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
开屏新闻2022-04-25 17:37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开屏新闻记者深入基层,关注城市建设中基层普通劳动者群体,聚焦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辛勤劳作,感受他们身上芬芳的劳动者之美。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嘈杂的农贸市场里,摆满蔬果肉类的菜摊、忙忙碌碌的商贩、讨价还价的顾客,这一切构成了昆明最基本的烟火味道。农贸市场里,有一群最基层的劳动者——菜贩,从凌晨到夜晚,寒暑不分,风雨不停,皴裂的双手、干裂的脸庞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的辛苦。而他们手中的各种菜,就如同诠释着每个人的酸甜苦辣……

五一劳动节前夕,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走近昆明市五华区小团山综合农贸市场,探寻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

分割线

起早贪黑已成家常便饭

凌晨3点多,此时的昆明还处在深度睡眠中。老蔡被妻子从睡梦中叫醒,催促他赶紧起床去接货送货。老蔡妻子所说的货,其实就是米线。每天凌晨,米线厂的车会过来送货,接货后一部分放在摊位上售卖,一部分要给卖早点的小吃店一家家地送去。

老蔡不情愿地嘟囔了几句,慢吞吞地从床上挪下来,眯着眼睛走到出租房过道里,他拧开自来水龙头洗了一个冷水脸,再点上一支烟,骑上电动车准备出发。老蔡要去的地方,就是昆明市五华区小团山综合农贸市场门口,他的米线摊位就在这个市场里。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每天凌晨三四点,负责给他们供货的米线厂家的送货车,会停在门口等客户来下货。老蔡他们拿到货后,又要把米线称好装袋,然后逐一给自己的老客户们一家家地送过去。一些店铺还没有开门,老蔡就把米线放到门口。

老蔡是寻甸人,在昆明做米线生意已经10多年了。生意好的时候,老蔡每天凌晨要送20多家。送完订单上的米线后,回到摊位上已是7点多,老蔡妻子已经整理好了米线摊,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老蔡的大儿子已经结婚,去年给他们添了一个大孙子。因此,老蔡和妻子除了照看米线摊,还得帮忙照看孙子。

分割线

每天起床就要花掉200元

卖菜的地方是租的,年租飞涨、加上水电费、垃圾费等,基本上相当于每天一起床就要花掉了200元,这是老杨最为苦恼的事情。

每天要卖多少菜才能赚回来这200元?成了农贸市场里的菜贩子们最常谈论的话题。

天刚蒙蒙亮,沉睡了一夜的菜市场开始迎来早起的客人,吆喝声、讨价声,相互交织。像老杨这样起早贪黑的人,在农贸市场里并不为奇。

市场里卖鱼的雷老板,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起床去拉鱼,回来后又和妻子一起忙碌着招呼卖鱼,中午才能回出租房里补个觉。10多年来,雷老板都是这样过下来的,用他的话说,习以为常了。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在这个行业干了10多年的周师傅,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他们的生活。

分割线

多一分辛劳就多一收获

今年45岁的李师傅,有一个固定的摊点,卖水果、蔬菜、调料。李师傅的3个孩子都在老家会泽上学,为了给孩子们赚学费,一年前他把老家的田地租了出去,带着妻子来到昆明,从别人手里盘下这个摊位,开始卖菜。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每天凌晨两三点,李师傅就起床开上面包车去进货。回来后要先挨个往早点摊上送,送完货差不多是凌晨五点多。这时,李师傅再到进货点,进一车子到菜场里卖。

不少熟人劝李师傅不要这么卖命,累坏了身体不好。“多一辛劳就多一收获,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李师傅说,孩子读书成绩很好,也很懂事,不能耽误给孩子挣学费。

分割线

除了拼时间还要拼眼力

“我们其实就是个卖菜的,都是为了讨生活。”说这话的崔大姐,在昆明卖菜已经有10多年了。刚结婚不久时,她和老公一合计,带上收到的两万多元彩礼钱,来到昆明想学习做点小生意。

