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迪庆故事 | 和继泉: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首页2021-01-08 11:04

“我能帮贫困群众做什么,他们需要我帮助他们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增加村民的收入?这或许是每一位扶贫干部需要面对的问题。山药、百合、大葱、胡萝卜、西红柿......”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保和镇拉河柱村,驻村工作队员和继泉,对村里露天种植的蔬菜了如指掌,全村70余个蔬菜品种他如数家珍。

驻村3年5个月的时间里,和继泉用脚步丈量了拉河柱村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从事农业工作近30年的经验,带领村民种起了露天蔬菜,村民的人均收入从产业结构调整前的1000多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万多元。

和继泉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也是千千万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工作队员,扎根到基层,凡事亲力亲为的他,连续两年被评为“维西县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1021户农户,平均每户入户10次,最多的一户建档立卡户入户了90余次;连续15天,不分白天黑夜的交流,做通了20余家村民的工作;早上出门,凌晨2点多睡觉,白天不是去村民家了解情况,就是奔走在田间地头,患有痛风的和继泉,回到住处时,脚常常落不了地;最长的一次4个月没有回家......一串串的数字,一个个故事串联起了和继泉驻村的那段岁月。“忙、累,但看着村民收入增多了,生活变好了,一切都值得。”这是52岁的和继泉给出的答案。

【2020迪庆故事】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和继泉(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9.jpg

分割线a

全村1021户户均入户10次

维西县保和镇拉河柱村有17个村民小组,1021户42221人,其中贫困户556户2267人。2015年10月至2019年3月,和继泉驻村期间,1021户村民平均每户入户10次,入户最多的一家贫困户,和继泉去了90多次。

“平均每户最少去了10次,最多的一家建档立卡户去过90多次。”说起那3年多的驻村经历,和继泉对走访的路记忆犹新。刚到拉河柱村时,有不少地方没有通硬化路,组与组之间都是山路,有的地方还不通车,步行成了在村里走访时,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式。“刚到村里的时候,路比较难走,每天早出晚归,基本上到家的时候脚都落不了地。”和继泉说,为了尽快对每家每户有一个了解,频繁的入户,每天三四万的步数成了常态。

【2020迪庆故事】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和继泉(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7.jpg

动员老百姓发展产业,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都与入户密不可分。白天做村民的工作,晚上还得继续,甚至为了拉近关系,陪忙完一天农活的村民在晚饭后喝几口,也成了驻村时常有的事。“和村民搞好关系,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清楚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才能把工作开展起来。”

和继泉记得,当时规划了露天蔬菜种植的产业后,在村里开会做了动员,当时有20余户村民并不同意,为了说服这20余户村民种蔬菜,和继泉用了15天。

“用了15天的时间挨家挨户的去做工作,每天晚上和他们坐在一起闲聊,老百姓喜欢喝酒,有时还要和他们喝几口,拉拉家常,增进感情,在慢慢地说服他们把露天蔬菜种起来。”和继泉说,项目推进的时候很难,和村里的很多事情一样,只有和村民熟悉了,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认为是一家人了,事情才好做,才能做好。

1021户,户均入户10次,3年零5个月的时间,和继泉驻村的每一天至少需走访8户。

【2020迪庆故事】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和继泉(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6.jpg

分割线a

贫困村成为菜篮子

路也通了、水也通了、电也通了,收入也多了,家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拉河柱村,“变了,变好了”,是村民说得最多的话,满脸的笑容成了冬日最温暖的所在。村落、房屋、蔬菜基地和田间的阡陌交通、忙碌的村民,构成了一幅属于拉河柱村的生活画面。移苗除草、培土栽植、采摘收割......各种蔬菜,随着时令,有的播种,有的出芽,有的拼命生长,有的成熟等待收割,蔬菜基地里,总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各个工序有条不紊进行着。

【2020迪庆故事】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和继泉(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3.jpg

记者了解到,通过“党组织+集体经济+农户”的新型产业扶贫模式,拉河柱村的露天蔬菜种植从最初的460亩发展到近2000亩。蔬菜从维西县卖到了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等地方。在拉河柱村蔬菜旺季的时候,维西县城蔬菜市场上60%的蔬菜来自拉河柱村,曾经靠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业的村子,成了县城2万多人的菜篮子。

“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玉米,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现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人均年收入达到了万元左右。”和继泉说,在村民转变思想种露天蔬菜的过程中,很多老百姓习惯了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怕种植露天蔬菜卖不出去,他们的思想中种粮食的话,可以在家里留着吃,可以喂牲畜,如何把蔬菜卖到市场去,如何把蔬菜变成钱,老百姓很担心。“老百姓很善良,很朴实,一旦把工作做通了,他们都很积极。”

【2020迪庆故事】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和继泉(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5.jpg

和继泉介绍,现在村里种植的蔬菜品种有70多个,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山药、百合、大葱等,收益最好的目前是山药、百合。其中一亩山药的毛收入将近有4万元,种植成本每亩地在2万多元,每亩净收入在1.5万左右。原来种植玉米每亩地只有三四百元的收入,通过露天蔬菜的种植收入可以到每亩地1万元。

