新闻网
热点新闻
春城晚报全网矩阵
微博号:
视频号:
其他号:
“包的包的”“666”……当小学生课堂交流被这类网络热梗频繁刷屏,江西一位语文老师的及时引导引发全网共鸣。她直言“说梗是偷懒,会停止思考”,耐心教学生用“我很有信心”“势在必得”替代简单热梗,用成语、谚语点亮表达。这场课堂上的“语言守护行动”,不仅是一次教学场景中的及时纠偏,更为碎片化时代的语言教育提供了生动范本。(11月4日人民日报)
网络热梗的流行,有其时代语境下的合理性。“666”的赞叹、“YYDS”的追捧、“包的”的应承,简短凝练的词汇精准契合了快节奏社交的需求,成为年轻人之间的“沟通暗号”。在虚拟空间,热梗能快速拉近距离、传递情绪、化解尴尬,社交价值不容忽视。
但当热梗从网络走进课堂、从偶尔使用变成张口就来,问题便随之凸显:孩子们的表达日益贫乏,思维逐渐钝化,本该灵动鲜活的语言世界,被窄化为几个流行词汇的循环往复。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依赖热梗会消解汉语言的文化底蕴,让青少年在简单化、同质化的表达中,逐渐失去对文字之美、文化之深的感知,埋下文化传承的断档隐患。
这位语文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守住了教育初心,看清了语言的核心价值。语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文化的基因。教孩子说“势在必得”而非“包的”,让孩子积累成语、谚语,不仅是词汇替换和知识灌输,更是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情绪的精准表达,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教育的使命,正是在这些细微之处,为孩子搭建起通往广阔文化世界的桥梁。网友的广泛点赞,不仅是对老师的认可,更是对语言之美、文化之根的向往与珍视。在快餐化、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文化守门人”,提醒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拒绝语言“懒癌”,并非要全盘否定网络热梗。语言本身就在不断发展演变,从古诗到白话文,从书面语到网络用语,新词汇、新表达的出现是语言活力的体现。我们反对的,是对热梗的过度依赖与滥用,是放弃主动思考、被动跟风的表达惰性;我们倡导的,是在热梗之外,保留更丰富的表达可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日常交流中,偶尔用梗无伤大雅,但在课堂学习、正式沟通等场景,更应追求表达的精准与深刻。对孩子而言,需要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既懂网络社交的“梗”,也懂文学经典的“美”;既会直白简洁的表达,也会细腻生动的描绘。
守护语言之美,需要教育发力,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学校应加强语言文字教育,不仅要教学生识字写字,还要引导他们品读经典、积累词汇、锤炼表达,让汉语言的精华在课堂上代代相传。家长要做好榜样,减少日常交流中的“梗依赖”,多与孩子进行深度沟通,鼓励他们用完整的句子、丰富的词汇表达想法。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文字是文明的印记。汉语言历经千年沉淀,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唐诗宋词的千古绝唱,从诸子百家的智慧箴言到现代文学的优美篇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网络热梗或许能风靡一时,但唯有那些蕴含文化底蕴、凝结思维智慧的表达,才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希望更多教育者和热心人士加入这场“语言守护行动”,让青少年在丰富的语言滋养中开阔视野、开拓思维,重拾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这既是语言教育的责任,更是文化传承的担当,是每个时代都应坚守的精神使命。
作者 孔德淇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