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天,1266公里!他们“千里追象”为何感觉“劫后余生”?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10-11 07:25

cop15

今年夏天,一群北上的野生亚洲象成为“国际网红”,它们逛吃、睡觉、嬉戏打闹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守护它们完成远行的,是来自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

分割线

“指挥部的眼睛”

 每天晚上基本无休

今年5月,在15头野生亚洲象进入玉溪市峨山县后,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组建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由灭火救援指挥部信息通信处助理员杨翔宇担任分队队长。杨翔宇之前主要从事森林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接到任务后,他与59名队友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追象之旅”。

这支野生象群逐渐远离适宜栖息地并接近人口密集区域。为确保人象的平安,云南成立了省级工作指挥部,根据杨翔宇他们提供的象群位置信息,指挥部会在第一时间做出研判,并展开一系列救助工作。因此,搜寻监测任务分队被称为指挥部的眼睛。

记 者:大象昼伏夜出,晚上可能行动会更多,也扰乱了你们的作息规律?

杨翔宇:对,我们24小时监测,监测压力还是很大的。象群夜晚活动很远,我记得最远一次一晚上活动了三十多公里,我们就跟着不停地转换无人机起降的场地。有一段我们只能驾驶员开着车,飞手在车里边飞无人机。每天晚上我们基本都没有休息时间,只能白天监测的时候飞手轮流休息一下。

野生亚洲象昼伏夜出,每天只睡眠2到3个小时,杨翔宇记得最奔波的一夜,他们走走停停,跟着野象转场了13次。为了获取精准监测信息,他们成立了4个执飞机组。

分割线

徒步人工观察 与大象近距离对视

“它走之后,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保持距离是确保人像安全的首要条件。在航拍时,监测队员把无人机高度保持在100米以上,尽可能减少对象群的打扰。但是,如果遇到雷雨或者大雾天气,无人机派不上用场,监测队员就需要接近象群,徒步进行人工观察。

记者:和象群距离过近会不会有风险?

杨翔宇:我们人工监测一般不会距离它100米以内,我们和专家了解到如果距离50米以内,象群锁定一个目标人是跑不掉的,它最高时速可以达到50公里每小时,移动速度是很快的,所以我们尽量保持远距离。

6月初,象群北行至昆明辖区,这个时候,野生象家族发生了意外,一头公象离开象群,开始独自旅行。既要监测象群,也要监测独象,这给本来就人手紧张的监测工作增加了难度。

管钰豪是搜寻监测任务分队B组组员,独象离群后,他的任务从监测群象开始转向监测独象。因为独象活动目标小,不容易被发现,队员徒步进行人工监测时,更容易与它近距离接触。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怎么保护自己?

管钰豪:人在地面上搜索,天上的无人机一直在跟着,地空配合,如果天上能找到的话,就尽量看象和人安全距离有多远。

记者:你和这头象最近的距离测过吗?

管钰豪:不超过10米。那天晚上到凌晨一直在下雨,到天亮7点左右,因为雾比较严重,飞机监测不了,只能被迫选择人工跟进。人工跟进到了森林里面,我们一路有说有笑,还说万一一会儿碰到了怎么办?话音刚落,前面十米不到树林里探出一个头,大象定在那,看到我们它也比较震惊,我和它当时是敌不动我不动那样一个情况。

记者:内心紧张吗?

