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很大!华春莹连发12组对比照,与云南有关→
开屏新闻2022-10-02 17:45

2022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的日子,华春莹在推特上连发十二组对比照片,细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以及太空探索、脱贫攻坚等多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中,在第十组对比照片中,华春莹的关键词是“消除贫困”。她写道:“2018年,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位母亲抱着孩子通过溜索横渡怒江;2020年,怒江上架起大桥,昔日的溜索已成为游客体验景点。”

在怒江州的崇山峻岭间

数百年里

江河两岸的人们

靠溜索飞跃峡谷江河

一对对颤悠悠的溜索

挂满了辛酸和危险

2013年2月2日,在怒江州六库镇双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组,一名村民背着背篓过溜索。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

虹桥齐飞架,天堑变通途

近年来

在党和政府关心下

一座座桥梁取代溜索

人们跨江过谷如履平地

今天

跟随小编一起了解

怒江州从溜索到“幸福桥”的巨变


溜索,交通发展的“活化石”


在滇西北的怒江州

“过江靠溜索”

曾是怒江两岸群众

出行的重要方式

奔腾不息的怒江和巍峨高耸的群山

一度成为制约这里发展的“天堑”

云南怒江大峡谷(2022年9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15年前

一位摄影师记录下这样一个瞬间:

怒江州的余春花和余才妹相互靠在一起

坐溜索过怒江,去对岸上学

娇弱瘦小的姐妹俩挂在钢绳上

身下的江水波涛汹涌

画面令人揪心和震撼

也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

2022年4月26日,余春花(左)和余才妹(右)一起重温姐妹俩当年过溜索时的照片。杨筱涵 摄

余春花和余才妹是表姐妹

她们的家在福贡县马吉乡

马吉米村乔马嘎村民小组

以前

村民住着

竹篾为壁、茅草覆顶的简陋房屋

日子过得很紧巴

余春花、余才妹说

家里种点玉米,经常吃玉米稀饭

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肉

也没什么收入

除了生活贫困外

让姐妹俩记忆深刻的便是溜索

乡政府所在地在江对岸

村民们要去办事、赶集

孩子们上学都得跨越怒江

两岸村民要相见得爬几小时山路

这时

建在怒江边的溜索就是便捷的交通工具

走亲戚、买东西、上学靠它

就连医生出诊也靠它

2011年2月20日,“溜索医生”邓前堆在拉马底村溜索到江对岸出诊。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走人马吊桥绕山路,

过一次江需两三个小时,

耽误病人就医。”

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

过溜索外出就诊

成了“家常便饭”



别了,溜索


“溜索医生”邓前堆的事迹

2011年被报道后

怒江群众过江难、出行难的问题

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随后

国家明确对怒江、澜沧江上的溜索

实施“溜索改桥”项目


2013年

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扶贫办

组织开展全国溜索摸底调查

并决定实施“溜索改桥”项目

帮助西部边远山区群众结束溜索时代


2015年

“溜索改桥”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2月5日这一天

是怒江交通发展史上

特别值得记住的日子

当天

怒江州在全省率先完成

所有36座“溜索改桥”工程项目

标志着“溜索”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

成为历史

2022年4月10日,无人机拍摄的连接怒江两岸的乔马桥。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 摄

桥建成了

拉马底村还通了公路

2019年9月

邓前堆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辆车

开始了驾车巡诊之路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邓前堆表示

以前最远的村子

四到五个小时才到

看个病人送过来的时候

晚上很晚才到卫生室

现在大概半个钟头就到那个村子了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2011年2月20日,“溜索医生”邓前堆在拉马底村溜索到江对岸出诊。右图为2022年9月14日,邓前堆出诊归来驾驶私家车过桥。新华社记者 秦晴 江文耀 摄

虹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如今

余春花和余才妹

一个成为护士

一个在家里种植草果发展产业

过江要么坐汽车,要么骑摩托

已不再靠溜索

姐妹二人的生活已实现“跨越”

伴随着她们整个童年和少年的溜索

已退出交通“舞台”


余春花说

我们不用坐溜索过江了

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坐溜索了

大家真的是踏上坦途

2022年4月10日,余春花(左)和余才妹(右)站在曾经一起过江的溜索旁。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 摄

据“溜索改桥”项目第三方评估机构介绍

全国范围内“溜索改桥”工程实施前

车辆到达主要出行地点

(县城集市、学校、医院等)

平均出行时间约102分钟

工程实施后

村民平均出行时间减少53.9%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怒江州泸水市称杆乡邮政所所长桑南才溜索过江送信(资料照片)。下图为2022年9月13日,桑南才乘摩托车过江送信。2021年,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一名男子带着自行车在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双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组溜索过怒江。下图为2022年9月14日,居民在六库街道桥上散步休闲。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岑云鹏 摄

在怒江州境内

42对溜索已改造为36座跨江桥梁

保留下来用于旅游体验的溜索

成为见证交通发展变迁的“活化石”

2016年9月9日,怒江州六库镇双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组村民褚四华(左)带游客体验过溜索。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

已建成各类跨江桥梁140多座

在峡谷间行进

不同类型的桥不断映入眼帘

仿佛走进桥梁博物馆

2022年9月14日拍摄的怒江州福贡县怒江大桥。新华社记者 岑云鹏 摄

2022年9月13日拍摄的怒江州泸水市小沙坝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2022年9月13日拍摄的怒江沿线的“美丽公路”绿道和桥梁。新华社记者 岑云鹏 摄



从溜索到“幸福桥”


据统计

“溜索改桥”项目

覆盖建制村1168个

惠及人口165万

实现了受益地区与外部路网的无缝对接

补足了深山地区、深度贫困地区

长期以来与外部连接的短板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年2月2日,在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一名居民背着背篓溜索过江。下图为2022年9月13日,泸水市居民骑摩托车通过大兴地桥。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江文耀 摄

打开锁闭山门,坚持交通先行

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彻底结束了怒江不通高速的历史

兰坪丰华通用机场建成通航

怒江人民实现了千年“飞天梦”

145座大桥横跨三江

过江靠溜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怒江

已构建起通省达边的现代交通网络


2022年9月15日拍摄的云南保(山)泸(水)高速怒江大桥。该高速是怒江州的首条高速公路(上图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岑云鹏 摄

桥有了,公路通到村

怒江峡谷里

无数个像马吉米村一样的村庄

学生读书难、老人看病难

产业发展难等问题得到解决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踏上了快车道

独龙江公路隧道 资料图 怒江州委宣传部 供图

怒江美丽公路 资料图 云南省国资委 供图

十年来

怒江州

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

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十年来

全州GDP总量年均增长9.4%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6%

财政收支年均增长7.7%和9.8%

特别是2017年以来

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从长期全省垫底跃升全省前列

怒江州泸水市 资料图 怒江传媒中心 供图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新貌。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22年上半年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

增速全省排名第二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建筑业总产值

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独龙族群众在独龙江乡的广场上跳舞。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让曾经贫困的怒江

向着生态之州、产业之州、文化之州迈进


来源 云南发布、“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环球网、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朱丽

主编 严云

终审 副总编辑 王云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