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云南答卷丨怒江:上下同心跨越千年
云南网2021-02-26 14:56

怒江,是集区域性、条件性、素质性贫困叠加放大的脱贫攻坚“硬骨头”。全州干部群众接力奋斗,合力攻怒江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一步跨千年”的发展奇迹。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6.24%,96%以上的独龙族、90%以上的怒族、89%以上的普米族、67%以上的傈僳族群众处于贫困状态。全州29个乡(镇)就有贫困乡(镇)21个,255个行政村中有贫困村249个,贫困人口达6.9万户26.96万人,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集区域性、条件性、素质性贫困叠加放大最难啃的“硬骨头”。

冲出贫困的阴霾,走上脱贫致富路,是怒江各族人民最迫切的愿景。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怒江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整州推进、整族帮扶,久久为功,彻底搬掉绝对贫困大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一步跨千年”的发展奇迹。如今,峡谷大地如沐阳光晨露,日益欣欣向荣。

背包进村 用“脱皮”换脱贫

怒江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基础设施差,整体发展程度低,“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是脱贫攻坚前怒江州的真实写照。

面对如山重任,怒江州党员干部齐上阵,领着群众干,带着群众上,向深度贫困宣战。州委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垂范,用三分之二以上精力和时间抓扶贫,州级班子主要领导每人包保一个县(市),州级其他领导每人挂联一个乡(镇),不脱贫不脱钩。县委书记一线指挥作战、乡村党组织全员参战。创新“最后一公里”落实机制,选派29名县委常委担任乡镇第一书记、29名处级干部担任乡镇扶贫工作队大队长、255名科级以上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每年从州县机关抽调三分之一干部驻村抓落实。2020年,全州52%干部下沉一线作战。

怒江:上下同心跨越千年1.jpg

怒江:搬迁新居幸福多 资料图

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干在前列,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突出“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推进“志智双扶”。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批跟着一批上,接力奋斗,合力攻坚,用“脱皮”换脱贫。

省委下派40名扶贫干部和50名专技人员及来自四面八方的8000余名扶贫干部,在峡谷深处战天斗地。珠海市、中交集团、三峡集团、大唐集团等在怒江真金白银投入、真心实意帮扶,推动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

福贡县鹿马登乡党委书记和文宝扎根基层9年,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他就往哪里扑;哪个村问题突出,他就往哪里钻。58岁的怒江州扶贫办调研员周捌迪主动要求到泸水市最边远、最穷困的古登乡担任脱贫攻坚实战队大队长,长年累月奔走于高山村寨,领着群众种香橼、花椒,发展养蜂产业,让长期以来只懂种包谷、洋芋的山区贫困农民有了脱贫增收支柱。

一个个深度贫困“堡垒”被攻下,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两岸一个个穷山村变成了新农村,一片片“贫困死角”“活”络起来,峡谷大地春风拂面,怒水青山绽放笑颜。

绝对贫困人口全面消除。2020年底,怒江26.96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24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顺利实现整族脱贫,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难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怒江:上下同心跨越千年2.jpg

打通怒江交通“大动脉” 罗金合 摄

交通基础实现历史飞跃。独龙江结束了半年大雪封山无法出行的历史;怒江美丽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惠及沿线30多万群众,成为推动怒江发展的振兴之路;兰坪丰华机场投入使用,实现了怒江人民千百年来的“飞天梦”;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怒江州无高速路的历史。畅通的县、乡、村组道路和137座跨江大桥,解决了困扰怒江各族人民几十年的出行难、过江难问题,成为惠及民生、绿色发展、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13.49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92.51亿元,后续发展的根基更加厚实。

志智双扶 扶贫对象变战贫力量

由于历史和自身发展的原因,怒江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5年,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文盲或半文盲人口占32%,有40%的人口讲不了国家通用语言。

脱贫攻坚工作中,怒江着力开展好志智双扶工作,把扶贫对象变战贫力量,破解内生动力不足的深层根源。开展 “乡村能人”“脱贫能手”培养,实施“巾帼脱贫行动”“巧媳妇”工程,手把手教群众学技术,帮助群众增强谋生本领和发展能力。全覆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大力开展思想教育,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春节假期刚过,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泸水市上千农民就坐上直达专车,赶赴广东珠海、东莞,踏上务工增收之旅。

“是共产党的好政策让我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我们不能窝在家里等帮扶,要学技能、学本领,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兰坪县中排乡河边村务工人员仕马翁说。

5年来,怒江州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3.72万人次,创收74.46亿元,3万群众先后到广东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工资性收入的由15738户增加到63753户,户均工资性收入由1757元增加到24666元,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福贡县金秀谷村党支部书记坡相夺带领80位村民到珠海务工,让庄稼汉变成了有文化、懂技术的工人。独龙族青年高建林参加旅游技能培训后,开起了独龙客栈,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上帕镇珠明林村傈僳族姑娘胡秀花,到建筑工地务工几年,潜心学习本领,在中交集团帮扶下,2017年起组建了一支傈僳族农民工程队,领着一批一批农民朋友走出大山,到宁夏、广东等地承接项目。

持续不断的技能技术和素质培训、务工历练和思想引导,改变了广大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内生动力不断激发,靠努力奋斗过上新生活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各族群众争着学新的劳动技能,发展新的增收致富产业,办合作社,建种植养殖业基地,学网上销售,开农家乐和民宿,经济来源逐渐多样化。

发展产业 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山坡上有刺笼苞、魔芋,漆树下有鸡,密林里有“鸟塘”,院坝里有车,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彭朝学的日子多彩而美丽。

