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云岭|一门三英烈 热血铸就信仰丰碑
开屏新闻2021-06-21 11:43

六月的祥云,阳光热烈。王家庄的小巷深处,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三兄弟的故居,青瓦白墙,洁净清幽。两间厢房分别为王复生、王德三纪念馆,里面摆放着他们曾穿过的衣服,更多的是革命中所写的文字。

一门三忠烈

1923年,王氏三兄弟在北京合影。

王复生有一儿一女。王德三牺牲时,儿子王纪中刚刚出生,1937年,王纪中不幸被疯狗咬伤后不治身亡,没有后代。

王氏三兄弟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王榛拒绝出仕做官,在乡里设馆办学,深受尊重。父亲王之溎早年因受戊戌变法的影响,一直有远游之梦,但为尽孝道,始终陪伴在父母身边,以教书为生。

如今,三兄弟的故居由退休的小学教师王式雄看护管理,他还是导游和讲解员。王式雄说,现在的房子,是几年前按原貌修复的,目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门三忠烈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在老宅的一间间屋子漫步,一些断了腿的凳子,掉了漆的木桌,诉说着人世的沧桑。一抹阳光斜打在这些百年前的旧家具上,我们仿佛回到了三兄弟的童年时代。

“他们是我们村里最大的骄傲。我天天都要把房前屋后好好打扫一遍。”为了宣传革命英烈,几年前,王式雄自筹资金,在政府支持下,把自己对王氏三兄弟的革命历程和王氏家族的多年研究结集成书,想着让更多的人了解祥云“一门三英烈”。

一门三忠烈

王复生和王德三纪念馆

我们离开时,在小院内,恰遇当地学校组织党员教师到烈士故居参观学习,缅怀先烈。他们肃立在鲜红的党旗下,紧握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分割线

王复生

云南最早的共产党员

云南祥云王家庄,背依青山绿水环绕,6月的村庄,安详静谧。

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这里。大哥王复生第一个走出家乡云南,走向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接受新思想,走向新世界,实现自己的抱负,成为一位共产主义火种的传播者,是年少的他实现理想与目标的唯一指向。

一门三忠烈

王复生

之后,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带到了北京,三兄弟在革命的大潮中,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他是五四运动中的护旗者,他曾拓荒陕西,播种云岭。在东北抗日战场上,面对敌人的屠刀,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

五四运动的护旗者

1912年春,出祥云,赴大理。6年过去,王复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曾在少年日记中写道:“一人虽贵,而天下尚贫;一人虽安,而天下尚苦。问此心何以能忍?”那年,他16岁。

1918年,王复生考入北京大学法文系,因优秀,李大钊注意到了他。1918年,李大钊为进一步扩大新思想的传播,集约了王复生等一批思想进步、谙习外文的进步学生,决定将北大图书馆的外文书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加以清理。

王复生原名王濡廷。“从前种种辟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辟如今日生。”1919年1月初,他将濡廷改号“复生”。此后的革命岁月中,“复生”伴随了他的一生。

1919年5月3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青年学子群情激愤。次日,数千学子涌向亲日派卖国官员曹汝霖位于赵家楼的官邸,投出了愤怒的火把。在游行中,王复生担任护旗工作,还按照分工,将标语译成英、法两种文字。

王复生和许多学子在游行中被北洋军阀抓捕并监禁3天。“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的;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监禁时,他念但丁的诗激励大家。

而这3天的生活,也使王复生坚定了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决心:“3天生活,抵得过我3年生活的锻炼。”1920年3月,王复生成为19人“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成员之一;1920年11月,王复生成为李大钊建立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员;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王复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与毛泽东结下革命情谊

在王复生故居的醒目处,有一幅他当年在陶然亭与毛泽东、邓中夏等人的合影,文质彬彬的他戴着一副眼镜,穿土布长衫,站在毛泽东身旁。这是“辅仁学社”成员毛泽东、邓中夏、罗章龙、王复生等人的合影。

时间回到1918年仲夏的一天。王复生从邮局取包裹回来,一进宿舍门,便见一个有着湖南口音的年轻人和室友罗章龙谈笑风生。见王复生进来,年轻人风趣地说:“你是图书馆杂志期刊室内的老顾客,咱们不是经常见面吗?你叫王濡廷,我没有说错吧?”

