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不知道的“象事”!《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齐聚焦
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2021-06-14 22:49

近日

十多头原本栖息在

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

野生亚洲象走出丛林

北上迁徙数百公里

不仅引发中国人“全民观象”

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6月12日

《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

共同聚焦这事

对其产生的影响和背后的故事

进行了深度挖掘

世界如何通过北迁象群的脚步

了解中国?

为了与象为伴

云南到底做了多少努力

一路“象”北

千百万年来竟然发生过这么多回!

这群亚洲象

为何会进行如此远距离的迁移?

……

带着这些疑问

一起来看详细报道

↓↓↓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聚焦

伴随大象的脚步,世界感知可爱的中国

近日,十多头原本栖息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走出丛林,北上迁徙数百公里,不仅引发中国人“全民观象”,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世人为这群大象所表现出的憨态可掬、团结互助倾倒,也由此感知到一个可爱可信、生动立体的中国。

伴随大象的脚步,这个“逛吃”的大象“旅行团”,给世界带来温暖治愈的“象能量”。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许多人为它们的滑稽有趣点赞,大呼“可爱”!有网友看到其中的小象在成年象拱卫下的“超萌睡姿”,不禁大发感慨:“这是我一天中见过的最美好的事!”一位海外网友写道:“我们应该向大象学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样的欢乐,这样的鼓舞,献给面临疫情和变局交织叠加考验的当下世界,倍显珍贵。

伴随大象的脚步

世界看到一个美丽而温情的中国

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精心守护下

象群跋山涉水

平安无恙

路上甚至还生下一头小象

这一动人的情节让世界直观感受到

中国大地是一块充满爱意的土地

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网站日前刊登图文报道,展现了象群幕天席地、卧倒休息的如画场景,并赞叹道:大象们在旅途中打盹的场景是“中国美丽的一幕”。

一位名为Heinz的网友说:“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了它们的安全,真是太好了。”

伴随大象的脚步

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

细致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听到了中华民族

善良友好、热爱自然的真挚心声

美欧多家主流媒体注意到,为了应对看似可爱、实则有一定危险性的野生象群北迁,保证人象安全,中国政府调集应急团队,动用无人机和红外摄像机跟踪象群动向,及时疏散居民。为了引导象群远离城区,工作人员预备了充足食物用于吸引大象,提前用车辆封锁道路。美联社报道指出,在中国,大象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近年来数量稳步增长。一些外媒还报道,中国网友甚至担心象群夜间着凉,希望给它们盖上被子。

这次的象群迁徙

在中国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给当地老百姓们

造成了一些财产损失

需要妥善处置

然而

大象们的“奇幻旅程”

唤起了世人心理和感情上的同鸣共振

于不经意间

让外国民众获得了对中国

更加客观深入全面的认识

象群给人类带来的

欢乐和美好令人难忘

祝它们一路平安

早日结束跋涉,重返正常生活

在晋宁区老江河村象鼻山上通过无人机红外功能发现象群

《新华每日电讯》新华全媒+

与象为伴的日子里:那些你不知道的“象事”

在很多参与野生亚洲象保护的人眼中

它们不仅是一个

需要多方合力保护的珍稀物种

更是有着深厚感情的

“邻居”或“家人”

在与象为伴的日子里

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保护小组人员正在识别象印

“竹笋牙”“小断鼻”“垂肉脖”……见到野象,岩罕陆几乎都能第一时间叫出它们的名字,“每个大象家族都有自己的体貌特征,为了区分,我们就以这种方式命名。”

46岁的岩罕陆是西双版纳州野象谷亚洲象观测保护小组组长,他皮肤黝黑,擅长爬树。

“我们认识大象,但大象不一定给好脸色。”岩罕陆几乎每天都要带着组员们去追寻野象踪迹。通过观察象脚印等,他们可以大概判断出野象的行进轨迹,提醒附近村民和游客注意避让。为此,组员们经常早出晚归,穿越在深山密林和浅滩河谷间。

野象谷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天然通道,来这里活动的野象较为频繁。为评估亚洲象种群繁衍及生存状况并实施有效保护,亚洲象观测小组于2005年正式成立。

如今,该小组已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9人,平均年龄32岁。岩罕陆说:“目前在野象谷周边活动的野象有60多头。这就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去保护好这个物种。”

