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建”非遗第二站:跃然指尖 跨越千年的东方艺术
开屏新闻2021-12-20 18:15

“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这样的词句,用来形容藤编工艺品,一点也不为过。

微信图片_20211220231517.jpg

椅、几、桌、筐、蓝、盒、箱……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藤不能做的。

微信图片_20211220231524.jpg

那一根根藤条,是裹挟着厚重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而来,一跨越便是千年。

微信图片_20211220231520.jpg

2021年9月10日,一场关于“藤”的课堂在昆明展开。受建行私人银行的邀请,匠作大师胡建飞来到现场,教大家亲手体验藤编这项指尖上的艺术。

微信图片_20211220231506.jpg

历经打(削去藤上的节疤)、拣、洗、晒、拗、拉(刨)、削、漂白、染色、编织、上油漆……十几道种工序下来,一根根藤条在匠人的手中组合形成了万般变化的藤编工艺品,中国传统写作手法中“起承转合”的诗意,在一根根藤条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微信图片_20211220231514.jpg

在云南境内,有一闻名遐尔的"藤编之乡"——云南腾冲。它的得名,正是因为盛产“藤”。

微信图片_20211220231511.jpg

“南诏红藤杖,西江白首人。时时携步月,处处把春寻,劲健孤茎直,蔬园六节匀。火山生处远,泸水洗来新。粗细才盈手,高低仅过身。天边望乡客,何时拄归秦?” 唐代诗人白居易《红籐杖》中咏赞的“红藤杖”,便是藤条。

今年年初,一部电视剧《司藤》的上映,让大家看到了片中取景地——云南景色的美。女主角司藤,也是“藤”。

近十年来,随着藤制家具市场的萧条,藤编艺术的光辉逐渐暗淡,但这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在云南的乡间集市还是城市的大街小巷,仍然深受欢迎。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云南一些乡村,已经逐渐把藤编艺术纳入乡村美育、乡村振兴的课题,一批批藤编能手、大师前往教习村民,也让外地游客看到了这一艺术的美和生命力。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注意到这一趋势。从非遗传承和传播的角度看,要让非遗“活起来”才能保持生命力。当下,现代工业化生产越来越普遍,更凸显了一代代手工藤编匠人们那薪火相传的可贵。建行人愿携手和所有人一起,不仅是助力脱贫攻坚,也向世界展示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护住这一份“美”。


来源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李戎/文

责任编辑 刘阳明

编审 曹婕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