“走对了路子,座座群山也会变成我们脱贫致富的幸福‘靠山’”。彭朝学说。

怒江州贫困群众生产难、增收难,难在无产业、缺产业、少产业。

怒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成110万亩全国草果核心产区,搭建生态脱贫之路,16.5万群众稳定受益。组织化推进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和6万箱中华蜂,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69万人实现100%产业扶持全覆盖。建设“怒江花谷”、生态修复、半山酒店、特色村寨,着力打造“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以绿色香料、生态果蔬、特色畜禽、旅游文化等为代表的扶贫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闯出了一条独具怒江特色的绿色生态产业脱贫之路。

怒江:上下同心跨越千年3.jpg

怒江打通交通“大动脉” 资料图

福贡县乔马嘎村建成了运送草果的7条“草果溜索”,承载贫困记忆的溜索,在新时代华丽转身,成为草果出山“高速路”。泸水市三河村结合本地优势资源,建起观鸟站,农民变鸟导、农家变民宿、家园变花园、村庄变景区,走上了“小鸟大产业”致富之路。

今天的怒江,22个民族和谐相处,守望相助,450公里边境线处处国旗飘扬,数十万群众人人有脱贫门路,家家有安居房,55.7万各族人民发自内心“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

清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指挥田安置点“微菜园”里,沙瓦村党总支书记斯春梅与搬迁群众挥锄翻地,点种蔬菜。

大学生毕业后在外务工的斯春梅,在脱贫攻坚战最艰难的时候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搬迁下山,在江边荒地开辟“微菜园”,建设民族服饰、棒球、草果编扶贫车间,在山头发展核桃、草果、茶叶和中蜂、土鸡养殖,让贫困群众住进新楼房,有了新产业,逐步过上幸福生活。

“江边有让我安心的温暖家园,山间有让我骄傲的美丽村寨,我愿意一辈子在村里干。”斯春梅说,脱贫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好的日子在后头,她要带领乡亲们接续奋斗,让村寨更美丽,产业更富饶,生活更美好。

怒江:上下同心跨越千年4.jpg

美丽幸福新家园

故事

搬新居 谋新业

“易地搬迁换新房,楼下就业有收入,外出务工能致富,生活条件大变样……”这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丙舍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团结社区)居民自编的顺口溜,也是社区居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2月16日大年初五清晨,泸水市首批外出到广东东莞市务工的人员统一乘车出发,5辆大巴载着220名搬迁群众,驶过南坝桥、走上美丽公路,奔向未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胡梅花的老公李生前也在队伍之中。

团结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小龙告诉记者:“第一批外出务工队伍中,我们社区有36人,不仅要把他们送到厂门口,而且在务工地还有本地劳务公司的服务人员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

2019年底,胡梅花一家从六库镇赖茂村搬到团结社区,入住一年多,他们一家完成了村民到居民的转换,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山沟沟来到了怒江畔的平坝子,从千脚落地杈杈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水泥房,结束了“春种一山坡、秋收一箩筐”的土里刨食生活,变成了按时按点上下班、月月收入稳定的打工者。

胡梅花在家门口的尚尊鞋业做满了3个月,如今已是针车组的熟练工,月收入超过2000元。

在团结社区,像胡梅花夫妇这样,进城之前从来没有打工经历、从未出过省的不在少数。一年来,他们参加技能培训,学习致富本领,到本地扶贫车间或奔赴省外务工,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奋斗。

干部结对包保、群团组织发动,“背包工作队”“扶贫暖心团”进户帮扶。2020年,怒江州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最大攻坚难点变成最大亮点。仅用一年多时间建成67个“新家园”,峡谷两岸一个个特色集镇拔地而起,搬迁群众完全脱离了生存环境恶劣的特定“贫困空间”,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按标准配齐,配套建成并投入使用幼儿园25所、小学6所、中学4所,卫生室31所、村史馆20个、文化活动场所59个。

“十四五”期间,怒江州将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加大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将在7个30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区各建设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17个8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区各建设1个托幼中心和1个妇女之家,更好满足搬迁群众需求。

怒江:上下同心跨越千年5.jpg

傈僳族群众庆新春

人物 

阿此的4个“第一”

德钦,藏语意为“吉祥如意,和平安宁”,是我省通往西藏的北大门和滇藏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也是我省海拔最高、氧气最稀薄、紫外线最强、生态保护压力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国家级“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和生态限制开发县。全县有贫困村32个,含深度贫困村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813户12315人。

德钦县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理念,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命线,切实把“精准”二字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落实到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连通到党政部门、基层组织、社会力量各方面,突出靶向精准、政策精准、效果精准和外力精准,科学、有效、精确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近年来,德钦县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等主题教育,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宣传扶贫方针政策,宣讲党的惠民利民政策,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涉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发生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新生活,群众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涉藏地方各族人民的似海恩情,群众全面深刻认识到“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汇聚起“人人支持扶贫、人人参与扶贫、人人感恩扶贫”的磅礴力量。

据了解,针对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偏远、产品附加值较低、群众增收渠道狭窄等实际,德钦县坚持把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作为兴业之基、富民之源,按照“长短结合、以长为主、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增收、致富、脱贫、奔小康”为工作目标,着力“发展什么产业、产业怎么发展、产业链怎么打造”等关键环节,精准确定产业路径、精准编制产业规划、精准选择产业项目、精准落实产业政策,实现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已脱贫人口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 云南网记者 李寿华 普孟秋 通讯员 鲁水泉 摄影报道

责编 王利绚

校对 猫恩泊

编审 张明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