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青年 | 整旧如新的背后,谁在缝缝补补
开屏新闻2023-02-24 12:08

“老一辈东西坏了就想着修,现在年轻人东西坏了都想着换。”这是网络上很流行也很饱受争议的一种说法。修理所代表的老旧耗时,与新购的低价便捷,正在思维与现实的双重世界挤占着修理的生存空间。

然而,和爱人一起撑过的雨伞骨架断了一根,奶奶留下的怀表突然不走了,十八岁收到的第一双高跟鞋鞋跟断了……总有一些在时光中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的老物件,如同记忆里巷尾的修理摊一样,等候着那些需要修理的人。

时代变迁,一代代的修理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分割线

多年坚守街头的摆摊大爷

“我生在船房,从很小的时候大爷就在这了,我曾去修过伞,但每次看到他都感觉很亲切。”“干着‘不干净’的活,却有最暖的心。”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一个拍摄修理大爷的视频点击过万,许多同城网友纷纷留言要支持大爷生意。

大爷的工作照片(抖音截图:宇哥日记).PNG

他是昆明市西山区船房四舍农贸市场口的一位修理大爷,淡淡的眉毛,灰绿色的眼睛,颧骨微微凸起,两颊显得消瘦,零星的白色胡茬,厚实的老花镜远远地搭在鼻尖……网友们说,这是小说照进了现实的样子,很多小孩甚至青年没有接触过的瞬间。

农贸市场几十年间换了许多摊主,大爷却一直在这里出摊,一年中除去大年初一,他有364天都会在早上八点半准时出现在摊位上,晚上八点半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

街头修理的小摊位.PNG

大爷总是坐在木头小板凳上,绿色的围裙上沾染了几抹黑灰色的污点,面前是一台老旧的缝纫机,木板因年久褪色,桌边的木头也已经分裂,缝纫机的脚踏板和桌腿也因年久而镀上一层黑褐色。大爷有时低着头手里拿着鞋子、有时拿着雨伞,旁边放着机器认真缝补修理,也有时坐在板凳上看着过往的行人发呆。看着城市繁华蝶变,看着“老伙计”渐渐褪去色彩。

“以后我要把攒的钱都上交给国家。现在还有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吃不上饭,我有那个能力捐给他们,都是我的一些心意。”今年65岁的大爷,家里只有他自己一个人。

修拉锁 修鞋工具.PNG

37岁时大爷一个人来到昆明,一待就是28年。在这座城市度过后半生,不给国家增加负担,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别人,这是他的生活态度。28年来他守着几平米的小摊和一堆老旧的机器对顾客送来的物件“缝缝补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管理的不断完善,几十年来,房屋拆迁、清理摊位……不少小摊搬来搬去,从前积攒的老顾客无处可寻,像船房村修理大爷一样的维修工们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原来在张家村,一天能挣六百块钱,现在不行了,到处走也只能挣上一百多块钱。拆迁把我的老顾客都拆走了,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另一位兴隆村的修鞋大叔说。

回忆起原来在张家村修鞋的经历,大叔说,那个时候从早忙到晚,白天补不完,晚上补到黑,有的时候修到凌晨两三点,就睡在大街上。近几年来,大叔一直辗转在各个村子里,一个村里的鞋都修完了就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但是和原来相比,生意还是寡淡了不少。

陈记修鞋铺(抖音截图:宇哥日记).PNG

从以前“忙不过来的活”,到现在“很难接到的单”。这不仅是船房村和兴隆村两位大爷的工作状态,更是这些老维修工人如今的处境。现在的年轻人不必一双皮鞋穿许多年,也不用一辆自行车修了又修,自然生意就变少了。

二三十年前,修理师傅们曾经占领了街头巷尾的半边天,修理只需要三五块钱,却能够再用好多年。修理师傅李兆林说:“干这一行的我们可能就是最后一批了,我们没了,可能这个行业也就没了,年轻人不会做这个。”

如今还在干这一行的都是一些老年人,有的是几十年的坚守让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小摊位和这份工作,有的想要从事其他行业却已经受到年龄的限制不得不继续干着这份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啊,东西坏了就扔了,谁会想起来修呢,一是觉得麻烦,二是觉得再买个新的也没多少钱。”

