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云南首映礼明日开启,联大岁月热血再现
开屏新闻2021-05-07 10:31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与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

他们,是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他们,是年轻有为的“90后”。

5月8日14:30,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云南首映礼将在昆明大悦城横店影院举行。《九零后》为徐蓓导演纪录剧集《西南联大》的同题新作,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西南联大学子,将在大银幕上重现一代联大学子南迁云南求学问道、读书报国的青春记忆。该影片宣布定档5月29日,于全国院线上映。

 “90后”致敬“九零后” 

跟随步伐,传续精神

93岁的潘际銮说:“大家看我现在干的活,我不比一个年轻人干得少。”

99岁的王希季说:“中兴业,须人杰。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

100岁的许渊冲说:“难在自觉,贵在坚持。坚持将近一百年,也是不容易的。”

101岁的杨苡说:“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每一天,一定要做到最好。”

106岁的马识途说:“我的头脑,还没有变得痴呆。” 

“九零后”的他们或许已经行动迟缓、发须花白,但仍将那份朝气蓬勃的青春保留至今,他们曾经是少年,也永远是少年。

而“90后”的他们说:“我们将跟随‘九零后’的步伐、传承‘九零后’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不息,成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青年!”

(1)

“九零后” 王希季

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王希季

电影《九零后》的主演之一王希季先生,1921年出生于云南昆明,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王希季先生是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

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他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卫星增强了功能,延长了寿命,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1982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和1990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90后”季阳

建行云南省分行员工

发扬老一辈精神,展现青年新作为

季阳.png

1991年出生在山西、从小就随父母来昆明的季阳对王希季先生的求学之路非常感兴趣。季阳是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的一名金融从业者,“在我懵懂的时候,便听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但那时候的我并不能真正了解这八个字的含义。直到我拜读完王希季院士的故事,才深刻感受到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和科学救国的思想。当年火箭发射试验困难重重,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实现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为未来中国的空间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希季院士的故事,让季阳不禁想起一代代金融人不忘服务国家建设、支持国计民生的初心使命。而作为一名“90后”金融从业者,他感慨道,有幸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为民生福祉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我们会用实际行动,传承发扬老一辈‘九零后’的精神,为新时代发展展现出‘90后’青年的新作为!”

(2)

“九零后” 马识途

西南联大中文系学生

四川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理事

马识途1.png

《九零后》的主演之一马识途先生,1915年出生于重庆市忠县,106岁,作家,西南联大中文系学生。1935年,马识途先生参加“一二·九”运动,从事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省建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西南局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顾问、名誉委员等。

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巴蜀女杰》《魔窟十年》《沧桑十年》等,长篇纪实文学《在地下》,中篇小说《三战华园》《丹心》,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作品。出版《马识途文集》(12卷)。马识途先生创作的《夜谭十记》,因部分篇章被著名导演姜文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而广为人知。

费丹艺.png

“90后”费丹艺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追问社会真相,传递人间温暖

1998年出生于昆明的费丹艺,是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的一名青年记者,“十多年前,曾因上学经常往返于一二一大街。那时候,我问父亲这条街为什么叫‘一二一大街’。父亲讲述了前因后果,讲述了那场反内战、争民主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虽然当时年幼,尚不能全懂,但‘西南联大’与‘一二一大街’的名字就此深深烙在我脑海中。”

而熟知了那段历史后的费丹艺,每当想到当年有那么多大师在她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便觉得热血沸腾。一次在书店翻到马识途先生所著的《夜谭十记》,便想起他曾在西南联大的那段热血青春。最令她崇拜的是,2017年,马识途先生开始动手写《夜谭续记》,102岁高龄的他依旧笔耕不辍。费丹艺认为,作为一名青年记者,当如马识途先生一样永远昂扬向上,牢记初心、践行使命,追问社会真相,传递人间温暖,不仅要做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更应是参与者、建设者。

(3)

“九零后” 许渊冲 

西南联大外文系学生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许渊冲.jpg

《九零后》的主演之一许渊冲先生,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00岁,翻译家,西南联大外文系学生。许渊冲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择一事,终一生,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希望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记录了其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点滴生活。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93岁的他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得主。

李加斌.jpg

“90后”李加斌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纪委工作人员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

1992年出生于云南楚雄的李加斌,现在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纪委一名青年党员。在他看来,“80多年过去了,西南联大依旧具有魅力,为新一代‘90后’注入精神的力量。被人们称作‘向夜里偷时间的人’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年逾百岁,仍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践行着他们这一代‘九零后’的职责与使命,这让无数后人汗颜,也鞭策着无数后浪勇往直前。”

 “我作为纪检监察队伍中的年轻一员,更应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在学习中增长见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自觉接受最严格的约束和监督,不断提升自己对纪检监察事业的贡献率。”李加斌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每一个平凡的人、每一件小事都有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许渊冲先生那样,追求‘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远不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不负这个大有可为的美好时代。”

(4)

“九零后” 潘际銮

西南联大机械系学生

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人

潘际銮.jpg

《九零后》的主演之一潘际銮先生,1927年出生于江西瑞昌,93岁,焊接工程专家,西南联大机械系学生。潘际銮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人,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1980年,潘际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际銮参与创建了国内高等院校中的第一批焊接专业,是我国焊接工程的专家。他在科研上突破自我,不断创新,并在其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从清华大学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的研究和生产、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到如今走出国门的“华龙一号”、高铁,都有他参与的身影。

张瑀娜.png

“90后”张瑀娜

东方航空乘务员

做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

1994年出生于云南大理、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张瑀娜,现在是东方航空云南有限公司的一名乘务员,她对西南联大有着更深的感情。“1946年,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也就是我的母校。以前读书时,还不懂这所大学背后承载了怎样的精神,后面我逐渐了解了西南联大的故事,潘际銮先生的生平事迹更是让我深有感触。”

张瑀娜说,潘际銮先生用一生的时间,让自己的国家在焊接领域站在了世界前沿,“国家”二字在他心里绝非是一个空洞的概念。1944年,从江西老家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先生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作贡献。这让张瑀娜渐渐明白了西南联大的精神所在。张瑀娜说,自己会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工作中,让爱国的种子在心中发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

这是一部

青春励志的纪录电影

《九零后》影片对其中多位校友进行了补充拍摄,以电影的拍摄标准留住了更多珍贵的纪实画面。

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刚刚度过100周岁生日、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的珍贵倾吐,让这部拥有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的纪录电影在影史上绝无仅有。

《九零后》的“主演们”见证了过去,走到现在,提供了思考未来的方向。可以说影片将带领观众重新找寻“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探究教育与学习的本质,思索强国的关键,还回答了中华民族为什么打不散?中华民族靠什么力量凝聚得以自立于世……

“这是2021年每位国人都不应错过的青春、励志纪录电影。”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希望,借助影片,每个人都能“心有向往,不负此生”。


统筹 曹婕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赵丹青 费丹艺

责编 刘权乐

校对 易科彦

编审 赵梅圭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