监测野象群

小组成立那年,岩罕陆就参与救助了一头野象。

当时,象群中发出一声吼叫。观测小组赶过去后发现有一头小象腿部受伤,如不及时救治将有生命危险。岩罕陆赶紧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跟同事通宵守在小象前,直到它得到救助。

亚洲象监测保护小组走在雨林里

如今,这头名叫“然然”的野象正在适应野外生存环境,为重返森林做准备。

在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救助象“羊妞”今年8月将满6周岁。这也是“象爸爸”陈继铭陪伴她的第6个年头。

“跟‘羊妞’相处时间长了,感情就深了,就像是我家老三。”站在这个比他高大威猛许多的“孩子”面前,陈继铭感慨道。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给“羊妞”做体检。有时,“羊妞”高兴了,还会跟她的“爸爸”们玩皮球。

6年前,“羊妞”因为患有严重疾病,曾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2015年8月,未满月的“羊妞”闯入一户村民家,陈继铭等人接到报警后参与了这头野象的救助。经检查发现,“羊妞”患有新生儿脐带感染,并伴有心力衰竭症状,加上没能喝到母乳,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

图源:新华网

经多方合力,“羊妞”最终转危为安。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将它作为重点照顾对象,安排了陈继铭在内的4名“象爸爸”轮流守护。为了补充营养,他们还找来新鲜羊奶给小象喝,此后便有了“羊妞”这个名字。

“因为肠胃不好,‘羊妞’经常拉肚子,我就拿热毛巾给它擦屁股。”陈继铭回忆。由于喝羊奶的缘故,“羊妞”身上有味道,经常被伙伴驱赶。为此,他就拿象粪往“羊妞”身上抹,才勉强让它合群。

如今,在“象爸爸”及其他救助力量的精心呵护下,“羊妞”长胖了许多,还定期去野外开展康复训练。调皮的“羊妞”曾一天玩坏了16个水龙头,工作人员拿它也没办法。

一路“象”北,千百万年来发生过这么多回

此次云南野象北迁,一路“逛吃”,引来众多关注。如将时间以百万年计,会惊奇地发现,在地质历史上,象类曾频繁、大规模地在我国南北方“来回”。这些“长鼻子”为何如此?云南地区在其中又起了什么作用?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王世骐团队根据对现有化石的研究,勾勒了象类上千万年的南北“迁移地图”。相关研究成果此前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上。

王世骐研究员介绍,大象在中国出现,有确切记录已有约1900万年,而研究发现,距今约24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象类就可能曾经由尚未隆升的青藏地区,到达我国北方,包括嵌齿象、轭齿象等。此后,随着青藏高原抬升,这条迁移路线受阻,象类转而“改道”云南,经我国中部和东部向北迁移。

“在约1800万年前,我国东部出现的脊棱齿象,就可能是从我国云南或东南亚等地向北迁徙的,最后甚至到达了日本。”王世骐说。

历史上,因为气候变化等原因,象类曾多次南北来回“流动”。王世骐告诉记者,云南不仅是历史上象类北迁的重要“通道”,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南方,还是大象的“避难所”。他介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南方气候温和湿润,森林繁茂,而北方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气候日渐干旱,不再适宜一些象类生存。因此,每遇气候变化,象类往往退缩至云南等地。

“在约600万年前,全球进入暖湿时期,剑齿象和中华乳齿象在云南地区出现。此后,它们曾一同进入北方,留下了包括黄河象在内的许多化石。”王世骐说,但好景不长,随着约300万年前气候再次急剧变冷,猛犸象在北方出现,剑齿象和中华乳齿象退回到云南等地蛰伏。

此次备受关注的亚洲象,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王世骐告诉记者,亚洲象属在约150万年前出现在中国。随着约1万年前地球进入全新世温暖期,猛犸象、剑齿象等悉数灭绝,只留下亚洲象一种生活在中国的版图上。

“除了更适应温暖的环境,和同样生活在南方的剑齿象相比,亚洲象的食物范围更广,因此得以幸存。在殷商时期,亚洲象曾在黄河流域分布,此后,由于人类对中原地区的开发,亚洲象一路南下,最终退至云南。”王世骐说。

《光明日报》记者专访

亚洲象迁移之路还有多远

近日,一张由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监测任务分队监测拍摄的照片走红网络,画面中亚洲象群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赖家新村山林地里睡觉休息。

【跟着大象看生态】

截至6月11日,北迁的亚洲象群已行至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南山附近,继续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一方面,互联网上诸如“大象旅行团”“河南寻祖”等颇具娱乐化意味的话题被公众热议;

另一方面,将此次亚洲象远距离迁移归因于“栖息地缩减”“大象没有家”的声音也开始蔓延。

那么

本次亚洲象迁移究竟为何?

