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大理】下关沱茶:封印着马帮的铃声
云南网2022-10-26 16:54

下关沱茶:封印着马帮的铃声1.jpg

下关沱茶:封印着马帮的铃声2.png

2022年10月26日云南日报报纸版面

普洱茶,多为饼,好压制。在云南大理有一种普洱茶,似窝头,谓沱茶。

图片故事:风花雪月“一沱茶”1.jpg

称茶

9月22日上午,下关沱茶博物馆,3位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身着白族服装,演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图片故事:风花雪月“一沱茶”2.jpg

称茶

一位“金花”负责配茶,拼配茶称足一百克,倒入蒸茶筒。

一位“阿鹏”接过茶筒,放在蒸汽口上。稍顷,茶筒上有袅袅蒸汽升腾。转手取出一只白布袋,罩在茶筒上。翻转茶筒,茶叶跌入袋底。抖、扭、按、揉,数十秒便完成了揉茶过程。

另一位“阿鹏”接过茶袋,放入条凳下的压模,坐上条凳压制成型。

图片故事:风花雪月“一沱茶”6.jpg

揉茶

图片故事:风花雪月“一沱茶”7.jpg

揉茶压茶

这看似简单的流程里,有一门绝技——揉茶。

图片故事:风花雪月“一沱茶”8.jpg

压茶

“120年来,沱茶加工制作技艺不断改进,揉茶的技艺却始终不能被机器所替代。”下关沱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家兴从事揉茶工艺40余年,掌心长起厚厚的茧子。

“手工揉茶的过程,收口是最难的。如果凹凸不平,做出的沱茶要么椭圆,要么高矮不一,做不成标准的形状。沱茶的光泽度、松紧度都需要人工掌握。”李家兴说。

图片故事:风花雪月“一沱茶”3.jpg

非遗技艺传承人李家兴

“我喝了40多年的沱茶,味道始终没有改变,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拼配配方和加工技艺代代传承。”李家兴这句话,很能打动人。

沱茶的拼配配方,体现了一个“融”字,将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年份的原料茶进行立体化、多元化拼配。拼配技艺经几代茶人手手相传、并不断优化,已形成成熟稳定、独具优势的拼配体系。

这也是大理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古都”的一个鲜活印证。

图片故事:风花雪月“一沱茶”5.jpg

晾晒除湿

清朝末年,茶马互市从滇南茶区逐渐转移到下关,下关茶叶精加工技术和贸易往来突飞猛进。为便于马帮长途贩运,1902年,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者严子珍在滇南茶区制作的“姑娘团茶”的基础上,改进创制了外圆内凹呈碗臼形的“坨茶”(滇人习惯将块状的东西称为“坨”),主销四川沱江一带,因有“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之美誉,“坨茶”慢慢演变为“沱茶”。

现在,已经不需要马帮运输,为什么还费力气地保持“坨”型?

图片故事:风花雪月“一沱茶”8.jpg

压茶

“碗臼形的紧压造型,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利于陈化,形成特有的香味和口感。”李家兴说,2011年,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下关沱茶的生产车间里,水汽氤氲。工人们身着浅蓝色的工作服,3人一组,称茶、揉茶、压茶,流畅而忙碌。

一个个加工成形的沱茶,装上一架架镂空的金属架子,源源不断地运往下一道工序。

图片故事:风花雪月“一沱茶”4.jpg

沱茶生产车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下关沱茶从这里走出,带着独有的香气,名扬海内外。

用苍山雪水泡下关沱茶,更是另有一番风味。

不想来品一品吗?


统筹:谭晶纯

云报全媒体记者:秦蒙琳 陈鑫龙 段苏航

摄影记者:陈飞

视频记者:普建彬

通讯员:王观远 王夏磊

责任编辑 朱丽

责任校对 朱咏梅

主编 严云

终审 曹婕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