王复生看着这张面熟的年轻的脸,马上想起他叫毛泽东,是好友罗章龙的湖南老乡,在校图书馆工作。罗章龙介绍说,他就是湖南新民学会的创建人毛泽东,字润之。

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王复生把包裹打开,从小木盒里拿出了家乡祥云特产寸金辣椒。毛泽东见状大喜:“我们湖南人经常开辣椒同乡会,想不到你们云南人也爱吃。”

3人谈得很投机,这样,王复生与毛泽东正式认识了。

1919年5月4日,王复生和战友们在北京火烧赵家楼,毛泽东在湖南支援,经历了一场浩大的革命洗礼。

1919年12月初,为推动湖南反对军阀张敬尧的革命运动,毛泽东代表新民学会组织了100多人请愿团到达北京。20日,在京的新民学会会员、湖南旅京学生在北大举行慰问请愿团大会。王复生作为学生会代表再次与毛泽东见面。

士别10月,两人相见甚欢,约定7天后在毛泽东的住处一谈。

毛泽东向王复生介绍了回湖南后的情况,痛斥军阀在湖南的种种罪行。王复生不时插话讲述云南情况。全国上下,军阀割据,黑暗统治,让两人同怀忧心,不时拍掌愤慨。

此后,两人同为革命奔忙,这成为王复生与毛泽东的最后一次见面。

白山黑水 峥嵘岁月稠

1922年3月,王复生到陕西华县咸林中学任教。他以咸林中学为阵地,在师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热情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2年冬,王复生带领进步学生成立了进步青年团体——青年励志社。他还组织过“民权运动大同盟”,为邓中夏领导的“民盟”的分支机构。 

1927年初,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受党组织派遣,王复生回云南主持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的国民党云南省临时党部。大革命失败后,王复生奉周恩来的指示前往东北,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地开展革命活动。

白山黑水间,王复生以“王甄海”为化名,与敌人周旋斗争。在北满抗日前线,与日寇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王复生的夫人郭焕章回忆,1934年冬,王复生通过老朋友、时任省政府秘书李浓如的关系,经党组织同意就任黑龙江敌伪政权的机关报——《黑龙江民报》社社长。在担任社长3年中,王复生利用自己合法身份,通过接触伪满洲省府高层机密的机会,搜集了许多战略价值很高的情报资料。郭焕章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他将情报交给郭焕章,郭焕章将一部分交给地下党,一部分则写成家书传递到关内。

《黑龙江民报》在齐齐哈尔是唯一的一张中文报纸,王复生利用这张报纸开始宣传抗日,刊登进步作品,隐晦地揭露日伪的黑暗统治和“中日亲善”的虚伪和欺骗性。还组织了“白光剧社”,自编自演话剧《母与子》《黄昏》《身》。“我和家属都去看,剧场里哭声一片。”郭焕章回忆,白光剧社的成功演出,震惊了日本侵略者。

王复生面临着危险。他掩护其他同志撤走了,因为没有适当的人接手工作,他留了下来。

1936年8月15日上午,日本宪兵队戒备森严的齐齐哈尔北校场上,一辆刑车呼啸而至,车上下来5位拖着沉重镣铐被折磨得遍体鳞伤的共产党人。其中一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面容清瘦斯文的人,深情地环视着战斗了9个年头的祖国河山,心中默默地向她告别。

“我和孩子焦虑地度过了1月多,到8月中旬,日寇通知我到齐齐哈尔北门外白塔附近的龙沙北校场收尸。”郭焕章见到了被日寇害死的王复生,她悲愤填膺,欲哭无泪,把王复生火殓,将遗骨装在一个瓷坛中,怀捧丈夫骨灰南下入关,辗转千里抱回了云南。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抱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献身的王复生面前,酷刑只能摧残身体,丝毫改变不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人民的忠贞。

牺牲时,他年仅40岁。

分割线

王德三

做最有志气最刚强的人

祥云县王德三的旧居,照片上的王德三,身着军服,平头阔脸,眉宇间气宇轩昂,这是1926年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的他。

一门三忠烈

王德三

“农工阶级是天然的革命军,工人阶级天然是民族革命的先锋队。”他话语笃定,行动豪迈。

从一位民主主义者到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王德三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宣扬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新思想。他曾深刻影响过许多有志青年。

他在给父亲的遗书中说:“儿自信没有做了什么对不起父亲、对不起人类的事情,儿非病死短命,是被压迫去成仁就义。”

牺牲时,他年仅32岁。

冲闯少年郎

在王德三眼中,大哥王复生是做学问的,他则更擅做事业,以他中学时所写的一篇《报告云南县物产》为证。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详细记叙了他在家乡目睹和实践土碱生产的过程,让老师们都很吃惊。

年少的王德三善于实践,颇具冒险精神。小时候,他常看来往于滇西的马帮,马走过石板路时,马蹄噔噔作响。王德三便想探个究竟。没想到,他蹲下身子去看马掌,却被马踢伤面部,留下了一道疤痕。后来的革命岁月中,他的同志有时会开玩笑叫他“老巴”同志。

因为冲闯活跃,王德三给父亲惹出不少“风波”。1918年10月,王德三在大理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大理一中)读初三。在大理古城看到了巡警用警棍打赶马人,他义愤填膺,与几个同学一起痛打了巡警一顿,两名同学被巡警扣押。王德三在学校中发动学生抗议,在校长的周旋下被释放。