修旧的老工人可以工作的地点在缩小,来维修的顾客也在变少,需求双方的对接越来越困难,需求降低导致供给减少,而这批街头修理的老师傅也在慢慢老去。

昆明修钢笔现状.jpg

“北京最后一位修钢笔人”张广义,始终未能找到继承人而抱憾离世的修笔匠韩吉奎……面对这些年轻人无暇顾及的传统手艺,正是这些老师傅们默默的坚守才给一些老物件以焕然新生的可能。

如今,大部分维修摊位都集中于农贸市场和乡村中,分布范围有限,从业人员呈老年化趋势,修理人年龄大多在五十岁以上,未来这批街头修理的手艺人的踪迹极有可能无处可寻。

分割线

半生时光来做一件事的汽修工

“我们就是干维修的,又脏又乱的,有啥好采访的。”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许多维修工人都这样回复道。

今年三十岁的王会军是内蒙古牙克石市的一位“老师傅”,从15岁开始学习汽修到今年为止已经整整十五个年头。“当时比较小,不爱学习。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想有一技之长,所以选择了修理。”对于王会军来说,过去十五年中几乎每一天都是在和机械打交道。

王会军的工作照片(受访者供图).PNG

“在外行人看来就是这个活又脏又累,稍微懂点的人,就认为你是有技术的师傅,当然也不乏冷眼瞧不起你的人。”王会军说,咱干这活比较踏实,虽然弄得脏一点,但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

在他从事汽修行业的15年间,有人赞许说“这小孩这么小,能修这么大的车,真厉害。”也有人冷眼道“这玩意又脏又累的,能有啥出息。”对于这些声音王会军说:“干一行爱一行,至于别人的误解我也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我干的是这一行,这是我的选择。”

王会军记得,2007年他第一天去学习修理时,师傅就给他递上一个扳手。“你把变速箱的油给我放了!”“那个时候我连变速箱是啥都不知道。”

跟着师傅学了两年半,师傅告诉他:“你可以去外面走走了,也看看人家是怎么干的。一定要虚心学习,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离开了师傅之后,王会军又用一年半的时间去过两个汽修店,从中工干到大工。

手艺慢慢成熟后,王会军打算开一家自己的汽修店,选址、前期调查、招工……最终店铺选在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沙海镇新乐村,刚开始生意并不顺利。当时,村里的汽修店铺已经有40家左右,开店的人中王会军又是年纪最小的一个,来修车的人看王会军年纪小,便觉得不可靠,转身就去了别的店里。

王会军开的第一家店(受访者供图).PNG

第一年里王会军接到的生意少之又少,然而他雇佣的6个工人却还是要开工资的,面对巨大的亏损,王会军决定换一种思路,带领工人给别人免费维修一些小毛病,一来二去大家看到王会军的手艺不错,来他店里维修的人也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忙。

然而好景不长,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后,汽修行业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而王会军也因长期工作得了腰间盘突出。与此同时,一位王会军的雇佣工人在一次换胎的时候发生了意外,面对巨额的赔偿,王会军有心无力,最终不得不关闭店铺赔偿损失,选择回家养病。

回想起第一次开店,王会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台小型汽车发动机出现的故障。从早上九点到第二天中午一点,王会军一直反复试验,修了拆,拆了又修,只是一个数据的纰漏就需要从头开始,经历了很多次试错才发现其中门路,修复了故障。这也是他出师以后第一次独立解决的汽修故障。

“什么都没有绝对和百分之百,机械是千变万化的,不是每一个毛病都是一样的。”王会军边充电边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看书钻研、请教前辈,15年间不断积累从稚嫩的小徒弟成长为资深的大师傅,整旧如新的不止是一个个器件,也是不断成长的自己。

过去十五年间,王会军学习的一直是汽车维修,每个零部件的构造修理都要耗费许多心血,然而如今,“维修工”却越来越少,更多的“换件工”活跃在各个汽修店。

正如王会军说:“修理这个活吧,懒人干不了,好人不愿意干,所以导致修理的人越来越少。”汽车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维修知识跟不上更新速度,一些零件维修困难或无法维修,费用高,费时费力都成为“维修工”被“换件工”所替代的重要因素。