管钰豪:当时感觉周围都安静了,只剩自己心跳。当天大概目视了有半分钟左右,它就转头走了。它走掉之后,我们内心就像劫后余生的感觉,想想都后怕,当时因为雾大,还得人工跟,只能顺着它走的方向慢慢跟进。

记者:明知道有风险,还要再继续跟进。

分割线

大象进村 村民主动投喂

“生怕大象饿着”

独象和象群一路向北期间,许多地方是它们首次到访。但因为预警及时,应对措施得力,人象冲突的事情一直没有发生。

杨翔宇:村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喜欢和欢迎,因为他们提前就被通知,如果大象进到你家的田地或者你家房子,不能惊慌,不能为了庄稼惊扰到象群,因为云南省有一套野生动物肇事的赔偿机制。有个村民得知到大象要进到他们村子,他主动去田里把他家玉米全部割了交给政府,放在大象会过的路上去给它投食,他说生怕大象饿着。

在人类的友好相待下,野象家族成员继续着自己愉快的旅途,它们的照片和视频在网络上不断传播,被媒体大量报道。一时间,大象火了,“象”往何处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它们成了全世界的团宠。但是,为了确保大象一路平安,搜寻监测任务分队的队员和沿途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却是操碎了心。

记者:以往人们的印象里,遇到野生动物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要防,但我觉得这次监测过程除了防,更多的是护。

杨翔宇:对,我们总有种感觉,野生动物生活的区域和人生活的区域应该是分开的,这次产生了这么大的交集,我们展示出了很大的善意,担心它们吃得不好,担心它们生病,我感觉这一路是护送它们前行。

分割线

“它们感受到了人类的友善和关心”

杨翔宇发现,长时间的友善相处,象群似乎和人类保持了一种默契。据他回忆,象群到了昆明辖区后,可能感觉到人员越来越密集,温度也越来越低,就没有再继续向北。而是顺着人类引导的路线,开始向南折返,寻找家乡的方向。

杨翔宇:象群那么大体型是很容易突破我们人类设置的一些障碍的,但是我们后来发现它们最终选择了我们设置的这些路线,我觉得象是能感受到人对它们的友善和关心的,一开始它们不愿意去吃人投的食物,但是随着北上以后往南归的时候,路上的吃的,它们钩上来就吃了,南下进入村镇和公路的时候也更自然了。

分割线

100多天 1266公里

守护象宝宝长大

8月初,南归的象群家族抵达玉溪的元江之畔。今年5月它们从这里经过时,元江还处于枯水期,它们直接涉水过了江。而回程已是丰水期,象群需要从它们不熟悉的一座桥梁上通过。

杨翔宇:象群通过大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有点危险的事情,第一我们不知道象群会不会过这种人工开设的设施;第二江面当时水流很急,我们担心大象在桥面逗留过长时间,桥面能不能承重我们不知道;第三大象看到水以后会不会很兴奋,就往水里边儿跑,我们也不知道。所以当时就出动了三组无人机监测小组监测象群。当时也想把这个重要的时刻全程记录下来,后面我们就看到夕阳西下,江面倒射着夕阳的余光,象群就穿过去了。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桥的长度是150米,象群通过的时间三分十五秒,它们没有在桥面上逗留,很快就过去了。那种场景让我们很震撼,以前不觉得象群会通过桥梁建筑物这些地方,结果这次就感觉它们和人有一种默契吧,也感觉心里边儿一块大石头落下来了。

跨过元江桥,意味着一度北移近500公里的象群跨越了南归的最大障碍,进入适合它们生存的区域。此时,搜寻监测任务分队的工作也接近了尾声。100多天与象同行,搜寻监测分队穿越4州市10县区,监测象群活动1266公里,空地跟踪2390小时,标绘要图377份,为地方各级政府“盯象、管人、助迁、理赔”提供了精准依据,确保了人象平安。

杨翔宇:走的那天大家心里都百感交集,我们和大象建立了一种感情。象群北上开始时,最小的象宝宝因为刚出生只会喝奶,一路监测下来,它慢慢开始吃一些草和玉米,我们一路监测下来就会感觉到它在成长,然后有几个小象会在一起互相打闹,玩水。大家看着就会不由自主地笑了,心里面很欣慰。

云南省出动工作人员2.5万多人次,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因有效处置,未造成人、象伤亡事故,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普之旅、探索之旅、保护之旅。守护象群的返乡之路,也是人类守护自然的归途。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编 罗秋旭

校对 刘自学

编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