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开屏新闻2023-04-14 21:34

云迹青年|追光!盲人按摩店的吉他男孩

医务工作者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未曾在救死扶伤中直接发力,没有出现在骨骼与鲜血的手术诊疗中。他们一直都是关注度相对较低的存在,是很多人的意识里医生中“不那么重要的人”。

他们出现在医院里麻醉间、配药房、CT室,也出现在大街上的小诊所、口腔牙科……他们在不起眼的位置承接着并不普通的工作,云迹青年试图以文字的方式来展现这群人的生活。

分割线

中药房里“琐碎”的配药师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徐大姐是盘龙区医院中药房的配药师。在不大的玻璃窗口后一遍遍核对药品,仔细告知病人服药方式,从手写记录到电脑盘点,在无数种药品的陪伴下,她已经工作了近三十年。

尽管时间的流逝让她的经验越发丰富,中药房每个角落的细节她都闭眼可见。可在她的脑海中,还是会偶尔浮现出那个拿着摄像机走南闯北的姑娘。

与所有的青年人一样,年轻时的徐大姐希望未来能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她喜欢摄影给她带来的感觉,快门按下,每一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活自然被涂抹上了无数鲜艳的色彩。徐大姐刻画了一个十分美好的蓝图,她在未来可以带着自己的相机走遍大江南北,可以成为举办摄影展的人。

然而,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在那个年代难以实现。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时间没多久,徐大姐的家庭和大部分家庭一样,都还处于只能维持温饱的状态,养育多个子女的花费让父母举步维艰,购买相机像是一个肥皂泡沫。

那时,医学专业开始招收文科生,并提供一些补贴,父母便让她选择学医。在沟通过程中,徐大姐逐渐认识到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足以支持她让爱好变成职业,听从父母的话,她选择了药学。

几年之后,为了补贴家用,她很早地就来到了药房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在很长时间里,由于人手不足,中药房的药草都杂乱无章地摆放在一起。人生地不熟,徐大姐只能靠自己来记住每一种药草所在的地方,然后一点一点地整理。药房很久没有打扫过,只要移动什么东西,灰尘和药草渣吹得满药房都是,徐大姐还因此多次过敏。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比起西药房,中药房的器材也比较落后。科室里都更换了轻薄的台式电脑,中药房却依然用着只安装了几个旧版软件的厚重设备。由于没有网络,又因为很难申请更新软件设备,徐大姐和几位前辈只能每天靠着这台“大石头”进行工作。

年终盘点是他们最为痛苦的时候。“大工程”需要对各类药品的数量、规格、价格等进行汇总整理,并将其录入系统,最后上报。看似简单,其实对细节的要求很高,不同药物因为加工方式不同使得药效不同,成为两种完全不相同的药,但名字却很相似。

随着国家对中药发展的重视,各地政策也开始有所跟进,中药房的环境真正开始得到了改善。药房开始引进新的更好用的电脑,系统也开始更新完善,传统熬煮中药的方式也不再是唯一,颗粒型的制式中药开始在药房占据了更多空间。

再后来,医院重新装修,中药房面积依然不大,位于医院的一角,不过智能配药系统开始引进,空间变得更加逼仄了,传统草药与颗粒中药相结合,现代与过去的交织,使中药房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听见的是机器处理药物的轰鸣声,闻到的是悠悠的药香。

每当徐大姐空闲下来,看着这些机器不停运转,总是会有一种恍惚的感觉,虽然药房还是老旧的感觉,但是新的东西好像在潜移默化地消散过去的气味。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过去,中药的药方一直都是手写为主,徐大姐和很多人一样,总是调侃药方上的字迹“狂放”“谁也看不懂”。逐渐地,她也成了人们口中“有魔力”的人,只要一眼就能准确分辨出药品的名字和剂量。

而现在,这种“魔力”好像不需要了。手写药方变成了电子版,字体清晰又方正,甚至剂量都十分准确。但徐大姐在处理这些药方的时候总会觉得还是有些惆怅,在她看来,手写的药方其实独有特色,也最具人情味,每位医生所写的方子都是不同风格的,有的粗犷,有的清秀,从中可以看见不同性格的灵魂,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也不再出现了。

