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植物界“孤儿”孑遗植物不孤独!它们有伴儿~
开屏新闻2021-09-22 11:28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cop15栏题


它们生长于我们只能靠想象来构建的世界。

那个世界里,桫椤是植物的王者,恐龙则是动物的主宰。

当云南这片大陆从海底抬升成为陆地之后,古老的地层上,依然被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覆盖。

第四纪冰期降临,众多植物物种相继灭绝。低纬度高海拔的云南成为了地球少部分躲过这场寒冷侵袭的地区,大量古老的植物科属在这个“避难所”里繁衍生息。这些植物,失去了它们的亲缘邻属,成为了浩劫中留存下来的植物界“孤儿”,它们就是孤独的孑遗植物。

在精彩纷呈的云南生物多样性里,孑遗植物绝对是特殊的存在。它们见证了地球的演变历程,是我们了解生命过程的“活化石”。

在云南滇东南、滇西北等地区,桫椤、云南穗花杉、华盖木、蒜头果等存活下来的孑遗植物,保留着其远古祖先的形状,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生长、进化。

华盖木6.png

华盖木的花

如今,得益于植物学家和地方保护者的接续努力,云南省不断加强对孑遗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通过实践和探索发现着它们的价值。初发现时仅有5株的野生华盖木,如今已经开花结果实现了自然更新;蒜头果在人工繁育之后,在原产地得到野外回归;漾濞槭通过人工繁育已超过5万株……

在云南的大地上,孑遗植物,已不再孤独。

发现它认识它

数十发子弹打下带花枝条,世界认识了华盖木

“这里就是孑遗植物的中心。”站在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珍稀木兰谷里,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杨宇明有些兴奋,因为身后的珍稀木兰谷里,繁育着华盖木等数十种古老物种。

对于植物学家来说,没有什么比亲眼发现孑遗植物、保护孑遗植物来得更有幸。华盖木在地球上生存已经超过了1.4亿年,被誉为植物界中的“大熊猫”,它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贵。它既是木兰科植物中最古老的树种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少、分布范围最窄的珍稀濒危物种,全世界目前仅存的10株野生华盖木中,5株生长在西畴且最早被发现。

华盖木5.png

1986年9月23日中国邮政发行西畴珍稀濒危木兰科植物邮票

1976年,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看到了一种奇特的植物标本,翻遍资料都无法认定这株植物是什么。为了一探究竟,他带领科考队来到西畴原始森林。也就是在这片原始森林,他见到了5株被当地群众称为“缎子绿豆树”的大树。5株大树,株高46米,光滑树干高达30米,胸径1.3米。高大的树干无法直接采集到植物标本和花茎,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刘玉壶和他的同伴们找到西畴县政府,特批了300发子弹,请当地的神枪手打下了树上带花的枝条,这才采集到植物标本。经过研究,刘玉壶最终确定,这是一种没有记载的木兰科新属物种,就为其命名“中华盖世之木”即华盖木。

华盖木1.png

植物学家刘玉壶1979年在《植物分类学报》上,首次披露发现并定名的新物种——华盖木,被誉为“世界最珍贵的树种”。目前,全世界仅有云南省西畴县法斗小桥沟片区的5株大树是经过专家实地考证的。)

“华盖木是被子植物类型中最古老的属,它处在物种演化的节点上,对于研究物种演化交接有着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在杨宇明教授看来,华盖木基因的独有性是它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重要原因。

一代一代的植物学家接续努力着,不断地在发现着这些古老物种,并让更多人认识它们。

分割线

研究它培育它

想把蒜头果的秘密一探究竟

一直以来都有人问杨教授:研究孑遗植物的意义在哪里?

“孑遗植物,是研究生命历史进化过程的重要依据。物种是怎么进化来的?生命秘匙中还有什么要义?‘活化石’就在我们面前,只等我们去解开这些秘密。”杨宇明解释道,观察和研究孑遗植物,可以看它的生命过程,包括繁育、进化、衰退等形态,更重要的是,研究孑遗植物也是为了发现它的特殊价值。

杨宇明不止一次地来过文山州广南县拖董村,因为这里的一棵树让他尤为惦记,那就是中华神经酸树。

中华神经酸树属铁青树科中华神经酸树属,是我国特有的单属单种双子叶植物珍稀濒危孑遗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属广南居多。挂果期,在树叶之间会挂满了一个个犹如核桃大小的果子,形似独蒜,所以又称为蒜头果。蒜头果的价值就在于神经酸含量高达62.27%,是其他植物神经酸含量的15倍,“神经酸”具有辅助人类神经营养和修复的功效。

