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科技引领大理绿色转型发展
开屏新闻2022-06-13 13:48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考察时,在洱海边“立此存照”,并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7年来,大理州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生态作为立州之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2022年5月26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大理州。近年来,大理州强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减量行动,力促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向纵深推进。通过努力,洱海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初见成效,绿色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重大成效。

分割线

顺丰洱海环保公司

已收集处理有机废弃物251万多吨

粪便、秸秆、水草藻泥、污泥、餐厨垃圾……这些在寻常人眼里的“垃圾”,经过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顺丰洱海环保公司)回收再利用,不仅实现了“洱海保护”,还构建了一条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顺丰洱海模式”。

顺丰洱海环保公司是一家以洱海流域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生物天然气及有机肥料、园林绿化肥、绿化栽培土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为一体的洱海保护企业。“公司成立至今,已累计收集处理各类有机废弃物251万多吨,累计生产有机肥系列产品200多万吨、生物天然气产品2000万立方米。”顺丰洱海环保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

科技引领大理绿色转型发展(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摄)

2009年,钟顺和开始创建有机肥厂,随后建了两个收集站,并根据畜禽粪污的杂质、水分等情况,以不同价格对养殖户进行收购。“老百姓交粪的积极性非常高,收集站也就越建越多。党委、政府看到了对洱海保护的成效,就建议我将有机肥厂再建大。到现在我们公司已在洱海流域的18个乡镇、街道建成了25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4座大型有机肥料加工厂、1座特大型生物天然气加工厂、1座天然气加气站,还有1座生物天然气加工厂正在建设中。”钟顺和介绍。

科技引领大理绿色转型发展(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摄)

如今,该企业每天都对4559户养殖户的畜禽粪便、38家大小污水处理厂污泥以及农作物秸秆、蓝藻藻泥、干枯水生植物等进行收集清运。同时,累计投入餐厨垃圾收集桶近13万个,专用车辆46辆,对全州12县市的15078家餐饮单位、企事业单位食堂进行收集清运,实现了洱海流域各类型有机废弃物的全收集、全覆盖。此外,自收集洱海流域有机废弃物以来,该企业总结经验,探索出了户集、户售、站收、厂运;户保洁、村镇收集、公司转运;专用车辆流动上门收集;发放废弃物收集设施定时清运;废弃物产生主体自行运送到收集站;与废弃物产生主体签订协议定期清运6种收集模式。

科技引领大理绿色转型发展(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摄)

在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生产过程中,顺丰洱海环保公司通过过硬的技术力量,实现了废气、废渣、废液的闭合式循环“零排放”。目前,该公司有机肥料产品有园林绿化型、液体型、微生物型、有机无机型以及烟草、茶叶、中草药等专用型共计全系列8个大类100余个品种,销售范围主要为省内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生产的生物天然气产品,除供给厂区锅炉自用和生物天然气出租车使用外,剩余的则用于沼气发电。“2021年,公司实现了5.23亿多元的营业收入,利税1000多万元。整个洱海项目达产后,将实现20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近亿元的利税。”钟顺和说。

科技引领大理绿色转型发展(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摄)

顺丰洱海环保公司通过对源头各类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有力推动了生物质能源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探索创新出洱海流域各类有机废弃物收集回收全覆盖、全处理的运行机制,可以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分割线

古生村科技小院

首批70亩试验田已插秧

古生村是大理洱海之滨一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白族自然村落,村内古桥、古庙、古树、古戏台历史悠远。走进古生村,这个紧邻洱海的小村落有着浓郁的白族特色,青瓦白墙的古朴民居、秀美的田园美景,一幅绝美的乡愁画卷已展开。这个曾经靠海为生的小村落,如今已发展起了绿色种植,建起了“科技小院”。

2022年2月14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共同组建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常驻古生村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金可默介绍,古生村科技小院是首个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模式的科技小院,承载着创新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国家样板的重任。小院将通过面源污染监测解析、农业绿色发展、打造党建亮点、赋能当地农民实现人才振兴和丰富村落文化生活等具体措施,把古生村打造成洱海流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样板和对外展示窗口。

科技引领大理绿色转型发展(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摄)

开屏新闻记者到访当日,正值古生村基本生态农田插秧时节。田里的村民各司其职,有的下秧盘、有的平整土地、有的则弯着身子将秧苗栽进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除了古生村的“原住民”外,在田里忙的还有“科技小院”的师生们。

“通过科学的计算,让农田里的养分能够满足水稻的生长需要,长出优质的绿色产品,同时让排出农田的水中,带走的养分要减少,我们的目标是要减少40%-50%。”科技校园教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徐玖亮说。科技小院刚成立,徐玖亮就驻扎在了古生村,据他介绍,为了找到对环境污染最小、产品品质最高的水稻种植模式,通过前期对古生村环境摸底调查后,科技小院团队按照传统、绿色、有机三种模式,在古生村70亩的试验田里种植水稻,并时刻监测外排的水质。

“找到最适合当地的水稻种植模式,是我们科技小院的一个小目标。”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可默说。小院的建立,最大目标就是保护洱海,通过污染源监测解析,形成具体的减排方案,提升洱海水质,让洱海永现海菜花;其次实现乡村振兴,从三产融合、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以及人才振兴入手,带动实现具有古生村特色的乡村振兴;最后是助力古生村洱海流域留下乡愁,从乡村产业文化打造、产业品牌包装上做文章,传承和发扬古生村乡愁文化。

科技引领大理绿色转型发展(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摄)

为了更好地解决科技小院在传统种植技术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科技小院外聘了一位“校外讲师”,他就是古生村村民何利成。他生在洱海边,15岁起就以出海打渔和经营自建鱼塘为营生。后来,随着洱海保护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似乎每一项洱海保护措施都与何利成相关,从刚开始的网箱养鱼、机动船“双取消”,到退鱼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屋还湿地的“三退三还”,再到如今的生态廊道的建设。直到2021年,云南农垦集团入驻古生村建设大理环洱海流域绿色水稻种植基地时,他开始承包种植,走上绿色种植之路。

“我只是对水土条件和传统种植技术比较熟悉,所以能帮上小院的一些忙。但是科技小院给我们带来的帮助是多方面的。”何利成说,团队为种植水稻的村民提供免费服务,他自己也拿出150亩左右的稻田作为试验田,按照科技小院研制的“配方”进行种植,“我们相信科技小院团队一定能带领我们走上绿色发展之路,也相信我们大理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老百姓的生活一定是越过越好。”


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猫恩泊

校对 郭毅

编审 李荣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