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金殿,我国现存最大的铜殿
开屏新闻2022-08-12 10:16

昆滇风云.jpg

金殿,又名“铜瓦寺”, 是昆明鸣凤山太和宫中供奉真武大帝的铜殿,因“纯以铜质为之”,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而得名。

昆明鸣凤山金殿与湖北武当山金殿在历史上颇具知名度。云南铜储量丰富,早在3200年前就已进行铜的开采和冶炼,曾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而1671年建的金殿,集高超的炼铜和建筑技艺于一体,成为云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分割线

以铜铸殿

中国四大铜殿之一

作为名胜古迹,金殿在昆明人心中有着重要地位。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昆明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以“中国四大铜殿之一”的名号吸引着游客。

昆明金殿(图源: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清代金殿老照片图源: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关于这座铜殿的前世今生,要从420年前讲起。

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笃信道教的云南巡抚陈用宾,照搬湖北武当山七十二峰之中峰,在昆明鸣凤山建太和宫,铜铸真武殿(即金殿)。为保护金殿,又在其外围建了紫禁城,城高丈余,周长365尺,设四方四门。

35年后,明崇祯十年(1637年),鸣凤山金殿被时任云南巡抚的张凤翮完整搬移至大理宾川鸡足山天柱峰,但铜殿的大理石基座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又过了34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了现存的这座金殿。如今,金殿正梁上还留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王吴三桂敬筑”字样。

300多年过去了,吴三桂重建金殿的原因已不可考。但有学者从其格子门上镂空雕刻的多个“寿”字分析,当时这位权势滔天的平西王或许是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才重新铸殿。

不过,虽是重建,但吴三桂显然比陈用宾更加“舍得”。

吴三桂重铸的金殿,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受当时的技术所限,匠人只能在山下将250多吨铜先铸成一个个部件,然后运送上山,按照图纸,通过穿斗榫的方式将部件组装在一起。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新建好的金殿气势恢宏:整体为仿木结构的重檐歇山顶式铜殿,高6.7米、宽7.8米、深8米,两层屋面,结构端庄;所有构件和配套物品,包括梁柱、斗拱、门窗、瓦顶、藻井、神像、帏幔、匾额、楹联乃至台基左右侍亭及旗杆、七星旗等,均为全铜锻、铸。

此外,为扬武威,金殿建好后,吴三桂还将自己的大刀,以及一柄七星宝剑留在了此处。

1982年2月,这座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当山金殿规模更大,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割线

“冻龄”金殿

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1671年至2022年,金殿历经风霜雨雪,却历久弥新,完好无缺。长期风蚀日晒形成的黝黑氧化膜,让这座殿宇更显厚重与沧桑。

这份完好得益于金殿数代管理者的辛勤管护及其自内而外的金属结构。坚硬的金属赋予它比木质、石质建筑更能抵御岁月侵蚀的能力,让它得以“冻龄”,把数百年前的美丽展示给今天的人们。

昆明金殿(图源: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清代正月初九的金殿庙会游人如织图源: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以金殿为中心,鸣凤山上的一切似乎都有古韵。或许人类永远无法拥有穿越时空的能力,但在这里,祖先见过的风景,我们也能看见。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殿及其金石铭文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研究云南明清以来的冶金铸造技术和云南清代木结构建筑的造型及装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除了金殿,鸣凤山上的环翠宫及一、二、三天门,棂星门,紫禁城(中国现存最小最完整的古城垣),魁星阁,雷神殿,钟鼓楼,天师殿,老君殿,三清殿等古建筑群,亦具有珍贵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是古代滇人智慧的结晶。

此外,鸣凤山上还有一大看点,即云南最大的铜钟——永乐铜钟。这个铜钟原本悬挂在昆明城南丽正门宣化楼上,1983年3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永乐铜钟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割线

金殿庙会

最是一年热闹时

鸣凤山上,如果说还有什么能比建筑更古老的,那便是树了。200年、300年、400年……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树木既是“鹦鹉春深”胜景的组成部分,也是昆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

与最初的金殿“同辈”的,是鸣凤山上那株400多岁的银杏树。当天气渐凉,它总会及时给自己穿上金黄的外衣,在晴天时伸个懒腰,抖抖枝叶,在秋风中悠然地午睡一会儿。但在游客眼中,却是叶的黄与殿的金交相辉映,成就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这株银杏的日子,悠长,但是不寂寞。不远处就是它的“朋友”——同样400多岁的紫薇树。这对挚友或许是商量好了吧,紫薇在夏末开始开花,待它开始褪去艳丽准备结果时,银杏便迎来自己最美的时刻。它们不争不抢,静静等待最佳的时机,让这方天地有持续的好颜色。天冷时,又相偕睡去,为生机勃勃的春天蓄积能量。

昆明金殿(图源: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如今,金殿旁的银杏树已是古树名木。图源: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有一项风俗伴随银杏树、紫薇树一直保留至今。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能用上这些形容词的大场面,对昆明来说,非金殿庙会莫属。

金殿庙会——中国最负盛名的古传庙会之一,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400多年前传承下来的岁时风俗,是昆明人过春节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感。

改革开放之初,国画家赵正能等昆明园林部门的文化人热心在金殿公园举办过几届云南名家书画展,先后展出了刘华轩、江一波、袁晓岑、黄继龄、张苇研、宣伯超、周岳年、邢孝移、段雪峰、张在川、莫耀宗、阎甫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在“文革”刚刚结束,文化生活还一片萧瑟的时代,金殿公园举办的这几届名家书画展极大丰富了春城人民的文化生活,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

昆明金殿(图源: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如今的金殿庙会依然很热闹图源: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每逢农历正月初九,数万昆明人从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涌至金殿,赏茶花、观民俗、看非遗表演、品小吃……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辞旧迎新,欢欢喜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青年观】

只有走近,才能走远

罗秋旭 25岁 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

罗秋旭 25岁

昆明建城多久了?某座著名的建筑有什么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云南涌现了哪些了不起的人物?很遗憾,如果这是必考题,那我估计要得零分了。而这,也正是长时间以来许多人生活在这里,却总有点不够融入的原因——因为不了解,所以生疏。

“学史以明智,知古而鉴今。”这是大道理,我们都懂得。但今天我想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的大脑到底有没有过载?我们勇猛地向前奔跑,但是否有时间停下来审视来时的路?除了儿时玩泥巴的那个小院坝,我们与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还有什么更深的联结吗?我想,许多人的答案是“没有”。

所以,我们还是要好好学历史。这样,走在城市的某条街道时,我们才能想起一些有趣的典故;看到某个特殊的物件,才能知晓它的来龙去脉;路过某处名人故居,说得出他/她在自己所站的地方做过的事情;坐车走马观花,也能想起有人为眼前这些工程建设付出的努力……还有鸣凤山上的这座铜殿,一眼望去只能想到“历史”“沧桑”“厚重”之类的词,它美得让人震撼,而此前我肤浅地以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景区,却不知它表面的每一点黝黑,都是300多年岁月里一次次无声而缓慢的改造。

我们应该和城市亲密起来,如此,城市才是“我的城市”,而不仅是生活的地方。只有走近,才能走远。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罗秋旭

责编 吕世成

校对 郭毅

审核 武熙智

终审 王云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