什么样的栖息地适合它们生存?

大象的迁移之路还有多远?

针对这些公众关切的问题

《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

记者:亚洲象如此远距离北迁,历史上有无先例?

陈飞:从国际上看,亚洲象远距离迁移是普遍现象。

印度的亚洲象就曾迁移到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等国,甚至抵达远在东南亚的缅甸。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和老挝北部三省也存在野生亚洲象跨境活动。从历史上看,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的亚洲象就存在向各个方向迁移扩散的习性。

1995年至今,已先后有30多头亚洲象向北扩散至普洱市思茅区。

2005年,13头亚洲象向西扩散至澜沧县,目前在勐海县和澜沧县之间游走。

2011年,部分象群向东扩散至普洱市江城县。

2020年,又有一个大象家族群自勐养南下,经橄榄坝进入勐仑,目前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附近逗留。

本次象群行走距离较以前更远,故而吸引了更多人关注。

Q

记者:本次亚洲象迁移是否由原栖息地有所缩减所致?

陈飞:本次象群北迁的原因要结合物种迁移特性、种群扩张、新迁移地探索等原因综合分析。

我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近30年来,亚洲象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自然会发生种群扩张、迁移。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法定范围全部为国有林,当地管理部门一直以来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并没有发生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的情况。

人类划定保护区也好,亚洲象的栖息地也好,都是人的主观意愿,是为野生动物设定的区域。但亚洲象是野生动物,只要认为哪个地方有食物,哪个地方适合生存,它们就会以这些地方作为栖息地。近些年,保护区为应对亚洲象种群数量增加开展了食物源基地建设等,相关栖息地恢复改造工作已初见成效。

Q

记者:这群亚洲象为何会进行如此远距离的迁移?

陈飞:野生动物进行的长距离迁移取决于景观和环境条件的连通性,亚洲象也不例外。

国外研究发现亚洲象擅长利用沿途一些线状的残留森林进行迁移,靠近林缘的农田地带是迁移的关键,农田的食物为迁移的亚洲象提供了能量。

本次15头亚洲象可以一路北上畅通无阻地进行新栖息地的探索,也归因于沿途恢复起来的森林和农田补给。

关于栖息地景观连接性,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很早就对亚洲象栖息地以及迁移廊道保护提出了规划。前述“南下”象群路线与该区域廊道的规划相符,也从侧面证明了保护科研工作的成效。自从2016年开始,云南省林业部门就开始规划亚洲象国家公园,因此保护前景是积极乐观的。

Q

记者:亚洲象为什么偏爱农田?

陈飞:大象取食农作物是“人象冲突”的一个普遍形式。

亚洲象是广义食谱动物,国内研究文献累计已达240种食性植物,其中就包含很多农作物。特别是在食物匮乏季节,亚洲象对于食物的选择会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发生季节性迁移。

近年来,由于人类种植的粮食作物相对集中且量大,亚洲象不必通过大范围的活动就能获得足够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对取食庄稼有了一定的依赖。大象走出保护区取食农作物,人与大象活动范围重叠度也就越来越高。

Q

记者:为确保人象平安,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飞:这是一次人与野生动物的对话与交流,一面是野生象群迁移,一面是当地政府有条不紊地应对。

只有盯住象、管住人、做好理赔,才能让群众和亚洲象的安全得到保障。我们看到,在这次象群迁移的路途中,国家和当地政府及各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人象安全。比如,持续用无人机对象群实时跟踪,沿途有应急人员为象群设置包括香蕉、玉米、菠萝等食物的投食区,避免象群进入人口密集区造成威胁,设置防线和路线引导象群远离人群进入人烟稀少的林区等等。同时,当地还在象群接近人口聚集地时提前预警和疏散居民。截至目前,象群所经地区无人员受伤,家中遭到象群毁坏的受灾居民也将获得相应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云南发布

责编 王利绚

校对 朱丽

编审 李荣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