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百年圆通山,不只是座山
开屏新闻2022-06-09 16:25

昆滇风云.jpg

昆明人的记忆里,一定有一座圆通山。

五华区青年路92号,童年时去动物园看动物,少年时去赏圆通樱潮,青年时拉家带口去郊游,年纪大点又奔着圆通寺的闹中取静而去……自20世纪20年代被正式辟为公园后,圆通山历经百年沧桑,依旧魅力四射,如今已成为昆明市区游人最多的公园,已然成为昆明的一张名片。

分割线.png

从螺峰山到昆明动物园

说起圆通山,要从螺峰山说起。

相关资料显示,昆明人熟悉的圆通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中叶,当时的南诏王在螺峰山建补陀罗寺。后来,这座佛寺毁于战火。

到元朝时,时任云南行中书省左丞的阿昔思,在补陀罗寺的废墟上重建寺庙,并更名为圆通寺。圆通寺建成后,山因寺名,螺峰山又被称为圆通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圆通山的叫法越传越广,但许多人听到“螺峰叠翠”时,虽知是“昆明八景”之一,却一时难以与圆通山联想到一起。也常有外地游客询问全国七大动物园之一的昆明动物园时,昆明人“答非所问”,脱口而出“圆通山”。

明朝初年,因气候宜人、景色优美,加之山势高耸,圆通山成了登高赏景的幽胜之处,常有文人雅士结伴出游,相聚于山巅亭畔,畅叙友情,留下许多诗文佳作。

到了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史书中有“圆通山万蝶麇集,逾日方散”的记载。这让后人浮想联翩,不知是何引来蝴蝶,在此翩翩起舞。

20世纪20年代,昆明一批新派知识分子和官员,很重视城市园林建设。多方组织下,圆通山被正式辟为公园,命名为“圆通公园”。后又陆续增建四方亭、聂耳亭等。昆明人游圆通山渐成习俗。

d2cd21b0-7574-4305-8f3b-41ab24491a84.jpg

1936年修建的石碑楼大门,摄于1944年。 杨惠雨 供图

1953年,圆通山建成动物园。建园之初,动物种类数量少,动物园整体规模与今天相比要小得多。那时,可供展出的动物仅有6种7只,分别为:黑鹿、狗熊、猴子、猫头鹰、狐狸各1只,孔雀2只。

1954年元旦节,动物园正式开放。这之后,昆明人与圆通山有了特殊的联结。

1959年初,圆通公园更名为圆通动物园。

1986年,圆通动物园更名为昆明动物园。

分割线.png

圆通山上看云南

一段城墙一段往事

在圆通山东北角,留有一处明代城墙残段,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建的云南府城墙的残段,距今已有640年的历史。

结合昆明地方志来看,这一年,正是明朝军队于白石江击败元军,进驻昆明的第二年。也是这一年,土官杨苴召集20万叛军围攻昆明,经过多场战斗最终被明军打败。

战火平息后,明朝政府重筑云南府城,将原来的土墙重建为砖墙,城周长约9里多(约4500米),开6门。

如今,城墙只有44米的残段被保留下来,成为研究昆明建城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透过这段城墙,那段王朝更迭、金戈铁马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穿过时间的洪流,徐徐呈现在今人眼前。

1961年,这段城墙残段被昆明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搜狗截图20220609092135.jpg

明代城墙残段 图据昆明动物园微信公众号

一亭一阁皆是历史

圆通山上,静静矗立着九座亭阁。它们建于不同时期,造型各异,体量不一。有简单素朴的单亭,也有精巧繁复的组合亭;有铭记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亭,也有供游人停歇的休息亭。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亦是历史文化的承载。

忠烈碑亭——1914年为纪念云南辛亥革命志士黄毓英而建,是圆通山最早修建的亭子。

黄毓英不仅参与了辛亥昆明重九起义决策,还打响了辛亥昆明起义的第一枪,为云南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云南新政权成立后,先后奉命援川、援黔。1912年5月,在率部由四川前往贵州途中,黄毓英不幸遇袭身亡,年仅28岁。

