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如期而至的高考新闻,也有别样的启示
开屏新闻2022-06-08 09:20

每到高考季,总有些新闻让我们很熟悉。据媒体梳理,今年高考又出现了一批忘带准考证、走错考场、险些迟到等情况,有人总结说“不出意外,今年高考又出现了这些意外”。

这些年年到点出现、让人有些看腻的新闻,其实展现的是一种人间真实:永远会有人犯错。按道理,说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不为过,关于高考各种防范贴士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饶是如此,依然有人记不住、搞不清、弄错了。

相信没有人是故意的,只要是人就会出错,社会也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是一个概率事件。既然是概率,那么就不会是0,一定会以某种比例出现。

不过在这些新闻的评论区,不友善的评论却俯拾即是:“高考首先就应该淘汰这批人”“这些人能考到什么好成绩,浪费社会资源”“这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不带准考证你干嘛去了”……

这些评论,共同形成了不宽容的氛围。当然,网友评论终归是什么样的都有,网络暴力也不少见。但追根究底,这是一个可以追溯到思维起点的哲学问题,即一个人究竟该怎样看待世界,他能不能理解人脑的有限和机制的复杂,他能不能接受容错才是世界的真相?

而由不同的思路,推导出的社会文化和公共政策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千方百计消灭差错,将无错视为社会的应然之态,对个人提出极为严苛的要求;另一个则承认必定有错,将对错误的救济、对当事人的原谅作为思考与行事的出发点。

相信人们对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空间里是很清楚的。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谁又能说圣贤不出错呢?孔子也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既然我们都会犯错,当然希望社会能多一些补救的办法,不至于动辄就“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们观察高考,会关注今年有多少考生,出了什么题,分数线怎么样。其实,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社会新闻,也有别样的价值。如果说,高考本身维系了关于崇文重教、天道酬勤、社会公平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社会价值,那么关于对高考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补救,同样在维系一种价值——社会应该也必须容错,公共政策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去弥补个人犯下的错误。

所以即便这些新闻人们看腻了,但只要那些施以援手的人们,那些技术层面的改进,如试点忘带准考证刷脸进考场等新闻,每年仍在出现,多少也能让人安心。理解、包容个人的犯错,就是一种安全感。

所以,即便网络上有很多刻薄的评价,人们对这些新闻或许也有些味同嚼蜡,但公共理性应该明白,舆论可以厌倦这些新闻,但社会机制不能厌烦个人犯错。人之所以要组成社会,就是在寻求一种保障,来帮助自己补救这样那样的失误与无力。


来源 光明网

责任编辑 袁熙

校对 刘自学

编审 王云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