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一步跨千年,遍地幸福花
首页2021-01-22 07:57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的典型代表。

怒江发展、边疆各族人民的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

2014年元旦前夕,获悉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期间,在昆明亲切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独龙江乡亲们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鼓励大家“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鼓足了怒江各族儿女决战深度贫困的信心和决心。55.7万怒江儿女齐心协力,合力攻坚,书写了战贫斗困的壮丽诗篇,怒江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走出了一条中国减贫事业的怒江实践之路。

怒江:一步跨千年,遍地幸福花6.jpg

“十三五”期间

怒江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总投入

达334.43亿元

建成生态产业近380万亩

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进城入镇

26.96万贫困人口

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

泸水、福贡、兰坪、贡山

全部脱贫摘帽

幸福笑容洋溢在脸上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怒江州少数民族妇女同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殷殷嘱托,积极参加技能技术培训,学习普通话,转变思想,务工创业,在建设美好新家园中大显身手。

她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入镇,到扶贫车间上班,编织草果工艺品,缝制棒球,成为产业工人;她们依靠技能技术培训,开民族服饰服装店、卖民族特色小吃,成为微商、农产品经纪人;她们开车跑运输,发展特色生态种植养殖业,成为乡村能手、致富带头人;她们还入村、社两委班子,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引路人。

尽管生活一天比一天忙碌,但掩饰不住她们脸上幸福的笑容。

怒江:一步跨千年,遍地幸福花3.jpg

分割线a

全面小康 

“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生活像蜂蜜一样甜”

中午时分,贡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的文面女李文仕扛起锄头,往家背后的重楼地里赶。女儿在六库驾校学习开车,2亩重楼地的管理就落在她身上了。

78岁的李文仕身子骨硬朗,经常下地干活,晚上还教村里的独龙族妇女们织独龙毯。

2015年1月20日,李文仕第一次走出独龙江乡、第一次坐飞机,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耳聆听总书记对独龙江、对怒江边疆人民的殷切希望。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独龙江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精准扶贫项目快马加鞭。

千年贫困,一步跨越。如今,1136户独龙族群众告别破烂狭窄的木楞房,住上了宽敞漂亮的安居房。草果、重楼、独龙牛、独龙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逐步发展,村村通公路,户户能就业,家家能增收。5G网络联通外界,大病保险全覆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独龙族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生活像蜂蜜一样甜。”李文仕说。

怒江:一步跨千年,遍地幸福花1.jpg

“生产生活大变样,家家住进了新房”

一场冬雨,让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知子罗村高山茶园更加青翠葱茏。

这几年,在州县各级部门和挂联单位的支持下,知子罗村建起了2000亩高山茶园,搞起了民俗客栈和农家乐,日子越来越红火。

“我们合作社一年就卖出茶叶400万元,125户社员仅茶叶一项人均收入就达6000多元。”知子罗高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大林告诉记者,短短几年,村里生产生活大变样,家家住进安全稳固的新房,喝上干净的山泉水,有了增收致富产业,很多人家还买了车,办起了农家乐,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

怒江州牢记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殷殷嘱托,将民族贫困村寨作为脱贫攻坚重点,立足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下足“绣花”功夫,一族一方案,一村一举措,逐一攻坚。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寨实施整村整组搬迁;对就地脱贫的村寨,实施基层党建、基础设施、通信、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民族文化、素质提升等项目。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发展草果、核桃、漆树、中药材、茶叶、养蜂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让千山阻隔的民族贫困山寨如浴阳光晨露,日益欣欣向荣。孔当村、秋那桶、老姆登、罗古箐等生态好、产业兴、乡风好、百姓富的民族村寨如雨后春笋,在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两岸欣欣向荣。

分割线a

砥砺前行 

精准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

怒江州千山阻隔,江河纵横,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山高坡陡、峡谷缝隙、地质灾害隐患点、生态敏感区、交通不便的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福贡县鹿马登乡腊马洛村,一个曾经穷到让人流泪的地方。2018年底,全村187户7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81户7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3.96%。福贡县包村领导、鹿马登乡党委政府负责人驻村蹲点,与驻村工作队、挂联单位工作人员摸贫情,开“药方”,拔“穷根”。短短3年,腊马洛村80户村民进城入镇,3000多亩草果、1388亩油茶、600亩茶叶、80亩草莓遍布山岭,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发生率基本“归零”。

腊马洛村的变迁,是怒江州民族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砥砺前行,精准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的生动体现。

2015年以来,怒江州选派257支驻村扶贫工作队、29支背包工作队、32支驻点工作队及扶贫暖心团,1611名处级科级后备干部、8000名涉农部门专业技术干部、有乡镇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有驻村工作经验的干部、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五类干部”驻村扶贫,尽锐出战,合力攻坚,破解了一道道过去想破而破不了的难题,办成了一件件过去想办而办不了的大事,走出了一条中国减贫事业的怒江实践之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怒江一步跨千年,发生了历史性沧桑巨变。

怒江:一步跨千年,遍地幸福花2.jpg

压在身上的贫困大山被彻底挖掉

交通实现历史性飞跃。怒江美丽公路建成通车,保泸高速公路即将全线通车,兰坪丰华机场投入使用,畅通的县、乡、村、组道路,成为惠及民生、绿色发展、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峡谷天堑变通途。

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泸水撤县设市,怒江新城、福贡新城、兰坪新城等现代化新集镇拔地而起,10万贫困群众进城入镇,实现了怒江城乡结构的重构,城镇化率由33%提高至48%。