蒜头果2.png

“蒜头果,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合成工厂’。”杨宇明表示,国外曾有企业花费近20年时间想要通过人工合成神经酸却没有成功,蒜头果却做到了。为此,植物学家不断研究蒜头果,成功通过人工繁育壮大着蒜头果的种群数量。虽然人工繁育成功了,但是蒜头果的成活率、保存率还不高。

蒜头果4.png

多年来,杨宇明一直坚持对蒜头果进行研究分析,就为了提扩大其种群数量。2019年前后,他发现蒜头果具有寄生习性和共生习性,这让他想到,蒜头果的生长环境,不能太“干净”。“人工繁育蒜头果,要让它们回到野外、释放天性。”就这样,人工繁育成功后的蒜头果在原产地进行野外回归,自然生长,目前已实现规模化人工养殖,蒜头果种群得到恢复,解除了濒危状态。

蒜头果3.png

“‘生物合成工厂’到底如何运作?”杨宇明想要继续破解蒜头果身上的秘密,因为他知道,每破译一种孑遗植物的基因密码,就给未来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开启了新的可能。

分割线

保护它留住它

研究它们,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

孑遗植物,可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每个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古老物种都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运转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研究它们,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保护是需要生命力的,价值就是其生命力。”杨宇明介绍,通过迁地保护、建设种质资源库等工作,不少孑遗植物焕发了新机。以华盖木为例,因为它自身的繁育生存能力极低,大家都在为它的繁育而努力,通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华盖木这个濒危珍稀物种,真正地完成了采种、选种、培育、试验、栽培的回归之旅,已先后培育出了一万多株幼苗。

华盖木4.png

人工培育华盖木幼苗的实验已经成功(小桥沟自然保护区提供)

如今,广南县境内胸径5CM以上野生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分布达38215株以上,野生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年均鲜果产量达80余吨。除了经济价值,蒜头果改善石漠化的生态功能也被发掘,广南县已在石漠化地区完成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回归种植2.4万亩。

蒜果1.png

今年初,我省对外发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到,多年来,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就地保护和恢复措施,辅之以迁地保护,我省一大批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稳中有升,生境和栖息地环境持续改善。针对云南蓝果树、华盖木等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外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建立了30个保护小区。在近地和迁地保护方面,开展了巧家五针松、保山茜、云南金线槭、滇桐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本土植物的近地和迁地保护。

华盖木2.png

华盖木的花

同时,重点保护物种繁育回归成效明显。对红豆杉、石斛等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资源植物成功进行人工繁育,并实现产业化种植,保护了野生种群。以云南112种极小种群物种(其中野生植物62种、野生动物50种)为重点,实施种质保存、人工繁育、迁地保护、野外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建立了20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蒜头果、华盖木、西畴青冈等一批极小种群均已繁育人工种群并进行野外回归。

在云南,古老物种这些极小种群物种的数量开始增加,已经不再孤独。

(文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人物

蔡大章:

学会操作无人机,

我还要再探原始森林

他是家人口中“不省心”的老头儿,只要提到种树、进原始森林,他就忘记自己已经是个耄耋老人;他在朋友眼中有些执着,为了守住一棵百年老树不被砍伐,他想尽办法,嘴皮子磨破跟“领导”叫板;他在年轻人的心中是榜样,不断升级拍摄设备,学习PS和视频编辑,只为记录下家乡的点滴变化;他被很多很多马关人熟知,退休三十年来,他坚持干了一件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绿化荒山、美化家园。

他就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教育系统退休教师——蔡大章。

蔡大章(11505603)-20210922124542.JPG

分割线a

“编外人员”考察了全县的古树名木

“因为热爱。”蔡老今年85岁,当他谈起马关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时,兴奋得像个年轻人。“30年了,退休后热爱的事情就这一件。”1991年退休后,蔡老全身心投入到他热爱的自然环境中,他的足迹,留在了马关县每一个原始森林和山川,每次进入山林,都让他感到安心。

蔡大章2(11505609)-20210922124257.JPG

退休后的蔡老攀岩洞、穿密林、趟河流,收集珍稀动植物资料,他成为了县林草局的“编外人员”,起早贪黑跑遍全县所有林区,带着自己手中的相机考察了全县的名木古树,发现和记录了沙嘎底的变色杜鹃、八寨岩脚的“杉树王”、古林箐望天树、木厂堡堡寨全州最大树龄的火(枧)木树。多年来,蔡老的相机拍坏四五个,拍摄设备也在不断升级,从低像素到高像素,从一个标准镜头到配齐“全家福”。现在,蔡老还发现了新设备,手机+相机就是他的标配。只是和年轻人使用手机不太一样,蔡老用手机拍照时从来不使用滤镜,他喜欢的照片,底色永远是绿。