在疫情到来后,除了每天处理多得数不清的药方之外,作为次一线人员,还多了在门口检查健康码、量体温,在社区进行疫情防控政策知识推广、做核酸的诸多工作。

很多次,踏上末班车的徐大姐疲惫得说不出话来,她无暇去欣赏街上车水马龙带来变幻的灯光,也无暇去看广阔的夜空,这些本来是很好的摄影素材,但她却只是希望赶快回到温暖的床上。

生活上,柴米油盐占据了她的一部分,在月末有时会偶尔因为提醒房贷的消息感到烦恼,但好在可以负担,也有了给自己偶尔买一份犒劳自己的礼物,给孩子补习等一些余下来的钱。可是,徐大姐却迟迟没有买下自己少女时代一直渴望的相机。

当工作这么多年以后,她停下来才会恍然发觉,其实自己很久没有想起过“成为摄影师”的梦想了,只是埋在心底的某一处,偶尔想起,会遗憾地觉得自己曾经喜爱过摄影却从未为这个爱好留下一点确切的痕迹。

曾经被捧在手心的东西如今在徐大姐心中的位置,有点像自己所工作的地方,位于医院的一隅,地方不大,却很重要。

分割线

最靠近辐射的“医生的医生”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如果说“琐碎”是配药师常常提到的词语,那么对于医学影像科的医务人员来说,“充满不确定的职业危险”可能更适合用来描述他们。放射科是医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医生的医生”,在疾病的诊断、分期、治疗后随访复查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所有的职业都会面临其各自的职业风险,但放射科是以另一种不可见且充满未知的方式经历危险。资料表明,放射线在穿透人体时,会对人体造成轻微伤害,会引起人体内生物大分子和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反应,并会产生有害影响。甚至为了减轻这样的“危险”,在国家法定节日之外,根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规定,这群人享有叫“放射假”的特殊假期。

忙碌的医院,每个科室都人来人往,急于求医的患者坐满了等候区域的椅子,但是在放射科附近,整体的氛围和家属焦虑,患者虚弱的环境似乎不太一样——这里,充满了压迫感,冰冷的巨大铁门,醒目的八个大字“辐射危险,请勿靠近”。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小姚,一名医学影像专业的“90后”,第一次来到这里也有同样的感受。当走进工作场所时,她对这里更是没有一点好印象,机器又大又笨重没有一点“人气”,甚至很难感受到其他科室那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慌乱,这不是她想要的医生生涯。

当年的小姚很多次幻想过,自己穿上白大褂与形形色色的病患沟通的样子。在她眼里,医院是连接着生死两头的地方,虽然她也会对目睹生命逝去的场景而恐惧,但她依然觉得,这里还是有各式各样的奇迹发生。

她看了《机智的医生生活》很多遍,看着里面的医生在经历找不到配型之后的无力,在最后的期限内救回一条生命,更是觉得,这就是她未来工作的场景。在小姚高考的那一年,医学分数实在是太高了,她的分数并不能够保证学校、专业都能够同时满足,想要从医,影像是她可靠的选择。

然而,在一切大热的医学专业里,医学影像曾是其中的另类,在很多人眼里,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工作前景,医学影像是次之又次之的选择。“厚铁皮,白大衣,核磁器械,病人的身体被透析出清晰的骨骼与内脏,不像医院中的其他科室,可以走动于医院各个角落,与患者交流病情。谁会愿意在未来的一辈子就看着影像和几台危险的机器度过?”这是小姚的真实心灵写照。

随着小姚的校园生活进入尾声,之前不喜欢这个专业的焦躁情绪似乎也跟着时间,跟着繁忙的课业平静了下来,转眼又步入了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刻。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医学生的求职赛道在这时早已人满为患,每个毕业生都为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投简历、面试,人人都想从镶了金边的“门”出去,因为出去就是好环境,高收入,可“门”只有那么大,“挤”出去的人真的没有几个。

小姚却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成功走了出去,医学影像专业的毕业生比其他热门医学专业少了大半,可医院的岗位需求并没有减少,若按照其他专业的招人要求肯定会出现岗位空缺,只能适当降低门槛。在这样的条件下,小姚就这样平顺地由一名待业的毕业生变成了一名放射科的一名医生。虽然这个满是冰冷机器的科室并不是她最初的梦想,但至少她真的踏入了这个行业。