老鸦树村民小组的李玉芳是村里的种植大户,种植蔬菜已有10余年,种植露天蔬菜前,家里的种植的蔬菜只有两三种,如今家里的蔬菜品种达到了10余种,种植露天蔬菜的当年,单靠包心菜李玉芳家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加入露天蔬菜种植后,收入至少增加了3倍,现在有一辆微型车、两辆摩托车,出门也方便了,生活也更好了”。李玉芳说,现在露天蔬菜种植已成了老鸦树的一项特色产业,在2018年以前,村子里大多数村民还靠种植传统作物来维持生活,现在大家种上了露天蔬菜,生活条件好了许多。

【2020迪庆故事】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和继泉(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2.jpg

“种蔬菜给我们带来了摸得见看得着的发展,我一定要坚持种下去。”李玉芳说。

拉河柱村党总支书记邵万里介绍,村里主打县城的餐桌牌,种植露天蔬菜,如今1000多亩的露天蔬菜基地,让群众的年收入从以前的13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1000多元。种植露天蔬菜把村里的劳动力有效地凝聚起来,老人家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把蔬菜进行一些捆绑清洗工作,第二天早上年轻人去务工时,把蔬菜带到城里进行统一销售,使劳动力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老一辈在家里有事情做,促使年轻人到县城里去务工,开阔眼界,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生活好过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好了,是件多赢的事情。”

【2020迪庆故事】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和继泉(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4.jpg

分割线a

守村,曾4个月没回过家

脱皮、脱家、脱休“三脱”,是和继泉驻村时的状态。

4个月,是和继泉离开家,守在村里最长的时间。“守住村里,想方设法提高村民的思想认识,思想跟得上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还得是扶智。”和继泉说:“驻村3年多,最大感受就是脱贫最关键的是要扶智,单纯的产业扶贫也好,输血式地给钱给物都只能暂时脱贫,只有脑子转变了,思想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的脱贫。”

【2020迪庆故事】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和继泉(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8.jpg

“痛心”是和继泉来到村里,看到村民后的第一个感觉。上午10点左右,酗酒的村民就开始醉倒路边,看到可以打工赚钱的机会,大家也无动于衷,每天就喝酒,无所事事。“当时我就想,长期这样下去,这个地方根本没有办法脱贫,然后就开始给酗酒村民的家人做工作,强行把人送到医院去戒酒,当时他们的家人都很支持,通过以点带面,强行戒酒七八个人以后,整个村基本上都没有酗酒的人了,婚丧嫁娶偶有喝酒,但倒在地上醉酒的情形再也没有见过。”

村里的事无小事,除了整个村的产业布局,还有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家长里短,也渐渐找到了和继泉帮忙,他成了村民心中的村里人。

“今天我们家里有什么事了,你能过来下吗?”“两口子吵架了,搞不清了,能过来下吗?”类似的事情在3年5个月的时间里很多,和继泉觉得自己这个扶贫工作队员成了村里的调解员,村民把自己当做是万能的,碰到什么问题找到自己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似的。

“我觉得自己成了村里的一员,村民变成了家人。”和继泉说:“有的时候觉得干扶贫太苦了,有做不下去的感觉,但看到老百姓有赚钱的机会,有很多能让他们富起来的机会,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去做时,作为扶贫干部,我认为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是我要做的,我想做的,所以我就想我一定要把扶贫工作做好,坚持下去。”

和继泉经常穿梭在贫困户之间,看到老鸦树组李顺强家无大门,他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给李顺强户修建了大门;看到小马厂叶耀祖家厨房破旧,他自己掏钱给修缮了;看到吾夺底组蜂金文、兰加和色妈底组汉阳光等衣服破旧,他又购买新衣服给他们送去;有贫困家庭学生考上大学或看到体弱多病的老人,他常拿自己的工资进行资助。

3年多的驻村经历,睡觉的时间基本都是凌晨2点左右。“每天入户,然后回来整理资料,还要想产业布局怎么做,人居环境提升一户一方案怎么做,通过每天入户的情况和了解的内容要制定方案,每天睡得都很晚,很忙很累。”和继泉说,最多时4个月没有回一次家,对女儿特别亏欠,一说到这个事情,心里面就不是滋味。

分割线a

未来还想为村民做点事

“时光倒退,我也会选择去扶贫,这3年,我觉得我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人生价值在这3年里得到了体现。”和继泉说:“比起办公室,扶贫工作很累,但回想我们所做的事情,能为贫困户为当地老百姓做点事情,心里面还是很自豪的,收获挺大的。”

这3年多的时间,对于和继泉来说有成绩但也有遗憾。“自己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但能力有限,自己的知识也有限,露天蔬菜产业可以进一步提质增效,可以做得更好,让老百姓的收入能更高一点,但由于时间等很多原因,还是没有做到更好,心里特别遗憾。”和继泉说:“未来,退休以后,如果还能去村里,还想为村里多做点事情。”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吕世成

校对 刘自学

编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