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迪庆故事 |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
首页2021-01-07 11:01

酥油壶、土锅、火盆、油灯、香炉、净水碗……采用当地独有的粘土加工制成的尼西黑陶,与藏民的生活密不可分。采用祖辈们传习下来的传统工艺和材料制作,做工精细、外观古朴厚重、粗犷大方、特色浓郁,10余道全手工制作的工序,包含让人意想不到的刷酸奶渣水等环节,独特的烧制工艺使陶变黑,黑如漆、亮如镜的尼西黑陶具有了让人不可思议和捉摸不透的地方。

犹如园林对应着苏州,黑陶则对应着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上千年的黑陶工艺在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世代相传,随着物流信息流的快速发展,黑陶制品受到周边藏区的青睐外,走向了省外市场,甚至远销到了国外,汤堆村成了闻名遐迩的黑陶之乡。

【2020迪庆故事】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村庄全景.jpg

村庄全景

尼西黑陶以香格里拉汤堆村独有的多种矿物质土陶为原料,按照祖传配方制成陶胚,表面刻上特色图案、符号,再经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独特的矿物质土壤和环境,加之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感,令黑陶成为了尼西的特产。

出生于1971年的当珍批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作为家里该项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当珍批初制陶技艺高超,掌握120余个黑陶品种制作,已经带了40余个徒弟的他,现在正琢磨着如何把家乡人世世代代放置在火上使用的黑陶与电器的接轨,让大城市里的人也用上黑陶。

【2020迪庆故事】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6.jpg

分割线a

将黑陶作为信仰的传承人

“黑陶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信仰,我们汤堆村世世代代都做黑陶,特别是我家,到我这里已经7代了,可以说是黑陶养育了我们,我在做好传承的同时,想把黑陶卖到更多的地方去,让家乡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好东西,真正令家乡富起来。”当珍批初说。

【2020迪庆故事】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5.jpg

爷爷爸爸都做黑陶,传到当珍批初这里已是第七代,黑陶世家出生的他,从小就对黑陶耳濡目染,在六七岁时开始接触黑陶,逐渐和祖辈学起了制陶技艺。“家里人都做这个,当时自己也喜欢,在家里也有传承责任,于是一直做到了现在。”当珍批初说,在7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陶,跟着父亲上山背土、筛土、和泥,熟练后慢慢地做胚、烧陶,在父亲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制陶技艺。“当时太小了,不知道什么是传承,只晓得爷爷爸爸都在做,自己也得做,慢慢地就学会了。”

已经是国家级传承人的当珍批初,在黑陶这条路上走得并不是那么容易。2005年以前,当珍批初度过了一段摆摊日子,每天带着自己做的黑陶开上拖拉机去城里出摊售卖,10多年时间里,最忘不了那些雨雪天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香格里拉,外边的人进来了,渐渐地也把黑陶带了出去。“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带动很大,文化也好,黑陶也好,我就想把这个黑陶在做精一些,把质量再做好一些,不仅让我们藏族人家好用,也能让更多的游客带回家。于是,2005年,汤堆村成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黑陶制作和销售,黑陶有了专门制作管理和销售渠道后,年产量不断提升。”

【2020迪庆故事】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2.jpg

当珍批初凭借扎实的手艺和对黑陶前景的洞悉力,在2005年开起了公司。公司的成立后招收了一批工匠,一些制作黑陶的农户不再去摆摊,产品也得到了更好的创新和改良。“对于这些工匠来说,收入比以前稳定了,把好各道关使质量上来后,黑陶制品的价格也比以前好了许多,就拿最最常用的酥油茶罐来说,就翻了好几倍。”当珍批初说。

在当珍批初的记忆里,从自己开始接触黑陶,到以做黑陶为事业,40余年里,黑陶制品从开始简简单单的日用器皿,逐渐向工艺品延伸,传统技艺从好用实用,逐渐兼顾起了颜值担当,黑陶制品从以前的10余种,变成了现在的上百种。而无论品种如何变化,纯手工的10余道工序,把陶烧得黑如漆、亮如镜的传统技艺是无可取代的。

【2020迪庆故事】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3.jpg

分割线a

10余道工序使陶变黑

对于黑陶工匠来说,汤堆村的每一天都是繁忙的。除了每一天和10余道工序相伴的制陶,每年的采土季也至关重要,土的多少,筛土的好坏,土的存量和品质,都会影响匠人一年的劳作。

【2020迪庆故事】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4.jpg

每年的二三月份,工匠们会去离村里两公里外的山上挖土、运土。粘土被运回家中后,先要敲碎然后进行反复筛选,使粘土变成细土,之后再封袋保存,供全年制陶所使用。

“选料、制作、烧制3道工序,选土、采土、舂土、筛土、泥晒土、羼料、制胚、镶瓷、阴干、磨光、太阳暴晒、火烘干、柴火烧制、焐熏、刷酸奶渣水......制作黑陶有10多个步骤,从彩土到产品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当珍批初说,制作黑陶的土是当地特有的,这是尼西黑陶制成的一个关键,由当地特有的红色黏土和白色砂土以及汤满河风化沙石研磨的石粉混合而成。

在由土变成泥巴之前,这些原料需要按照比例混合晾晒,之后用陶棰打细碎,过筛后将细土堆成圆堆状,往里倒水的同时,迅速用双手搅拌沙堆,然后再将搅拌好的沙泥揉搓成圆状陶土,用塑料布裹好备用。“土是很关键的地方,为什么有的人家做得好,有的人家做出来的会不如意,第一个步骤是土的混合比例稍微不对,就会有差异,独特的烧制工艺使陶变黑是黑陶的最大特点。”当珍批初说,黑陶原材料的选择是保证黑陶品质的重要一环,制作工艺品质高低取决于制作者技术娴熟度与制作经验。