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前所未有。10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91元提高到7774元,长期困扰群众的上学难、就医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各族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树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从75.31%提高到78.90%。

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建成近380万亩生态产业,以铅锌、硅为主的有色产业和以黄登、大华桥水电站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峡谷怒江 养心天堂”旅游品牌逐渐打响。

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锤炼了“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脱贫攻坚精神和“苦干实干亲自干”的脱贫攻坚作风,锻造出一大批“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脱贫攻坚干部。“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深深扎根在各族群众心中,边疆人民发自内心“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6.96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24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泸水、福贡、兰坪、贡山4县(市)全部脱贫摘帽,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千百年来压在怒江人民身上的贫困大山被彻底挖掉,贫困封闭的怒江实现了向幸福美丽新怒江的“千年跨越”。

分割线a

接续奋斗 

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氛围日渐浓厚

寒冬,独龙江碧绿如玉,奔涌向前。

利用难得的晴好天气,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新任党总支书记孔智觉与十几个村民在羊肚菌种植基地里搭建遮阴棚。这几年,迪政当一直探索推广羊肚菌、黄精等种植业和独龙鸡养殖业,让村民有更多的增收致富产业。

“独龙族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勤奋努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孔智觉的话语,铿锵有力、信心十足。

持续深入的扶志扶智,带给独龙江的变化,不仅仅是住房的改变、交通的通畅、产业的兴旺,更有独龙族群众素质、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巨变。

村容环境每日一扫、家庭内务每日一晒、产业发展多种多样、文化娱乐丰富多样。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氛围日渐浓厚。

怒江:一步跨千年,遍地幸福花5.jpg

干部群众前行的脚步更加迅疾

独龙族脱贫了,干部群众前行的脚步却更加迅疾。外出务工、发展旅游和生态产业蔚然成风。

“公路通到独龙江,汽车进来喜洋洋。党的政策就是好,独龙人民齐欢腾。”每周三的感党恩活动课上,巴坡村民高礼生与乡亲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一起唱《幸福不忘共产党》。

“把家园建设好,让自己和乡亲们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对党、对总书记恩情的最好报答。”高礼生深情地说。

时光的脚步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人民楷模”高德荣每天都进村入户,引导群众发展生产。

“条件好了,生活好了,但决不能坐在墙根晒太阳,还得盯住目标拼命干。”高德荣说,乡村振兴的路上,独龙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日子还在后头”的殷殷嘱托,奋力前行,用汗水和智慧,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怒江:一步跨千年,遍地幸福花4.jpg

要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巴坡村,富有独龙族特色的米黄色房屋沿着碧绿的独龙江整齐排列,两岸耸峙的高山郁郁葱葱,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绝美图景。

穿过爬满绿植的栅栏门,走进村党总支书记木京龙家中,只见客厅正中央悬挂着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贡山县干部群众代表的照片。

“我特别激动,老县长受到了总书记的接见,按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斗,我们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2016年至今,从村委会副主任到村党总支书记,木京龙见证了巴坡村一点一滴的变化。

独龙江高黎贡山隧道的贯通,使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的车程缩短至1.5小时,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巴坡村的草果利润更高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巴坡村修建了连接草果地到村道的生产路,群众上山管理草果方便了,生产积极性更高了,干劲越来越足。几年的产业帮扶下来,巴坡村草果“遍地开花”,种植面积达24000亩,户户实现增收。

2017年,随着仅剩的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列,巴坡村全部脱贫。

2019年4月10日,老县长高德荣将总书记给独龙族群众回信的消息带到巴坡村,更加激发了巴坡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决心。全村235户911人一致表达了继续坚定信心跟党走、为建设好家乡同心奋斗的决心。

“如今,独龙族整族实现脱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以前那种吃不饱、穿不暖,冬季大雪封山,好货出不去、现代化商品进不来的穷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不能止步,要持续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木京龙表示,要谨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带领好乡亲们增收致富,朝着更高水平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

怒江:一步跨千年,遍地幸福花7.jpg

搬出大山 开启新生活

走进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便是如彩虹般飞跃怒江的跨江大桥,特色民居依山傍水、红顶黄墙,扶贫车间里是忙碌的村民。

托坪村托坪小组原来地处高黎贡山山脊,地势陡峭,不通公路,42户179人全靠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包谷为生。2019年1月,托坪小组整组搬迁到离乡政府仅一江之隔的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美好新生活。

“以前住的是木板房,公路不通,盐巴、大米、化肥都得自己背上去,辛辛苦苦种一些包谷、豆子也就刚够吃饱肚子,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搬迁户李小波说,搬迁到安置点后,不仅住上了新楼房,还和妻子阿花妹一起在“扶贫车间”打工,有了固定的收入。

李小波的家里,电视机、沙发、冰箱、衣柜等家具一应俱全,洁白的墙壁正中间,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的照片,临江的阳台上,摆放着兰花、玫瑰,靓丽而温馨。

“以前,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丈夫。现在,自己打工学技术,自己赚钱,感觉非常自豪。”阿花妹说,搬迁到山下,让她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生活乐趣,对未来有了盼头。

搬迁3年来,托坪小组村民由过去单一的刨土为生,到开车跑运输、做生意、外出务工,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林下经济,增收来源逐渐多样。

夜幕降临,安置点里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广场上的傈僳族、怒族音乐响了起来,小区里也开始热闹了起来。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穿上了漂亮的民族衣服,聚集到白族舞台上,随着欢快的旋律,跳起了舞蹈。


本报记者 李寿华 普孟秋 摄影报道

编审 李荣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