“每张照片我都自己修图,视频剪辑也是我自己来。”在外拍摄马不停蹄,回到家之后就坐在电脑前认真对待素材。蔡老和年轻人学会使用ps修图软件,调整自己的照片得心应手。刚开始使用手机拍摄视频时没经验,每段视频素材长达十几分钟,每次剪辑时面对着几十份素材熬得受不了。和玩转短视频的侄子、侄女“偷师”后,蔡老现在拍摄视频颇有心得,“短段落、抓重点。”《兰花香自马关来》《马关风光》《挽救森林奇观——连理枝》《濒危物种香木兰 一年四季都开花》《马关湿地鸟类资料》等宣传视频也都出自他手。

分割线a

“野生志愿者”在原始森林为树“治病”

因为喜欢兰花、盆景、根艺、摄影,“野生志愿者”蔡大章在山林间寻访着各种兰花,在马关发现并记录26个兰花原变种等,带头编撰图本《马关兰花》,收集整理介绍了马关区域产出的所有兰花品种。他把这些资料与全国兰花爱好者分享,为他们来文山探寻兰花制作了独一份的“寻花地图”,为专家研究马关兰花奠定了基础。

蔡大章3.png

在寻访兰花的过程中,蔡老发现马关的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他先后9次入林考察收集资料。在这里,他看到了热带雨林的标志树种望天树,古老孑遗植物云南穗花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马尾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单性木兰以及2021年才发现的新种喙核桃等等。

“这些植物需要精心保护。”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在原始森林里,他发现一棵八个人才能合围的“千年栗树王”被风吹断了一半,还发现两棵栗树形成的“连理枝”被虫蛀出了孔,他便立即组织了志愿者入林为树木“治病”。

枝繁叶茂,都是因为有人守护。蔡老也发现,保护环境不能只靠一个人。2002年,他号召一些退休老同志,并在多方支持下,在马关县城休闲广场种下了28棵不同品种的地方榕树,布局为“人”字形并取名“迎客榕”; 2009年,组织成立了“老年义务植树队”,自掏腰包在城郊城子山建设了“夕阳林”,在这片原本的黄山头上种下樱花、紫薇、杉树、榕树等1500余棵。

“以前街上都是大树,现在我们种树,就是要让后代子孙再看到这样的景象。”蔡大章热爱家乡,从他一个人到带领着一群人持续坚定地美化着家园。

蔡大章4(11505607)-20210922124610.JPG

再不服老,蔡老也已85岁高龄。他还是热爱带着他的相机和手机到处去拍树看花。“之前还不太熟悉,两架无人机都飞丢了。”摆弄着新买的第三架无人机,他准备等雨季过去再入古林箐。“我没有年轻人跑得快了,就让这无人机代替我的眼,代替我的脚,好好看看这些森林。”

(图片由蔡大章供图)

桫椤

万亩桫椤群才是这里的“主人”

那洞村村民人人都知道,山林里的那片桫椤林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桫椤群3.png

在林间,一株株、一片片,俊俏挺拔,桀骜不群。一根根主干撑起了桫椤群完美的姿态,主干的顶端始终会有四五个卷曲的羽状叶子,这是蕨类植物典型的特征。它历经世纪的变迁,阅尽世间沧桑,依然蓬勃成长,显示着盎然生机。

桫椤群2.png

桫椤,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在中国的分布区范围内,广南县坝美镇发现了万亩桫椤集群、植株数量达10万株以上桫椤种群,是全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广南县万亩桫椤集群主要集中分布于那洞村委会。那洞的森林覆盖率达84.5%,茂盛的森林植被使该村潮湿温凉,很适合桫椤树的生长。桫椤林一片枝繁叶茂,笔直的树干最高可达10米以上,1-3米长的巨大叶子从树干上伸展开来,十分雄伟壮观。

桫椤群4.png

40岁的文山州广南县坝美镇那洞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李隆鑫从小就听长辈说过,桫椤是恐龙的食物,而他也是这么告诉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那洞村人与桫椤相伴而居。

进山寻找桫椤集群的路线是那洞村人找出来的。为了给前来研究的科考队带路,李隆鑫带着群众找出了两条路。山路难走,荒草长得比人还高。他们背着干粮进山,找到天黑做好标记再回去,第二天接着找,3天才找到桫椤集群。

桫椤群1.png

一波波科考团队走了来,来了走,他们都会对李隆鑫说:“要保护好这片桫椤林。”为了践行诺言,那洞村有了一支护林队伍,巡山防止野外用火,就连放牛和进山发展林下种植都要避开那片区域。那洞村还将“保护桫椤林”写入村规民约中,让村里人都知道他们有保护好桫椤林的责任。

李隆鑫说不上来,桫椤对那洞村人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那洞人世代居守在这里,离不开家乡,更少不了这片桫椤林。

(图片由坝美镇政府提供)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闵楠 文

责编 王利绚

校对 猫恩泊

编审 李荣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