693594a0-18d7-4529-8264-603ef385f782.jpg

忠烈碑亭 图据昆明动物园微信公众号

忠孝碑亭——1936年为纪念清末云南提督蒋宗汉而建,因结构独特入选《中国名亭录》。

蒋宗汉早年从军,后因在“马嘉理事件”中庇护国人被免职,组建了“福春恒”商号。被清廷重新招用后,他在中法战争中因功升贵州提督,又任云南提督。此外,金沙江上游茶马古道上唯一的一座铁索大桥——金龙桥,由蒋宗汉私人捐资10万元历时5年修建而成,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教碑亭——建于1948年,为纪念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原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唐继(钅粦)所建。

唐继(钅粦)与叶挺曾是保定军官学校六期工兵科的同班同学,在“护国”“护法”运动迭起时,他均积极参与。1935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任职期间,学校先后向各部队输送毕业生8837名,为中国的军事教育与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丰碑巍然屹立

在圆通山巅,纪念抗战时期远征军阵亡将士的两座碑塔巍然屹立,驻足瞻仰,雄魂尚在。

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碑体通高9.7米,碑上刻有阵亡的3775名士兵和125名军官的名录。

f64f79ae-34ba-4c73-9967-8b0e6ca43b65.jpg

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图据昆明动物园微信公众号

1944年6月4日,松山战役打响,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八军于9月7日攻克日军阵地。这场激战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日军除一人突围外其余全部被歼。松山战役是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是滇西大反攻的首战之地也是决战之地,它拉开了滇西大反攻的序幕,为打破日本的封锁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简称“安澜纪念塔”)——碑体全高8.53米,塔基正面用简笔形象地勾勒出了戴安澜将军形象,他身着军服,气宇轩昂。

ab548fed-b698-4f6a-8d95-23c7cbdae3d4.jpg

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 图据昆明动物园微信公众号

戴安澜,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曾参加北伐战争,参与古北口、台儿庄等战役。1942年,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时负重伤,26日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抗战胜利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分割线.png

圆通山上有个动物园

看花看草看动物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昆明动物园以圆通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依山就势修建动物笼舍,栽花种树,完善游玩设施和基础设施。现在的圆通山,已成为集历史文化、动物展示、休闲娱乐、景观欣赏于一体的城市动物园。

在动物驯养繁殖、保护教育、科研等领域,昆明动物园亦取得较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是全国十佳动物园和七大动物园之一。

圆通花潮——

“照眼花明,好一派春光透。醉东风,千红齐凑。海棠毕竟群芳首,树树高枝,慵带夕阳瘦。” 清朝时,圆通山上的垂丝海棠已成一景。

20世纪20年代,随着圆通山被辟为城市公园,多年来种树栽花几乎没有断过。

经过多年培植,圆通山已形成“圆通花潮”景观。著名散文家、诗人李广田以圆通山樱花、海棠为素材创作的散文《花潮》,生动展现了圆通山花海人潮盛况,于196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此文章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现在,圆通山已是全国七大最负盛名的樱花观赏胜地之一。每年春光灿烂之时,圆通山樱花、垂丝海棠绽放,大批游人追随着春天的脚步而来,沉醉在粉色花海中。春日到圆通山赏花,已成为昆明人的日常。

搜狗截图20220609091843.jpg

圆通山樱花闻名遐迩 记者 张彤 摄

螺峰叠翠——

山上石头“色深碧旋如螺髻”,是“螺峰山”一名的由来。“螺峰叠翠”的美景,一直是这座山的标志。

圆通山属喀斯特地貌,山表岩石裸露,怪石横卧,有“一窝羊”“明月石”“云屏石”“卧云清朴”“守顽”等著名石头。这些巨螺青石,与花草林木相映成趣,成就了圆通山的气质与风骨。古往今来,昆明的文人墨客常在八月十五登山赏月,以怪石与月入诗,寄托人生志向。如明朝时的云南诗人唐尧官的《明月石》就记下了当时赏月的场景:

夕景色已收,明月升其东。

秀出一片石,光彩照丛龙。

宾主坐相酬,子夜曲未终。

下方城郭近,归路且从容。

“寒云飞翠落重重,深锁岩前古梵钟。咫尺盘旋金马势,阴晴变化石羊踪。天凝紫雾开双境,山吐苍烟峙一峰。雉堞嶙峋枕岗脊,休将地险让居庸。” 树木繁茂的夏季,正是赏“螺峰叠翠”的好时候。