工作中,小姚认识了在楼上办公室工作的张医生和李医生,两位医生算是一直照顾小姚的前辈,教会了她很多为人处世,有的时候还会带一些家乡特产给她,关系一直不错。后来,两位医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上班。小姚一直担心两人,抽空联系了他们,才知道两名医生都患上了癌症,正在进行长期治疗,即使在身体恢复之后应该也无法再适应现在岗位。

那时候的小姚,见证了两名医生的身体从健康到无比虚弱。谁都没有说两个医生几乎同时确诊了癌症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大家都猜测,这可能离不开楼下的放射科室释放出的辐射,即使医院对放射科进行了多次安全检查,加固的保护措施,防护的铁皮越来越厚。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回到小姚自己,与男友相守多年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并按照规划开始备孕。小姚知道,这是一次挑战,多年来在放射科室日复一日的工作,已经为健康生育埋下了隐患。但是,她也同样看见了有同行生育的子女健康且茁壮地成长,她希望自己是后者,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

然而,厄运还是降临在了这对新婚夫妻身上。孩子还没有出生,小姚肚中的胎儿被查出畸形,医生建议小姚尽快决定流产。这像一道晴天霹雳一般打在她的心头,在思考良久之后,小姚才艰难地对医生开口,“那就流掉吧。”后来,小姚无法放弃医院的工作,也无法放弃生育生命的选择。为了自己和未来小生命的健康,她主动调离了辐射最严重的区域,处理一些医学影像的文件,并成功诞下了自己的小孩。

女儿在父母的共同呵护下一路成长,度过了一段比较幸福的童年。然而在几年后的一天,女儿的腿上不明原因长了肿瘤,甚至影响了行走。没有人知道,这一切是否与辐射有着直接的关联。小姚的经历并非个例,放射科的职业风险也一直存在,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影响在逐渐受到关注,但是依然无法得到完全解决。

近几年来,为了改善医学影像类的行业环境,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其中就包括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鼓励设置独立的医学影像监察机构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可以看出,放射科的工作环境在不断改善,或许未来这些行业困境会在人们的努力下会有所改善。

分割线

“花小钱、祛大病”的愿望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早上八点半固定开门,晚上关门则每天都不定,一瓶吊水打到凌晨也是常有的事情。”相对于在医院中固定的上下班,开设诊所的楚芳一家或许更为不易。

楚芳家的诊所开在西山区福海街道的船房社区,虽然叫作社区,但其云南省出租房数量最多、外来人口最多、租住率最高三项指标,让老百姓还是更习惯叫它“城中村”。除此之外,福海街道辖区范围内涉及多家省级机关、大型商业体、高端住宅小区,这都让楚芳家接诊的患者群体更为复杂多样。

楚芳的诊所开业至今已经10年,多年间“生意”并没有明显地增加,维持着每天三五人的就诊量,养育起一家人的吃穿住行。

多年前,楚芳也曾在公立医院工作,那时的楚芳觉得自己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庞大的机器里面的小小一颗螺丝,只用转好自己就行。而离开了好乘凉的大树,选择开办诊所,自己就是一台完整的机器。

除了接诊看病、建档分药,采购包括针剂、药剂、设备在内的各项医疗用品之外,大到应对各级部门的年审检查、谈判房屋租金、协商门前三包,小到添置卫生用品、缴纳水电费用、物品消毒消杀,清理医疗垃圾……大医院里的繁杂的事务几乎都一样不落地集合在不到100平方米的诊所里。

然而,相较于此,诊所最大的困难一直在于对医疗风险的把控。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来看病的以住在城中村的流动人口比较多,大家都是在附近的商圈打工的年轻人,20多岁,经济收入不高,没有什么医疗常识,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老年人也多,老年人经济条件本来就不是特别好,但又因为‘久病成医’很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老年人其实基础疾病比较多,却又很少去医院,诊断起来就比较麻烦。”

楚芳说,开诊所和经营别的店铺逻辑刚好相反,后者会大力地推销各种产品与服务,哪怕是自己并不具备的东西,只要能拉住顾客都揽下再说,而开诊所,却要坚持“见好就收”。

诊所不具备病理科、检验科、影像科,没有核磁共振、CT诊断、三维成像等技术设备,更不具有疑难病症会诊能力。在国家的医疗体系划分中,也仅仅是提供对部分的常见病、基础病、慢性病的诊疗与辅助服务。因此,面对较为紧急、复杂、严重的病症时,明确地拒绝病患并建议其到大医院就诊,既是对自身从医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负责。

