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开屏新闻2022-11-13 22:11

11月12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时代意义、创新发展等展开研讨,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贡献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在发言中认为,要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的发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调动起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力量,努力维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全球文化冲突、精神殖民和民族分裂主义继续蔓延,新的国际环境给中华民族的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创造民族繁荣,就成为我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头等大事。

共同体是建立在财富、知识、权力等的共享之上,其核心是拥有共享的价值观。北京大学魏波教授从“共享”视角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文化基础问题。他认为,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推动传统的基于地缘、血缘等之上的共同体走向瓦解,社会的分化加剧,也就越来越难以实现共享。在此背景之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裂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在新的条件下培育共享的价值观。这不仅是少数民族要做的工作,更是整个中华民族面对的问题。尤其是“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映射,“意识”的培养需要与社会生活结构的改变结合起来,在构建现代中国的新型共同体中培育新的真正共享的价值观、从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于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央民族大学金炳镐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系统化、理论化的创新观点,即第一次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十二个必须”;第一次深刻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是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第一次提出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正确把握的“四对关系”;第一次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是“四个必然要求”;第一次提出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文化的重大创新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五个方面”的重大举措等。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之间关系既密切又复杂,各民族有着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中央民族大学宫玉宽教授认为,要坚持宗教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是实体,宗教是民族的文化属性之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四个环节: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客观事实,与中华民族文明史相伴随;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主观观念,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团结一致、反抗外敌的事实,也是各个民族的情感认同;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实践理念,具体表现为党的民族政策;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实践活动,就是民族政策的实际落实。宗教中国化是新时代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就会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会促进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以“共同富裕”为基点的现代化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物质前提。中共中央党校王纵横副教授认为,“共同富裕”解决的是各民族地区发展步调不一致、发展进度不同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水平差距,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命题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因此,我们应该打破发展的平均主义困局,在市场导向与政策支持的双重努力下,以“高质量发展”拓展发展上线,以“精准扶贫”确保发展底线,保持“共同”与“富裕”两个主题的合理张力,助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走向实践。进而,尽快建设建立一批跨民族成果共享示范区,探索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和路径,积极推动遵循自愿、公平、正义原则的第三次分配,鼓励引导社会成果共享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顺畅流通。

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在中华民族与全球社会的交往互动中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张晓萌教授认为,实现推动民族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的双赢目标,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是对各民族间如何以文化为机理构建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所做出的回应;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智慧同样适用于人类不同文明交流发展,在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有助于构建一种兼容并蓄的世界秩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普遍性意义,丝路文明为理解这种普遍性提供了重要视角。丝路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映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中华文明与外部文明的对话沟通搭建了重要平台,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不断显现出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次逻辑意蕴。

中央迄今已经召开了五次民族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民族工作高度重视。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认为,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提出了继续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这是在坚持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基础上,结合当前民族发展新情况所指明的民族工作新方向。我们应深刻理解建党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走出的这条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充分发挥自身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在继承发展创新中推进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学科建设、强化研究引领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加强与中小学教师交流共研,注重将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推动各族学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地区,有全国最多的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特有民族、16个跨境民族,有18个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云南大学赵新国教授认为,新时代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理论,对于云南而言具有特别重大意义。云南的实践充分阐明了云南各族人民始终“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的实践;始终坚持“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实践;始终坚持使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大政治任务的实践等。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格外关注和关心云南民族工作,明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山学院研究基地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世荣教授认为,云南省具备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心和关注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多民族的省情是示范区建设的宝贵财富。云南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突出民生保障,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合文山实际,要开展好平远片区“三区”研究工作、为高质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贡献文山力量。

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文山学院党委书记桂正华认为,文山学院要发挥“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文山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修中心”的优势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个学段,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实践育人和宣传教育工作,讲好文山州民族团结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次论坛由文山学院主办、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山学院研究基地等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的十余位专家学者、文山学院师生代表等300余人参加论坛。


来源文山学院(邓显波  邓霞  谭亚丽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朱丽

主编 严云

终审 曹婕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