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栽培界又添新成员!中华腐生牛肝菌实现菇房人工栽培
开屏新闻2021-09-18 17:45

9月18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从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继暗褐脉柄牛肝菌之后,中华腐生牛肝菌也实现了菇房人工栽培,35天就可出菇,出菇整齐、产量高。

中华腐生牛肝菌实现菇房人工栽培(供图)

菇房人工栽培的中华腐生牛肝菌 何明霞 摄

2020年,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霞及其团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林地采集到一个罕见的牛肝菌目物种;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曾念开教授及其指导的2019级硕士研究生谢惠菁对该牛肝菌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该种为牛肝菌科腐生牛肝菌属的成员,即中文名命名为“中华腐生牛肝菌”。该种最早描述于斯里兰卡,之后在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香港都相继有发现。有趣的是,此次不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采集到该种标本,曾念开教授还发现其在海南也有分布。可见,该种是典型的亚洲热带种。

中华腐生牛肝菌实现菇房人工栽培(供图)

杨天伟 摄

据调查,中华腐生牛肝菌在野外的资源非常稀少,而且产量低,很可能是一种濒危物种。为此,张春霞研究员及其团队根据多年积累的牛肝菌栽培经验,对野生中华腐生牛肝菌进行分离培养,并进一步在菇房内首次诱导出中华腐生牛肝菌子实体。目前栽培种35天即可长满菌袋,头茬菇产量达到130克/袋,一个菌包可采收1至2茬,每茬可以成熟1至5个子实体。中华腐生牛肝菌菌丝生长速度快、抗杂性强,出菇整齐,产量高。

中华腐生牛肝菌实现菇房人工栽培(供图)

杨天伟 摄

中华腐生牛肝菌是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继暗褐脉柄牛肝菌之后实现的第二个可菇房人工栽培的牛肝菌。目前,中华腐生牛肝菌在菌丝生长速度、产量、抗杂性、生物学转化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暗褐脉柄牛肝菌。下一步,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将联合海南医学院对中华腐生牛肝菌的可食性、药用价值、人工栽培、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华腐生牛肝菌资源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中华腐生牛肝菌实现菇房人工栽培(供图)

杨天伟 摄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毛丽

责编 徐红

校对 猫恩泊

编审 赵梅圭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