根据交通运输部对全国机动车维修企业的统计显示:一类、二类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整体学历整体上,高中以下及中职学历的从业人员共占66.8%,呈现出低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协调,可能以后干修理的人越来越少,到时候修理属于一个冷门,但它的维修费用就高了,有的人为了挣钱也会选择修理。”对于维修领域长期遭受误解,年轻人就业水平较低的问题,王会军叹了一口气。

“我也在考虑,我虽然干了十五年的修理,但是其实我现在会的大多数都是我十几年以前所学的。而现在有很多新的车型,我也不想一直修一些老的车,是不是也应该出去进修一下,研究一些更冷门和高水平的。”对于疫情以来的变故和汽车更新迭代的发展,王会军这样的老师傅面对未来也会迷茫。

在我国汽车维修企业中,能够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维修人才的从业人员仅占到20%,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此比例高达50%,相比较而言,我国汽车维修产业中高等技能人才严重缺失。而近年来汽车领域不断更新换代,系统性问题也存在变更,原来老的修理技术没有办法满足新的需求,对从业人员的维修知识和手艺也增加了许多考验……

工作环境潮湿灰尘大,常年双手接触机油使得双手开裂机油渗入指缝,春夏秋冬都是一身工装,下班的衣服永远比上班再黑上一层……这些不仅仅是王会军的日常,也是许多汽修工人的生活……

王会军的工作环境(受访者供图).JPG

王会军今年30岁,正处于“维修工”时代逐渐向“换件工”时代的转折时期,他不同于60岁做了一辈子专业维修的师傅,要把坏的修成好的;也不同于刚刚从事这一行业的新人,只需要把旧的换成新的;在修和换之间,王会军相比前后两者多了一份选择,却也在实操的过程中多了一份负担。

二十年前,汽车保有量低,维修产业不完善,一位技术高超的师傅能够吸引更多顾客,二十年后,汽车保有量增加,经济水平提高,不考虑维修成本,维修效率更高的一端顾客数量则会更多,“能换就换”成为了行业共识。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逐渐增多,学习传统维修的工人也逐渐减少,汽车上新速度快,能够掌握维修技术的老师傅跟不上汽车更新的速度学习新汽车的维修手艺,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换件”慢慢取代了“维修”。

汽车常用配件更换周期表.PNG

如今,王会军依旧在从事汽修。即使面对过往十五年学习的维修手艺无处施展的困境,他依旧选择坚持。他说,不管行业怎么发展,都会做好准备,会越来越好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分割线

新媒体和老机修结合的探索者

在许多人眼里,对90后昭通女孩林果儿的印象可谓大相径庭。有人说,她一直背负着“不务正业”的形容词。一位二十几岁本科毕业的女大学生却选择双手沾满柴油和泥水,以农田和山林为归宿,她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格格不入”。

林果儿在修理柴油机(春城晚报).PNG

也有人说,抖音超过300万的粉丝说明了她的成功。“在男性占比更大的机修领域,林果儿展示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惊人气魄和绝对实力。”

林果儿的抖音账号截图.PNG

2017年,林果儿从昆明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开始接触新媒体领域。在短视频的风口浪尖上,林果儿也曾迷失过方向,遭遇过资金运转不足,网络负面声音,家人不理解……面对多方压力林果儿曾经短暂地离开。

“当时只会拍视频,不懂变现。随着视频热度越来越高,设备要求越来越大,成本也越耗越多,直至资金耗尽。”于是林果儿开始直播,陷入追逐流量的漩涡后,她被自己的焦虑所击溃,于是卖了账号,开始去药店上班。

直到2019年6月,调整好心态的林果儿再一次发布视频,文案是“大家久等了,小鲁班回来了”,背景依旧是她生活的家乡,青山绿水,小河潺潺,经历了之前新媒体道路上的诸多风波,林果儿这次回归也明白了“在短视频时代,永远是内容为王,特色为王。”因此,到2022年末的2年间,她的账号只有41条视频。

相对于这同类视频创作博主以三天为一周期进行创作,每年四倍于她的创作速率。林果儿每条视频创作都需要五六天的时间进行拍摄,剪辑,不断打磨最后以最佳的形式呈现,而这还不包括前期的策划和构思时间。在这个什么都快速发展的时代,林果儿希望尽少考虑外界因素,真正让自己慢下来。

