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基层劳动者|“与毒共舞”的白衣战士
开屏新闻2022-04-27 17:39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开屏新闻记者深入基层,关注城市建设中基层普通劳动者群体,聚焦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辛勤劳作,感受他们身上芬芳的劳动者之美。


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里,有一群长年累月与病毒打交道的人,他们的工作环境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特殊护理岗位上,他们是“与毒共舞”的白衣战士,日复一日地诠释着爱的坚守。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揭开传染病医院里的“神秘面纱”,一起来感受他们在特殊工作岗位上的坚守、奉献。

分割线

“常和传染病打交道,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

昆明市安宁市太平镇石安公路28公里处,山坡上的一片绿荫深处,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就坐落在这里。清晨,住院部大楼外的院子里,除了偶尔一两声鸟鸣外,非常安静。医护人员匆匆走进住院部大楼,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

白班的护士在隔离病房、治疗室来回穿梭,准备口服药、输液药液、患者的生活用品。和其他护士不一样,去病房为病人做检查时,他们时常需要穿隔离服。“常和传染病打交道,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这是这些医务人员说得最多的话。

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传染科的护士长姜林仙,每天都需要和传染病人打交道,这中间既有荨麻疹患者,也有艾滋病患者。

聚焦基层劳动者|“与毒共舞”的白衣战士(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供图)

防护服、口罩、隔离鞋……在清洁区穿戴好一切“装备”后,姜林仙走进病房,为传染病患者检查,边做检查,边详细地问问患者的情况。她告诉记者,很多传染病患者的亲属经常不来医院照顾患者,多问一句有助于护士帮助患者。

姜林仙坦诚地说,对于传染病,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事实上刚开始到传染科工作的时候,她确实也有过犹豫。分到传染病区工作后,熟悉了每个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按照这个传播途径做好消毒隔离,慢慢地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分割线

为了让更多人不再“谈毒色变”

深夜,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里灯火通明,走廊上随处可见医务人员忙碌的身影。

云南省传染病医院的传染科,收治包括肝炎、水痘、麻疹、手足口病等患者。护理团队是和传染病患者接触最密切的,这里的患者有些是患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有些是被亲人抛弃的绝望之人,传染科护士日复一日、耐心细致的照顾,重燃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心。

在感染科这样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和高度危险的传染病打交道的科室,职业暴露一直是医护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感染二科副主任闵海燕说,虽然医院配备有完善的防护措施,护士们也都掌握了专业知识、受过专业培训,但各种意外却让他们要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

聚焦基层劳动者|“与毒共舞”的白衣战士(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供图)

和传染病防治打了20多年交道的梁道宝医生,早已练出了“火眼金睛”。传染病医院是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所在地,专家团队利用医院心理专家的资源优势,将心理科医生纳入治疗团,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

同时,揭开传染病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不再“谈毒色变”,也是传染科的医务工作者们一直在做的事情。“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拿医生来说,哪怕职业暴露出现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科学处置做到零感染。”何家荣医生说,他们每年都要组织多场公益讲座,纠正群众对传染病的偏见与误解,增强防护意识。

分割线

发生紧急疫情必将冲锋在前

说起传染病防治战线上的故事,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院长、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主任董兴齐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如今算来,董兴齐已经从事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工作整整35年,足迹遍布全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董兴齐说,他就像是一块砖,总是被放到传染病防治最需要的地方。

聚焦基层劳动者|“与毒共舞”的白衣战士(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供图)

从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鼠疫防治室开始,董兴齐就开启了他传染病防治之路。如今,他又被“搬”到了现在的工作岗位,扛起了全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团队的大旗。董兴齐率先构建了云南省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省、州、县、乡四级一体化、规范化、同质化、信息化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体系,完善了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24家羁押场所和强戒所共247个治疗点技术平台,持续实施艾滋病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被确定为省级定点紧急救治医院。董兴齐作为院长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团结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坚守在“抗疫”第一线,战斗在急难险重岗位上。他说:“作为一名传染病防治工作者,我十分热爱我的专业,从心里讲,我们都不希望传染病暴发流行,但是一旦发生紧急疫情,我必将冲锋在前。”

分割线

28年奋战在传染病临床一线

今年56岁的杨欣平,是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感染科主任,从医28年,他一直奋战在临床一线。作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杨欣平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从事艾滋病治疗的医务人员之一,自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着艾滋病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从医20多年,他为近万人次的患者提供过医疗服务。

聚焦基层劳动者|“与毒共舞”的白衣战士(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供图)

许多患者处境绝望、无助,杨欣平总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帮助。小光(化名)就是其中之一。2岁时,小光因反复发热、体重下降到儿童医院检查发现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小光爸爸在外地打工,听说母子俩都患有艾滋病,数次想抛弃他们。小光妈妈因病不能再外出工作,整日以泪洗面。

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神、羸弱的身体,杨欣平心疼不已。他常常把儿子的玩具、故事书带到病房给小光,陪小光玩耍,还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他们母子。治疗两三年来,小光几度生命垂危,他一次次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他的精心救治下,小光身体逐渐恢复,营养状况也有很大改善,在10岁那年如愿以偿踏入校园。

分割线

模范夫妇同一战线斗疾病

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外科大夫,他叫段月勋,大家都叫他“艾医生”。段月勋长年从事艾滋病患者的外科手术,因风险较高,被大家称为“刀尖上的舞者”。因为在艾滋病外科领域工作成绩突出,段月勋先后获得“贝利马丁奖”“中国好医生”“云南好人”“云南省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等多项荣誉。