租了个房子,出去转了10多天,但是崔大姐夫妇一点眉目也没有。

后来逛市场的时候,看到农贸市场上卖菜的人很多都是宣威老乡,于是崔大姐就向老乡们取经。恰好农贸市场里有一个摊位空着,在老乡的介绍下,崔大姐花一万多元钱把这个摊位给盘了下来,开始做起来卖菜生意。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卖菜的讲究很多,刚开始崔大姐不但不赚钱,还赔进去不少。之所以赔钱,主要是进货时进到了“包心货”或者“崴货”,本钱都卖不起来。

“卖菜本来赚的就是毛毛钱,眼力不好就要亏本。”崔大姐说,为进货不好的事情,她与负责进货的老公还干过好几架。后来慢慢地摸索,崔大姐才终于走上了道。

菜贩子们分享的“经验”是:卖东西要有眼力。白天来买菜的,都是闲着没事的老头老太们,他们有的是工夫货比三家,谁家便宜他们买谁的;晚上的顾客都是些刚下班的年轻人,他们赶时间,没工夫多问,也不在乎菜价,直接买了就走。

分割线

为谁辛苦为谁忙?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

今年50多岁的魏师傅,有一双儿女,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小女儿刚上高中。他和妻子在昆明卖菜,已有10多年。

魏师傅说,两个孩子的读书费用,都是他和妻子靠卖菜一分一分地攒下来的。比起在老家种地的同村人,魏师傅说他家算是混得不错的了。10多年卖菜,他不但培养出了大学生,还在老家盖了一栋3层高的小楼。

魏师傅告诉记者,儿子大学毕业后,今年又刚给他办了婚礼。但孩子毕业后刚参加工作,也没有什么收入,要想在城市立足,房子又成了大问题。

由于长时间站立劳作,魏师傅的身体并不太好。他说,他们夫妇之所以一直在坚持卖菜,是准备积攒一些钱帮儿子买房凑个首付,这是他和妻子最大的心事。

分割线

靠卖豆腐小菜买了房

农贸市场一直是个繁忙的地方,有人把青春留在这里,有人把未来寄托在这里……

老易和妻子每天忍着胃痛和关节痛,一边帮两个儿子带孩子,一边照顾着摊位上的生意。为了方便,他们干脆把锅碗瓢盆都搬到了摊位上,中午的时候自己煮点东西将就一下。

卖石屏豆腐的王老板,19岁就来昆明打拼,一晃眼人到中年。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在读大学,一个还在读初中。靠着卖豆腐小菜一点点地赚钱,王老板不但抚养两个孩子长大,还在昆明全款买了房,有了自己的铺面。说这话的时候,王老板一脸骄傲。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这种卖菜的人生,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刚赶乡街回来的老杨,在妻子看守的佐料摊位上,滔滔不绝地就和记者聊了起来。快60岁的老杨,是四川广通人,和妻子来昆明做生意已经快30年。老杨负责进货和出外赶乡街,妻子负责在市场里守摊子。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老杨不但在家里盖起了一大栋楼房,还在昆明买了房子。对于现在的生活,老杨很知足。

分割线

事业再小也是自己的

早晨6点不到,城市还没醒来,老周就从家里出发,骑电动车赶往10公里外的农贸市场。老周租了一个摊位,他麻利地将各种鸡蛋整齐地摆放好,供顾客挑选。

“事业再小也是自己的。”农贸市场里,从业人员基本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说,图的就是个自由。没有了解过卖菜生活的人是无法从卖菜人皴裂的双手、干裂的脸庞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来感受这份职业的辛苦的,因为这只是他们艰辛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钱是赚得少了点,但好歹有一份相对稳定的事业,总比外出打工强。”卖鱼的雷老板,一边为顾客杀鱼一边笑呵呵地说。雷老板所说的“强”,是指内心的安逸感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像今年的疫情,冲击了多少行业以及为这些行业服务的人。而我的这份不起眼的工作,却妥妥地给我增加了收入。事业再小,也是自己的。”卖泡菜的张阿姨认真地说。

分割线

劳动自有其价值

老周说,他以前是做房地产生意的,后来公司倒闭纠纷不断,自己也欠了一屁股的债务。50多岁的老周,有个28岁的女儿,如今还没有成家,一直是他的心病。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老周很爱喝酒。到中午吃饭时间,不管生意如何,他总是要倒上一杯老白干,叫上一碗炒饭,才算完整的一餐。如果喝醉了,就趴在摊位睡上一下午,做不做生意好像也没有那么的重要。