动物世界——

据2021年7月6日“昆明动物园”微信公众号推文数据,目前,昆明动物园已拥有200多种动物,大小2000余只,分为猛兽区、散养区、食草动物区、灵长类展区、亚洲象展区、水禽池、鸟园、孔雀园等多个特色动物展区。园内不仅有西双版纳的大象、滇西北的小熊猫、珍贵的金丝猴和长臂猿等云南的珍禽异兽,更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长颈鹿、犀牛、火烈鸟、狮、虎、熊等稀有动物。在这里,大家可以把动物界的朋友们都认识一遍。

除了日常观看,昆明动物园还经常举办活动,市民报名审核通过后,就能与动物园工作人员一起,给小动物做食物,陪小动物过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参与动物园新生动物宝宝的取名等,让大家可以近距离和小动物互动,非常有爱。

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记者的一位同事,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在回答“提到圆通山你会想到什么”这个问题时,他提到最多的词是“童年”和“回忆”。这位50多岁的前辈,其实许久不曾去逛过圆通山了,但这三个字似乎是他童年记忆的钥匙,聊起来便滔滔不绝。

他说,以前在动物园可以和动物拍照,附近有专门的照相馆。游一次圆通山,一定要在动物园门口照一张,进去了再和小动物照几张才算圆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脚有家羊汤锅非常好吃,一家人在山上逛完了总要去吃一顿才回家。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家羊汤锅搬往其他地方了,至今他还怀念那道美味。

对这个老昆明人来说,圆通山,是情怀。

记者撰稿期间,一位《春城晚报》的读者发来了他们一家在圆通山游玩拍摄的一组照片。最早的一张摄于1972年,照片的主人公是读者的外公外婆和舅舅,那时舅舅年幼,他还没有出生;最晚一张摄于2018年,是他和妻子、儿子。1972年到2018年,相片从黑白到彩色,有的家人已老去,也有新的家人到来。

对这位昆明青年人来说,圆通山,是生活。

一位在昆明居住了6年的昭通人介绍,她家中有一张老照片,是1998年父母在昆明工作时,游圆通山所拍。这张照片的主人公除了那时刚新婚的父母,还有一只骆驼。后来她在家中看到这张照片,这也是她第一次看到骆驼。成年后来到昆明,她第一次到圆通山时,对着照片的背景,去走了走父母当年走过的路。

对这位新昆明人来说,圆通山,是传承。

很难具体地说明圆通山对昆明人的意义,它一直在,像一个老朋友,不用日日探望,可无论你在哪一个寻常的日子想起它来,只要你去,它必盛情款待。

圆通山不过是座山,圆通山不只是座山。


青年观

长大以后,我才明白,“他乡遇故知”是件多么浪漫的事情。

因为来自一座城市的人,保有一份共同的记忆,是件再美好不过的事。这让我们相遇时,能自然地抛下当前的种种隔阂与不同,用共同的记忆迅速拉近距离。也能让素不相识的同乡人,在异乡快速“相认”。

在昆明生活了几年,我逐渐明白,不可能每天都“他乡遇故知”,但日日都能见到昆明人。我和昆明人有什么共同的记忆?能让我快速地融入他们吗?当然有,是我和昆明人说起圆通山时。“我和朋友上次去圆通山,感觉山腰的那家炸洋芋挺好吃的……”“我在猴山喂过小猴子香蕉”“我年年都在樱花树下拍照”“那是我和男朋友第一次约会的地方”……

我知道,对昆明人来说,“圆通山”就是那把能随时打开“话匣子”的钥匙。

这座闹市中的山,带给昆明人太多东西了。一座城市几百年来的沧桑巨变,那些借景抒怀的豪情壮志,在战斗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吾辈楷模,看动物时突然悟出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除了回忆,圆通山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碑一墙,都在讲述着世界想让人们学习的道理。这可能也是许多昆明人的孩童时期,对世界最初的探索和思考。

又或者,只是单纯游玩。什么也不必带走,什么也不必领悟。春天樱花很美,夏季螺峰叠翠极有味道,秋冬凛冽的山景别具风味……昆明人游圆通山,是日常,是消遣,是平凡的快乐,而这,才是最极致的浪漫。

至于我,一个“狡猾”的外地人,只需在昆明人面前假装不经意地提起“我想去圆通山拍花,但不知道哪个角度最出片”,于是,昆明人就主动带我进入他们的浪漫。

罗秋旭 25岁 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

罗秋旭 25岁 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



开屏新闻记者 罗秋旭

责编 徐红

校对 猫恩泊

编审 王云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