楚芳说,吃进去的药、输进去的液是拿不出来的,她面对患者总会想要再多一分谨慎。然而,很多人来诊所看病都是图方便图便宜,他们觉得对自身的情况“了如指掌”,觉得自己只是一些小毛病,并不理解为什么楚芳非要把他们往大医院推,以至于常对楚芳口不择言。

此外,对医疗风险的把控也同样体现在自身安全上。很多诊所缺乏医疗保护条件,加之患者鱼龙混杂,造成职业暴露的风险很高。而面对风险,大医院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医生的失误和损失都由医院买单,小诊所却只有开门和关门两个简单的选择。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这段时间‘甲流’流行,来打针的人很多。经常是忙到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虽然我们会注意戴好口罩,但是长时间和不同病人的接触,尤其是在把脉、注射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和病人皮肤接触,我们想要不感染几乎是不可能的。”楚芳说,有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她一直流鼻涕、全身酸疼,自己作为一个病人,却还是不得不坚持着给更多的病人问诊。

在医疗安全之外,诊所在经营中也同样体现着不易。楚芳说,开诊所这些年,遇到过的骗子真不算少。最严重的一次,有一个中年男人,来诊所咨询过后,过了几天拿着一瓶抗风湿的药和西山区人民医院的诊断报告上门,对方抓住楚芳家诊所当时没有安装监控设备的漏洞,咬死说他服用楚芳开出的药物后中毒,要求补偿。

多番协商无果后,楚芳只能报警。可哪怕是警察到场后,对方依旧有恃无恐地嚷嚷着要去主管部门投诉举报、检举揭发。最后,楚芳设法联系到西山区人民医院的朋友,查询到该男子近期并无就诊记录后,对方才悻悻作罢。

开诊所的这些年,楚芳说她感触最深的便是人性的多样,她见过陪伴妻子打针全程双手紧扣的丈夫,为了并不高的医药费闹分手的情侣,想方设法赖掉费用甚至想倒讹一笔的“绅士”……

可不管怎样,楚芳依旧觉得作为一个医生是幸福的。他们真的能够帮助很多病人解决病痛,让病人在时间、金钱等方面尽可能付出比较少的代价,换取到健康和平安。这是做医生很开心很幸福的事,同时也让她觉得,自己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一天就很满足了。

云迹青年|隐身在大众视野里的医生

国家《“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明确了“促进社会办医持续规范发展”“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类别和规范作了更细的规范。这既鼓励了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行业,也对诊所等小微医疗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年间,诊所的设备不断地完善,楚芳自己也一直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提高接诊能力,这既是国家的相关要求,也是她对医疗行业的热爱。面对未来,面对或许在某一天终将拆迁重建的城中村,她依旧执着认真,想要让一位病人“花小钱、祛大病”,想要在尘世中看到更多人幸福的微笑。

分割线

初衷和希望

这几年来,徐大姐依旧奔波在十几平方米的药房间,捣鼓完智能配药系统,又去清点传统中药药草的剂量,还要随时注意着是否有患者前来寻求帮助。有的时候闲下来跟实习生们聊聊天,虽然他们过不了多久可能就会离开,但是她很享受自己还有可以接触年轻人的机会。

跟徐大姐相识的小姚,虽然调离了原来的岗位,但她也会偶尔与过去认识的前辈聊聊天,或者来药房帮家里人取几副治感冒的药。小姚和丈夫依然在寻找治疗女儿肿瘤的办法,所幸过程中肿瘤并没有进一步恶化,这是最好的消息。她依然在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即使一切未知还是保持乐观,就像所有为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而奋斗的普通人一样。

同样乐观奋斗着的还有楚芳的女儿,从小看着母亲从医的她大学期间选择了医学院,今年毕业后已经进入到昆明一家大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她想要考研深造,想要进入三甲医院,却更将独自开诊所的妈妈视作心中的英雄,不断前进。

在每家医院里都会有许多“徐大姐”和“小姚”的身影,每条街道上也都会有很多位楚芳,她们在来来去去的病患间做着看似极为普通的工作。

患者看到的,可能只是处方开出的一瓶药,黑白色的一张CT片,街边似乎没有多少患者的小诊所。然而在药片、影像和诊所门面的背后,他们一样坚守着从医救人的初衷,也一样守护健康,点亮希望。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出品

作者 吴沛钊 许可欣 袁枫 袁雨霏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刘超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