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蒲葵成林、“白袜子”印度野牛、林茶共生…生物多样性在普洱这样呈现
开屏新闻2021-09-03 20:24

人们常说普洱是绿色的、多样的、生态的。普洱市现有森林面积约5000万亩,占全省13.3%,居全省第1位;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18个。8月26日~27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的主题为“传统与现代·云南生态智慧——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行”走进普洱。

视频▲

分割线

亚太森林组织普洱森林

可持续经营示范暨培训基地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走进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万掌山林场的亚太森林组织普洱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暨培训基地。基地所在的林场现有森林面积28.68万亩,其中公益林11.99万亩,商品林14.11万亩,其他林地2.58万亩。森林覆盖率80.85%,总蓄积量215.5万立方米。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普洱市思茅区万掌山林场场长陈文解介绍,林场采取“因地制宜,管、育、抚、改相结合”的经营措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分质量显著提高。林场处于北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有野生动物近2000种,包括灰叶猴、白鹇等1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凤头树燕、红瘰疣螈等近3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蕨类以上高等植物2000余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藤枣,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中华桫椤等10余种,省级保护植物假山龙眼、滇南八角等20余种,以及云南臀果木、美花石斛等50余种云南特有种。其中,药用植物近900种,兰花240多种。

7月27日,亚太森林组织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暨培训基地在普洱成立,该基地是亚太森林组织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亚太地区增绿行动”,继在内蒙古赤峰市建立亚太森林组织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之后的第二个区域辐射平台。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生态系统,退化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经营能力是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利用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基地建有林与自然体验中心、生态文化创作园、木文化体验馆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木结构建筑,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同时建立森林防火“森林眼”监测系统。”亚太森林组织昆明中心主任、研究员沈立新说。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据悉,该基地总面积21000余亩,其中包括西南桦次生林、思茅松人工林等亚热带森林20000亩,高山茶园70亩。掩映在基地的森林之中,精心布设了亚太森林小镇、云南之家、生态文学创作园、普洱南亚热带植物园、森林与自然体验中心、木文化体验馆六大概念设施。未来,基地也将成为住宿、会议、休闲娱乐、森林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供体验者参观、居住、零距离感受大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分割线

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

“你见过穿‘白袜子’的牛吗?”“你见过成片的蒲葵林吗?”“你见过爱吃大叶榕树果实的大紫胸鹦鹉吗?”在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糯扎渡保护区”)里,这些野生动植物们在此栖息生长。

糯扎渡保护区成立于1996年,总面积18997公顷,地跨普洱市思茅和澜沧两个区县。保护区划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和稀树灌木草丛共7个天然植被类型;

共记录维管束植物2016种、哺乳动物84种、鸟类185种、两栖爬行动物44种、昆虫586种、大型真菌65种。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印度野牛、亚洲象、蜂猴、绿孔雀、巨蜥等1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冠斑犀鸟、大紫胸鹦鹉、白鹇、红瘰疣螈等40种;

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藤枣、篦齿苏铁、宽叶苏铁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千果榄仁、勐仑翅子树、苏铁蕨等13种。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大紫胸鹦鹉

而作为大紫胸鹦鹉栖息地的普洱市思茅区芒坝村因为森林植被覆盖率高、野生鸟类资源丰富,所以常年分布着全国唯一四季常在的300余只大紫胸鹦鹉。因此,有不少的观鸟人士慕名而来,记者在芒坝村看见了大紫胸鹦鹉,它们在村里大榕树里窜上窜下,发出高昂的叫声。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卢文说:“栖息在这里的鹦鹉学名叫大紫胸鹦鹉,或叫鹦哥。灰色脚,头胸紫兰灰色。雄鸟眼部周围额头呈淡绿色,上嘴为红色,下嘴为黑色。雌鸟嘴全黑。前顶冠无蓝色,中间尾羽为蓝色,叫声嘎嘎嘎,为高音哨声,喜食大叶榕树果实。”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大紫胸鹦鹉

同时,糯扎渡保护区也是印度野牛分布的核心区域,内有印度野牛27头,约占全国总数的25%。印度野牛隶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牛属,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牛科动物之一,体重可达1000~1500kg,一般体长2.8~3.3m,最大的公牛肩高可达2.2m。公牛体型比母牛大,公母都有角,角基椭圆或扁平、有棱,角中部以上表面光滑,端部圆而尖,黑色。肩峰高耸而突出,由肩峰顶部向后背延伸逐渐下降,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为白色,像穿了两双白袜子,故俗称“白袜子”。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白袜子”印度野牛

为了有针对性的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进行改造,保护区建立食物源基地建设,2018年至2019年,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启动极小种群保护项目,建设食物源基地1000多亩。比如种植野牛食物:粽叶芦,杨翆木、玉米等。修建人工硝塘,方便野牛取食硝盐。鹦鹉食物:构树果,大榕树的新芽等。此外,应用高科技设备,对保护区进行智能化管理。目前,已安装了5台监控设备,对野生动物进行实时监控,获取野生动物的生活规律及习性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大量数据。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美丽蒲葵

糯扎渡保护区分布着比较完整的热带季雨林植被组合,全国唯一集中成片的美丽蒲葵和榆绿木群落便分布于此。记者在糯扎渡保护区看到了成片的美丽蒲葵形成的奇特景观和高大入云的榆绿木。糯扎渡保护区管护局科研监测科副科长赵倩茹介绍,一看见榆绿木就知道这里是落叶季雨林。热带高大乔木,树形优美,在国外作为传统药物和护肤品成份来源得到关注。而生长在保护区的5000亩野生美丽蒲葵是国内仅有一处的奇观,最高的达30米。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榆绿木

分割线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一叶千年,茶树记载着这里的过去和未来。”距离普洱市区237公里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目前,现存5片保存完好的1180公顷古茶林。世居在普洱景迈山的布朗族和傣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茶文化,他们发现野生茶树,于是在森林中建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并通过长期探索逐步认识到普洱茶树的生产特性,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中自然与文化高度复合,是世界茶园中体现人与自然共同作品最典型的文化景观。在此基础上创造的独特的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技术,在森林中开辟茶园,并合理控制森林与茶林的比例,在茶林中选择性保留乔灌木,巧妙分配乔、灌、草植物的光照和养分,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有效防止病虫害并提高茶叶质量,使古茶林不仅古老、独特,而且历经千年而依旧保持优良品质并充满活力,展现了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的独特生态系统和高超的生态智慧。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茶传递的是自然的味道,只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造就一杯好茶。”普洱市级景迈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传承人南康这样描述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景迈山除了留下的古茶树外,村民们还从古茶林里悟到了前人种茶的真谛,于是开始走起了生态茶林的路子。

糯扎渡保护区(张田睿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除了丰富的茶树资源,景迈山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很丰富的,有高等野生植物(维管束植物)1300多种,有长尾单室茱萸、篦齿苏铁、翠柏、滇南风吹楠、三棱栎、大叶木兰、中华桫椤、苏铁蕨等14种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脊椎野生动物200种以上,有野牛、云豹、圆鼻巨蜥等150种以上保护野生动物。澜沧县林业和草原局保护股负责人郭建明说:“长尾单室茱萸主要分布在普洱景迈山和勐海南糯山,整个景迈山只有23颗。”一直以来,普洱多举措保护景迈山古茶林资源。如今的景迈山已经成为全球山地森林农业开发的典范,一幅林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卷正在这里慢慢铺开。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和视频素材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责任编辑 袁熙

校对 顾庆华

编审 王云

专题更多>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