老周沉浸在自己辉煌的过去难以自拔,而来自四川的徐大爷夫妇,虽然快70岁了,但两人的精神状态很好。

老两口的儿女都在昆明工作成家,老人闲不住,便在农贸市场租下两个铺面,徐大爷看着一个铺面,主要是卖水果。老伴负责另外一个铺面,卖一些杂货。每个周末,儿女们都会来到铺面里,做点饭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一顿。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徐大爷的女儿说,赚不赚钱她倒是不在乎,父母闲不住,有点事情做着要好一些。只要父母身体好,当儿女的就放心。

分割线

开着玩笑结束一天的辛苦

在农贸市场里,大家虽然在一起共事多年,彼此之间都很熟悉,但是大多叫不上名字。平时称呼对方,都是以其售卖的商品来称谓。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卖豆腐的老板娘被称为“豆腐西施”,男的就被叫作“臭豆腐”;卖大葱的老倌不知其姓名,大家都很亲切地喊他“老弯葱”,他带的孙子孙女,也被市场里的人叫“小弯葱”;卖辣子佐料的苏大姐,被叫作“辣妹子”,她家孙女一到市场,大家就喊其为“小米辣”;卖米线的老蔡,只要有人约喝酒,远远喊一声“老米线”就会有回应;那个在摊位上卖时令水果的妹子,因为卖草莓很出名,一直在市场里被喊为“老草莓”……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农贸市场里的从业人员,年轻的很少。晚上7点半以后,昏暗的市场里,前来买菜的人越来越少,辛苦了一天的菜贩们开始整理摊位上的东西,盘点一天的收入。

“臭豆腐,收摊了嘛!”石屏豆腐王老板摊位不远处,卖鸡蛋的老周酒醒之后,拉开嗓子一喊,开始准备往鸡蛋摊上盖遮阳布。

“坏鸡蛋,还早呢嘛!”王老板头也不抬地回一声。他喊你“臭豆腐”,你喊他“坏鸡蛋”,在一声声玩笑声中,预示着辛苦的一天就要结束了。

分割线

“不体面”的卖菜生意

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卖菜是一个不怎么“体面”的工作,还经常会受到一些顾客的刁难。

崔大姐说:“面子再重要,也不能当饭吃,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安稳的日子,比什么都来得现实。”

“卖菜又苦又脏又累,挣的是辛苦钱。”周师傅说,卖菜人能否进到好菜,往往比的是谁起得更早、谁更能吃苦。去晚了,好菜就被“抢”走了。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卖菜人除了拼时间还要比拼经验和眼力,争取进到性价比高的菜。如果进到被抢剩下的品相不好的菜,那一天的生意也就注定好不了了。

菜市场里,这些口舌如电、双目如炬的商贩,有着超乎一般人的精明,来来往往的每一单生意中都隐藏着他们的智慧。

分割线

【记者手记】

每个平凡人都不平凡

在我们越来越习惯点外卖的当下,“菜市场”3个字显得熟悉又陌生。都说一个城市真实的精神面貌都藏在菜市场里,民生百态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话说来一点不假。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菜市场里藏着一座城市的灵魂和这座城市最具市井气息的一面,也藏着世间百态。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其中,熟悉而又陌生。固定的摊贩,每个菜贩的脸成了熟悉的标志。买菜的人每天像潮水一样,来了一波走了一波,拎着大袋小袋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聚焦基层劳动者|藏在农贸市场里的烟火人生(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

城市生活不易,但城市机会多,更不会亏待那些勤劳、肯吃苦的人。

菜贩们是社会最基层的劳动者,也是最接地气的普通人。把日子过下去,比什么都强。正如他们所说,生活就像他们卖的大洋葱,你不一层层地把它剥开,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片会让人泪流满面。

菜市场,是烟火气。卖菜,是生计。每个平凡人其实都不平凡他们也是最美的劳动者,靠着劳动创造属于他们的价值!


统筹:熊波 李荣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影报道

责编 罗秋旭

校对 王利绚

编审 王云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