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文山】壮语版《国际歌》——“50多年前学会后,我就一直传唱到今天”
开屏新闻2021-06-05 23:14
  • 走进红色文山全媒体主题采访.jpg

起来 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全世界受苦的人.……

6月5日,“走进红色文山”采访组走进富宁县那耶村,当地村民们唱起了壮语版的《国际歌》。激昂的旋律,将大家带入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

壮语版《国际歌》

唱歌的村民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只有6岁。

7岁小朋友班蓉对壮语版的《国际歌》唱得非常熟练。 班蓉说,小时候父母教唱,现在上小学了老师也教唱,老师还讲述了壮语版《国际歌》的诞生,让她记住那段历史,学习先辈们的精神。

壮语版《国际歌》

“正是这首壮语国际歌让我们有了今天的新生活,我们一直传唱,就是希望村里的孩子们牢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生活,努力奋斗。”村民沈廷芬今年78岁.她20多岁学会后,一直传唱到今天。

壮语版《国际歌》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

壮语版《国际歌》

富宁县委史志办主任马正坤作了详细介绍,原来那耶距离文山州富宁县城36公里,距花甲乡政府驻地24公里,为富宁到花甲、阿用的要冲,又是滇黔桂边区根据地中心区通往广南八宝的交通要隘。1935年,为扩大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边区临委派赵敏、覃永盖等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到花甲、阿用一带活动,但花甲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与外部交往不多,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能说汉话的人寥寥无几。针对花甲地区群众绝大多数不懂汉语的情况,覃永盖决定将一些革命歌曲译为壮语,方便群众学习传唱。在当时传唱较多的《国际歌》《革命主力军》《红军纪律歌》《妇女要革命》等革命歌曲中,覃永盖首先选择了《国际歌》这首充满理想、充满斗志、充满希望的共产主义之歌进行翻译,通过逐字逐句推敲,反反复复修改,一遍一遍试唱,终于完成了《国际歌》的翻译。

壮语版《国际歌》

之后,覃永盖将进步青年召集到秘密活动地点,开始教唱壮语版《国际歌》。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壮语版《国际歌》逐渐传唱开来,它激励着众多边疆各族优秀儿女投身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不惧艰难困苦。

随着壮语版《国际歌》的传唱,越来越多的青年聚集到革命的旗帜下,花甲地区革命武装蓬勃发展,建立的花甲赤卫队、那耶赤卫队逐步壮大。他们公开打出革命旗号,镇压了附近村寨的地主恶霸,攻打国民党花甲区公所,击毙区长汤焕文夫妇,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区乡政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花甲及其周边村寨的影响。为边区领导机构从谷拉的七村九弄地区向洞波那达、阿用者兰迁移打下了基础。


文山广播电视台记者:罗佳贵 张磊 

云报全媒体记者:殷洁 张登海 马喆 刘畅 孙琴霞 

文山日报记者:李沅璟 唐雪娇 

编辑 刘自学

校对 顾庆华

编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