段月勋的爱人黄医生,则是战斗在艾滋病治疗一线的内科医生,管理和接待过几千名HIV感染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服药,治疗相关疾病是她工作日常。

夫妻俩爱岗敬业,在工作中他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在生活中他们相互体贴,互敬互爱,是单位里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妇。夫妻俩有个女儿,因为工作很忙,常常只能托亲戚朋友照管,但孩子从小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去年顺利考上了双一流大学。

段月勋曾发生过一次职业暴露。2012年4月,在一次手术后收拾穿刺针具时,带有半管患者血液的深静脉穿刺针,刺伤了段月勋左手中指。此次意外,被医院职业暴露评估小组评为三级暴露,属于最高级别的暴露。虽然最后是虚惊一场,但为了预防感染,段月勋按照专家组要求,连续服用了28天抗病毒药。

聚焦基层劳动者|“与毒共舞”的白衣战士(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供图)

那次之后,家人曾建议他换一个工作岗位,可段月勋觉得,自己有艾滋病患者临床救治的经验,离不开这个岗位。如今,科室的情况比刚成立的时候好了很多,团队规模达到了39人,成员稳定,并且有了不少90后。

分割线

称职的医者不称职的妈妈

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重点科室里,有不少是其他科室的增援医务人员,他们中很多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95后”。面对严峻的疫情,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哪里需要,就上哪里”。

2020年1月17日,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呼吸科收治了云南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呼吸科作为救治新冠肺炎的一线科室,在主任李海燕的带头下,全科人员主动请战,做好24小时备战准备。

聚焦基层劳动者|“与毒共舞”的白衣战士(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供图)

呼吸科收治的确诊患者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个只有6个月大的男宝宝,医护人员总是要花费更多心力,但李紫芹护士长却有更多的感触。究其原因,是她自己也有一个6岁的儿子,每天听着电话那头儿子一声声问着“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她对儿子的思念一日日加深,但也只能把对儿子的爱寄托在患儿的身上。

称职的医者,无奈却是不称职的妈妈。何全英医生10岁的儿子生了严重疾病,在昆明市儿童医院住院时,医生要求做肾穿刺,但是因为处在抗疫一线,随时要抢救危重患者,她只能在视频里为儿子加油鼓劲,询问儿子的病情,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

分割线

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

护士马晓梅穿着防护服,在病房坚守4个小时后出现恶心、头晕的症状,差一点就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呼吸科主任李海燕当即安排她去休息,但马晓梅第二天就要求重回岗位,她说:“我不能当逃兵。”

护士李琴早就订好了要去拍婚纱照,但在抗疫期间,她第一时间主动申请调到一线工作,她说:“婚纱照可以以后再拍,但现在疫情需要我,我就要去一线。”每天,她都要穿着防护服在病房工作6个小时以上,时间一长,脸上有了消不去的压痕。领导体恤她的不易,计划把她调出呼吸科,但李琴说:“我是ICU护士,现在这里有危重病人,这里需要我,我要继续坚守下去。”

聚焦基层劳动者|“与毒共舞”的白衣战士(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供图)

“患者患上传染病以后,家属来得确实比较少。记得有一个病人,他最后拉肚子,拉得很厉害,床上都是大便。家属肯定都不愿意去弄,都是我们护士去收拾。我带着另外一个护士把他的床单洗得干干净净的。”感染二科副主任闵海燕说,很多人谈传染病就害怕,不愿意和传染病人接触,但只要做好必要的防范工作,正常交往是没有问题的。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截至目前,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保持着收治新冠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成绩。

分割线

给百岁孤寡老人最好的呵护

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还有一个特殊的团队——精神四科。精神四科主要收治生活不能自理、家人无法照顾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他们为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专业的治疗、护理和精心呵护。

孤寡老人秦奶奶,70多岁时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被送到精神四科住院治疗。一住就是近30年,衣食住行都由医务人员照顾。老人曾说:“精神四科是我的家,医务人员是我的亲人,没有你们我活不下去。”老人刚到病房时郁郁寡欢,之后经常能听到老人的歌声,见到她开心的笑容。

到了后期,秦奶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由医务人员全程照料。在老人100岁那年,科室给她买来了生日蛋糕庆生。虽然她听不清也看不清,但大家还是为她唱起生日歌,祝她身体健康、生活幸福。2018年的一个冬夜,秦奶奶因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她信赖的医护人员。

分割线

【记者手记】

不要让传染病成为道德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虽然传染病防治法早有明文规定,但要做到绝对的不歧视却有点难。

聚焦基层劳动者|“与毒共舞”的白衣战士(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供图)

其实,现实生活中,人们排斥和拒绝传染病人,更多是害怕罢了。因为对病毒缺乏了解,对防护知识和防护措施不清楚,害怕感染病毒。包括对传染病医务人员,更多的是成了一种道德病。其实,预防传染病就像防火,传染病医院的医务人员就相当于消防员,要加大宣传工作,让公众理解传染病学科,把恐惧拦在了解的围墙外。

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心理压力是不是很大?面对这个问题,许多医务人员表示,刚开始会有些紧张,后来慢慢习惯了就好。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他们的天职。传染病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亦是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缩影,他们,值得我们钦佩!他们,需要我们理解!


统筹:熊波 李荣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文 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供图

责编 罗秋旭

校对 刘自学

编审 王云

专题更多>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