尼西黑陶原料使用的是当地挖来的3种材料混合,一种是附近汤满河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一种是采自本村附近山上的白色砂土;另一种也是最主要的原料,就是村子附近山上的红色黏土。光是采土选原料,有时就要耗时一整天,再加上原料加工、捏塑成型,到最后烧结打磨,纯手工制作,一件完美的黑陶作品往往需要月余的时间慢慢打磨。黑陶的烧制也很独特,尼西黑陶不使用窑烧方式,只需把红土制成的器皿堆在地上,铺上稻草,用火点燃,烧到一半,再盖上松针、锯末。

【2020迪庆故事】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1.jpg

如今的尼西黑陶,大致可以分为日用品、工艺品等类,其中大部分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如藏区群众每天都要用的酥油茶壶、炖煮肉类的土锅等。“为什么黑陶在我们这里有上千的历史,这说明东西真是好,现在我们村里有的人家,水缸、存粮罐都是用黑陶做的,产品已从30多个到了现在的120多个,除了日用外,还在打造装饰类的器皿,除了藏区及周边的丽江等地,随着旅游的发展,尼西黑陶现在已经卖到了省外,甚至远销到了国外。”

分割线a

免费招收学徒传承黑陶技艺

除了制作黑陶和壮大产业开公司外,当珍批初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免费招收学徒的同时,还鼓励村里的小孩子放假后来和他学做制陶。当珍批初说:“我觉得民族的东西,值得传承的手艺,从小学起才是最好的。”截至目前,当珍批初带出的本村徒弟已有40多人。

【2020迪庆故事】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当珍批初和学徒.jpg

当珍批初和学徒

“招收学徒,不仅不收费,我们还适当地给一些补助,自己的徒弟,加上爸爸的徒弟,现在应该有60多人了。”当珍批初说:“招学徒不收钱,并不是因为自己经济条件很好,但这件事情放在自己的祖辈上也会这样做。现在还给补助,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技艺,想让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传统的技艺需要传承需要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坚持,现在好了,后继有人了。”

毫无保留、全程指导,是当珍批初教授学徒的原则。每年坚持招收8名徒弟的当珍批初,2019年招了5名拥有10余年制陶经验的徒弟,为其指导技术提升、原料搭配等。

据了解,汤堆村在2005年之前有七到八家人做黑陶,现在163户人家的村子,就有94户126人参与到了制作尼西黑陶中。

曾经,汤堆村的黑陶多用于交换粮食,解决村民温饱问题,现在黑陶被做成生意。在最近10年里,黑陶变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如何把黑陶做得更好看、卖得更远,如何把它和当地文化结合起来,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上尼西黑陶,喜欢上汤堆村,当珍批初的儿子拉茸肖巴,也就是家族黑陶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开始了他的黑陶之路。

【2020迪庆故事】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当珍批初和儿子.jpg

当珍批初和儿子

分割线a

让一个手艺养活一个村庄

拉茸肖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了家乡,跟随祖辈的脚印,做起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手艺人。年纪不大的他,从小耳闻目染,如今也开始带徒弟。“我喜欢这里,我喜欢跟着我爷爷、父亲学做黑陶。”

拉茸肖巴记得大学时期的某个暑假,几个朋友同学跟随他来到了家乡,对尼西黑陶和家里世代传承的手艺颇感兴趣,于是萌生了做一个手艺人的想法。“汤堆村只是一个100多户不到1000人的一个小村庄,通过黑陶这个手艺,是能够带动村子发展的,我想把祖祖辈辈的东西,打造成像景德镇一样,不说一个手艺养活一个城市,养活一个村子,让这里的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拉茸肖巴说。

【2020迪庆故事】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7.jpg

拉茸肖巴目前有个小团队,共有6人,有学摄影的,有学设计的,有学美术的,力求将传统工艺,在美感和设计上有所突破。

拉茸肖巴说,尼西黑陶一直延续传承下来,是不折不扣的好东西,问题是怎么让大城市的人接受它,怎么去做推广,现在团队在做一些努力,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有一些推广上的改变。传统的东西不适合大多城市人去使用,它只适用于藏区及周边小范围的地区,所以在器皿的设计、商品化、生产化方面都在做一些努力,合适电器使用的黑陶制品也是目前研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据介绍,伴随着电子商务和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使尼西黑陶的销路不断扩大,消费者不仅能在店面、作坊购买,还能上网淘尼西黑陶。尼西黑陶不仅在云南的香格里拉、德钦、丽江,西藏的芒康、左贡和四川的稻城、德荣等藏族聚居区畅销,在其他省市也颇受欢迎,甚至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陶艺师的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

“黑陶是我一辈子都要从事的事业,信心绝对有。”拉茸肖巴说,目前自己的团队能自己养活自己,但对于整个村子来说,还需要一些时间慢慢去做,是个长期的过程,汤堆村不仅有千年的黑陶,房屋建筑也很有特色,希望能依托黑陶这项传统技艺,对村子进行整体的开发和保护,将尼西情舞、藏族造纸以及藏族木制品和黑陶结合起来,把汤堆村打造成一个黑陶特色文化园区和旅游村。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吕世成

校对 刘自学

编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