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的大理实践——聚集艺术人才 驱动文产发展
云报客户端2022-05-28 10:16

大理市中和村有一群“新村民”

他们有着同一个身份:

“艺术家”

音乐、绘画、陶瓷、书画、服装

漆器、颜料制作和装裱等

艺术家工作室陆续在这里展开

文化业态逐渐形成

对于这些“新村民”来说

中和村不仅能够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

还能安放他们的理想生活

这里

俨然已成为“艺术家的第二居所”

双廊 杨丽萍艺术空间

近年来

以凤羽慢城农庄、双廊艺术小镇

中和村等为代表

大理州着力培育打造

“艺术家第二居所”

聚集艺术人才

融会文化创意

探索创新驱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对“第二居所”做过一个解释:“人的第一居所是养身的,第二居所是养心的。选择第二居所就是选择第二种人生。”

经过20余年的铢积寸累,渔村双廊已成为艺术家聚集高地,杨丽萍、张杨、赵青等外来知名艺术家云集,带来了舞蹈、建筑、电影、农民画、白族彩绘等文化艺术品类;本土艺术家赵慧军(八旬),则在深山里建成了“伙山美术馆”。

艺术家与村落,在双廊相互成就。在这个“第二居所”,艺术家开拓了艺术创作的空间,也带动了本土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和村 中和书院

“艺术家就是喜欢大理,喜欢它那种文艺的、浪漫的氛围。”站在自己位于中和村的小院里,大理大学特聘教授、滇西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建朋坦言,对于艺术家来说,大理早已名闻遐迩的“诗和远方”。

大理深谙自己的优势:天成的生态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宜居的生态环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素材和创作灵感。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国内外到大理定居的“新大理人”有近10万人,其中各类艺术家近2万人。

正在中和村里进行的这一场“艺术乡村试验”,不是周建朋的第一次尝试,但却是推进速度最快的项目。“村民议事中心”改造成了“中和书院”,56院村民自有的闲置院落梳理出来,向艺术家敞开作为创作之所。两个多月,面目一新的中和村向公众开放。一年间,农民书画家作品展、西南丝绸艺术集市等多场艺术活动在此举办,其中包括两次国际性艺术活动。如今的中和村农业人口仅415人,但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已达600多人,其中有知名艺术家100余人。

■与其他地方相比,在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的过程中,中和村的“艺术试验”有些许不同,艺术空间营造与艺术产业化“双轨”并行,如影随形。如果说,“老大哥”双廊是“艺术家第二居所”的1.0版本,那么中和村的“双轨推进”就是升级版。

聚集艺术要素,创意驱动发展,现实起来并非容易。双廊的困局,正是一种当下的现实。艺术家八旬认为,经过多年发展,双廊镇形成了以双廊村大建旁村为重心的游客集中区域。但是,大建旁村的发展也受困于业态单一、档次不高等问题。

同属沿海区域的长育村和青山村,因为起步较晚,目前仅有数量不多的紧邻环海路的客栈民宿,其他旅游业态的布局依然缺乏。两村现有客栈餐饮数量业已饱和,加之核心生态区客栈餐饮“只减不增“的政策约束,客栈餐饮业态的继续增加已无可能。

新华村夜景

“如何在这一区域植入全新业态,激活后进区域的发展?”八旬的交流发问,更像是投石问路,等着先行者和创新者给出答案。

路径探索中,也发现诸多掣肘。“艺术家进不来,文化创意产品不成规模,艺术平台和基地还不成气候。”周建朋认为,只有建筑的堆砌,没有内容和持续创新,是不少类似项目同质化甚至销声匿迹的根源。

■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艺术家明白,打造“第二居所”如果只是单纯的“建房子”,那么居所也就只有面子,没有里子。因此,需要更广视野、更高层次的突破与整合。

在周建朋看来,艺术驱动发展,他有一个正在探索的“公式”:留住艺术家+让艺术流向大众=让世界流量来到大理。具体解释就是,地方政府要拿出贴合艺术家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奖励政策,并补足公共文化设施这一“短板”,筑好“巢”才能引到“凤”。“

在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的过程中,云南的对手是自己也是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直接“拼财政家底”,不如因地制宜,盘活现有的空置、闲置资源,搭建各种层次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利用市场来补足市场的问题。与此同时,云南更要利用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独有区位优势,依势借力让文化产业“走出去”,打通关节,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周城镇 传统白族扎染

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空壳工作室”的情况,要让艺术家从“暂居”变成扎根。在周建朋曾主理过的箬溪国际艺术村模式中,艺术家分三年可以获得资助补贴,但是“考核机制”也有硬性要求:一年中,艺术家工作室对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少于300天,艺术家本人驻场时间1至2个月。

从全国各地成功或还在探索的例子中,云南要借鉴先进、取长补短。浙江葛家村给出了村庄与艺术共生的另一条路径。它将艺术项目与村集体、村民收益挂钩,避免出现“艺术家在,火了;艺术家走了,凉了”的情况,做到了艺术成果留得下来,村民能从“输血”中获得艺术创造力,村庄也就有了延绵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艺术是根“引线”,只有把居所、平台、人才等要素捏合在一起,用政策支持给予艺术家“阳光雨露”,让“艺术”真的扎根于这片土地,“艺术家第二居所”才能焕发出持续不断的生命力,文化创意产业也才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新的支柱产业。


短评

点亮灵感需要好生态

刘薇薇

在国内,能像大理一样令人向往,容纳如此多元多样艺术因子与乡土表现的城市还不多。大理的“出圈”,不止在于这里的清溪蓝泊、缥缈云霞、墨空繁星可以熨平人们所有的烦恼,更在于这片土地历史基因和人文血液里的宽和仁厚、质朴温良,可以让更多群体在如此包容、无拘的环境里自我表达。

在云南,像大理一样充满魅力的所在还有很多,在玉溪、腾冲、弥勒,已有不少艺术家正在尝试探索对世界的艺术化解构和创新性表达。然而,要吸引更多艺术人才留居云南创业兴业,云南还需要培植愈渐成熟的艺术生态。

通过“艺术家第二居所”这个支点,我省完全可以把具备优势资源的地方,通过“平台+人才+创意”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打造成为艺术创意孵化的基地,围绕“艺术创意”这个圆心形成创作、展览、艺术品拍卖、艺术衍生品研发、演艺、半山酒店等为主的一体化艺术产业链,通过艺术家群体的创意赋能,让云南不只是灵感源地、精神原乡,更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智库、创意工场、文化磁场。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闵楠

责编 吕世成

校对 郭毅

编审 李荣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