王德三无法在大理待下去了,他来到了昆明读书。这件事却在他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到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他从小受到祖父影响,喜读经复古,秦汉以下的书不读。“我最恨同学们读《东莱博议》。”但此后,他开始寻找一些近代书籍来看。

此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大哥王复生给王德三寄来了《新青年》。

陕北播火者

彼时的王德三,已经从一个读圣贤书的学子成为一名忧民忧国的青年。他后来给父亲的信中说:“不能自立而依人图存者,鲜能得美满结果。”以此鼓励家中“诸弟早自勉乎”。

1921年,王德三考入北京大学,加入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王德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云南党史研究专家余红定义王德三是一位“出色的革命活动家”。他一生的革命工作都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干。

由于王复生、王德三两兄弟同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家庭无力承担全部费用,二人决定采取休学轮流工作的办法筹集学费。

1923年暑假,王复生离开咸林中学,回北京大学继续读书,王德三替换哥哥到咸林中学任教。

在咸林中学,王德三开始展示自己卓越的组织才能。他在王复生组织的咸林中学“青年励志社”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使之成为日后陕西最早的社会主义共青团组织之一。

1924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李大钊和王复生商定,派王德三到绥德第四师范任教,协助配合该校校长、共产党员李子洲,在陕北建立和发展党组织。

“同学们最敬爱的是王懋廷(王德三的原名)同志。他介绍同学们阅读《中国青年》《政治生活》和《向导》,帮助各班同学成立各种学习讲座会……”这位24岁的国文教师在学校两年时间,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红认为,是王德三怀着火一般的热情,点燃了陕北最早的革命火种。1925年,王德三通过艰苦努力的工作,已经在陕北发展了40名党员。到了1927年7月,陕北23个县已有17个县建立了党组织,薪火相传,革命的火种在陕北成了燎原之势。

傲骨铮铮汉

离开陕北,回到北京,王德三心系家乡革命,和云南在京同学成立了革新社。主张“唤醒民众,团结民众,导率民众”。他以笔为枪,在革新社所创的刊物《革新》上以“正零”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每一期出刊后便寄回云南,唤醒云南青年。

之后,王德三南下广州在黄埔军校任教。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滇军)军官学校校址举办云南政治训练班,兼任班主任,亲自讲授马列主义基础课,在学员中培养发展了28名中共党员,为云南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干部。

1927年2月,王德三回云南主持党的工作。为推翻军阀唐继尧的反动统治,王德三又陆续发表文章,推动“倒唐”宣传。1927年2月6日,成立不到半年的中共云南省特别支部联合社会各界,迫使唐继尧下台。1927年春,王复生回到家乡云南,与同期回云南的王德三并肩作战,加强了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力量,建立了国民党云南地方组织,领导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在云南掀起了大革命运动的高潮。

1928年1月,云南龙云当局清共,逮捕杀害了共产党员赵琴仙、罗彩、陈祖武。王德三义愤填膺地发出“拼着这傲逆的骨头,粉碎束缚着人的锁链”的誓言。

1930年1月28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云南省委成立,王德三任第一任书记。

王德三常穿着几十个补丁的土布衣服装扮成农民指导工作,好多次差点被敌人的冷枪打死。通过调查,他主持制定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云南少数民族问题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在城里,王德三总是一件褪色的粗毛呢衫,一件八团花马褂,一顶洋毡帽。对革命,他充满了信心。

1930年12月31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王德三被敌人杀害。他和战友张经辰、李国柱、吴澄一起昂首阔步,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临刑前,他在五华山狱中写下了近万字的遗书。在信中他告诉父亲:“你的儿子是世上最刚强有志气的人,他只知道人类,只知道社会,完全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习气……”

王德三的父亲在祥云听到儿子牺牲的噩耗,万分悲痛,这位坚强的银须老人赶到昆明,亲自将儿子的遗体重新安葬,为他立碑。因悲愤交加,父亲未能返回祥云就在昆明与世长辞。王德三始终热爱难舍的妻子马冰清,以惊人的毅力,完成着丈夫未完成的事业。被捕了,坚贞不屈;出狱后,继续斗争,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

分割线

王馨廷

花季少年负伤而亡

在两位兄长的带领下,王馨廷14岁赴京求学,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中负伤。

一门三忠烈

王馨廷

1923年,王馨廷随二哥王德三到陕西咸林中学,后到绥德第四师范,边读书边养病,继续配合支持王德三进行革命活动,由于旧伤复发,16岁在花季般的年龄去世。

(本文得到了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文(部分参见《一门三杰》《三英烈寻踪》) 祥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编 张慧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