柴油机修理前后对比(抖音截图:林果儿).PNG

林果儿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常常遇到停电,所以很多人家里都备着柴油发电机。“小时候,每次遇到停电,就看到大人们拿出柴油机,把上面那根长绳霸气地一拉,机器就轰轰响起来,再接上电,漆黑的屋子亮了。”从那时起,对发电机的热爱一直潜藏心底,这也促使她在回归后发布了很多老发电机修复的作品。

视频中,林果儿独自背起被木框装着的有半个人高的发电机,一敲一打一拧一烤,电光石火之间将拆下来的零件进行浸泡洗涤,重新进行喷漆、组装,三分钟之后原本灰旧的发电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熟练的动作拆解和清晰的角度录制不仅检验着一名修理工人的手艺,同样也是对视频博主创作流程的考验。

这条3分31秒的视频拍摄和维修花费了两天的时间。机械维修相关的短视频也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视频创作,每一个创作流程都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和时间,为了保证维修过程的完整和细节的准确,就连拍摄的角度和内容也不允许有遗漏,错过的一个镜头就可能导致后期剪辑的混乱和过程的缺失。

付出终有回报,这条视频收获点赞超过140万。网友们“从发电机的视频开始看完了所有作品”的鼓励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林果儿点赞量最高的一条视频和其他视频评论区留言.JPG

不论是水坝、柴油机还是车床、电动车,到了林果儿的手里都能够焕发新的生机,用两个月的时间为自己建造生活的“世外桃源”,以此作为栖息地开始自己的梦想生活;用一周的时间帮留守老人打造“一个人的水电站”,让老人家的电灯想亮就亮;用空闲的时间为村里大伙制作半自动打红薯机,实现渣粉分离省去人力物力;用几天的时间帮粉丝邻居修复老旧机器,让上个世纪的“老古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都是林果儿视频账号的创作内容,看似关联不大,然而却将新旧之间的变化展现的一览无遗。变废为宝,整旧如新这样的词语深深融汇在林果儿的作品中。

在一期视频中,林果儿一边对着手机学习,一边动手修理,将电机架在两块大石头上,用木棍加热拆解铜丝,之后记录每股铜丝有多少铜线,利用刚学来的知识进行测量、绕线,从视频中白昼的光亮逐渐消失,黑夜中已然看不清机械的构造,却能够看到林果儿忙碌的双手,整齐规律的电线一层压着一层,安装好电机,重新汇集线路,拧好螺丝,将机体固定,当老旧的电机连接上被泥灰沾染的插排,转轮重新运作,在灰与土之间,在老和旧当中,又凝聚出一股新生的力量。

修理过程中林果儿的双手(抖音截图:林果儿).PNG

正如林果儿在大学毕业后,没有遵照他人的意愿考上公务员,也没能依照所学专业到水电站工作,而是在家乡的小村落做起了老旧机械维修,为传统的机械维修被更广泛地认识和传播注入生机。不论是林果儿作为新青年的“新”与老机械的“老”,还是新媒体的“新”和旧物件的“旧”,这些对立双方巧妙地有机结合都渗透出维修行业的另一种可能。

目前,自媒体未来的发展呈现出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化,内容生产更加垂直化,内容开发更长尾的趋势。对于机械维修和新媒体结合这一领域,林果儿是一位新人,也是一位先驱,她的尝试与创新为维修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一种可能。

尽管许多人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然而现实中依旧有“缝缝补补才是生活”的需求。不论是街头维修的手艺人,半生时光都用来钻研修理的汽修工,还是尝试机械维修融合新媒体的林果儿,都在面临社会更新迭代的考验。经济如何发展,社会如何演变,修理始终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整旧如新的背后是各行各业修理工人们在缝缝补补,他们用半生乃至更长时间的坚守拼凑出老物件的焕然新生,不论修和换的哲学如何演绎,维修本身所代表的怀旧与文化,如同尘封已久的女儿红,在岁月的洗涤浸泡下愈发弥漫着独特的清香。


来源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作者:代若晴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曹婕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