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红河是什么颜色?
开屏新闻2023-05-07 13:53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栏题)

红、黄、青、紫、黑……从古至今,人们惯于从天地四时里追寻色彩,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诉说着神州大地渲染出的绚丽缤纷。

在云南,人们常用“七彩”来形容这片土地,但若问云南各地是什么颜色,不同人心中自会拥有不同的答案。

或许是东川红土地上最为夺目的一片绚烂红土,是梅里雪山上的一抹晨曦霞光,还可能是普洱古茶林里最鲜嫩的那片绿芽……大自然宛如最有创意的调色师,向人们展现出云南独有的迷人的风光。

中国旅游日来临之际,快跟着春城晚报-开屏新闻一起,用细腻柔婉的色彩打开云岭大地,感受属于云南的诗意浪漫吧。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接壤,国土面积32931平方千米,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因美丽的红河穿境而过得名。

红河有多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是五彩斑斓的哈尼梯田,是美不胜收的异龙湖,是蜿蜒前行的滇越铁路,是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在这些美景中,你最喜欢哪种色彩?我们一起来看看!

分割线

千年哈尼梯田,作为红河“三千四百年”的历史文化名片,无疑是色彩最丰富的一张。五彩斑斓,绘成一幅大气磅礴的山河画卷。

图片

文涛 摄 图据元阳县融媒体中心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元阳梯田秋色 通讯员 胡艳辉 摄.png

通讯员 胡艳辉 摄

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癸巳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图片

龙俊 摄 图据元阳县融媒体中心

梯田是人类在农业文明进程中创造的奇迹,是人与大自然的伟大杰作,是雕刻在土地上的年轮。

从清晨到傍晚,不管你何时去观赏,都可以看到梯田,变换着不一样的色彩。

图片黄莉 摄

清晨,当你慵懒地从被窝苏醒,眯着眼望向窗外,便会看到梯田云雾缭绕、青山含黛。

图片

官佩琳 摄 图据元阳县融媒体中心

中午,当你在餐桌上享受着红米、鱼、鸭、蛋等美味时,一阵微风拂过你的脸颊,一缕阳光照到你的手背。此刻的闲暇时光,尽情感受梯田的美好时光。

红河哈尼梯田(春城晚报-开屏新闻通讯员 胡艳辉 摄)

通讯员 胡艳辉 摄

傍晚,站在看梯田日落的观景台上,看着与夕阳交相辉映的万亩梯田,感受其气势磅礴。

图片

柴保辉 摄 图据元阳县融媒体中心

分割线

▽ 蓝 ▽

风景秀丽的“第二西湖”

异龙湖自古风景优美,夏有荷花,冬能赏远道而来的候鸟,湖畔乾阳仙洞、广胤霜钟、白浪渔歌、西廓鉴湖、三岛晨游、焕文迎辉、西堤柳浪等景观让人赞叹不已。一年四季,游人不绝,有“第二西湖”之称。

微信图片_20230319163104.jpg

异龙湖位于红河州石屏县,呈东西向条带状,湖区内地势平坦,微向东南倾斜。异龙湖有大小入湖河流20条、主要有城河、城南河、城北河,入湖河流中除城河有常年流水外,其他均为季节河,出水河道在东端老洪山与回龙山之间的新街村,经长山谷汇入南盘江。异龙湖畔的七十二湾,湾湾不同景,正是如此丰富的美景资源,游玩异龙湖,成了众多游客的首选。

治理后的异龙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高旭 摄).jpg

高旭 摄

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374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636公顷,湿地率达97%,有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及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公园内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记录维管束植物47科135种、蕨类植物4科4种、种子植物43科131种。

图片
孔祥敏 摄 图据石屏县融媒体中心

大面积的浅滩和湖面,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和栖息之所。使异龙湖湿地公园,成为候鸟及其他鸟类的越冬地和繁殖地。紫水鸡、白骨顶鸡、黑翅长脚鹬、太阳鸟……迁徙前来的鸟儿数不胜数。到了冬天,大批前来越冬的红嘴鸥成了异龙湖的常客。

异龙湖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黄翘楚 摄)

黄翘楚 摄

分割线

▽褐▽

百年历史的“小巴黎”

来到红河,不得不提碧色寨火车站,它是热门电影《芳华》和《无问西东》的取景地。碧色寨的美,不在表皮,更在其背后的悠久历史。

承载历史 再现芳华 滇南明珠——碧色寨4.png

碧色寨位于云南蒙自市的草坝镇,有着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的称号。它是滇越铁路上百年老站,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当年由法国人设计,那时的碧色寨空前的繁荣,国内外商人蜂拥而至,被当时的昆明人、越南人称为“小巴黎”。

承载历史 再现芳华 滇南明珠——碧色寨3.png

作为见证20世纪初蒙自商业辉煌时代的碧色寨火车站,至今仍然可以使用。说起它的历史,漫长而几经曲折,如这古老的铁轨在蓝天下蜿蜒伸向大山深处。如今米轨小火车已经停止客运,但你来到碧色寨,仍能感受到百年工业所带来的气息,在这一栋栋法式建筑中体验别样风情。

承载历史 再现芳华 滇南明珠——碧色寨1.png

夕阳西下,走在碧色寨,红瓦黄墙泛着一种融融的暖色,那口掉了指针的时钟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来自遥远的巴黎,使人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

图片

图据红河文旅

分割线

▽红▽

那一股诱人的味道

高汤盛于“海碗”,一层铜钱厚的热油浮于汤面保温固鲜。生肉滚上蛋液入汤,熟肉次之,菊花瓣随后,紧接着是豆腐皮、豌豆坨、素菜……最后米线入碗。几涮之后,生肉生食迅速氽熟。食材与汤汁完美融合,鲜美馥郁之余,又不会因长时间烹煮而破坏食材本身的味道。

文明开远绽芳华 | 一碗菊花过桥米线解乡愁

这便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蒙自过桥米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名小吃,有着“到蒙自没吃过桥米线,等于没到过蒙自”的说法。

“蒙自过桥米线”源于新安所,始创于明代正德年间移民屯守新安所的江南汉族移民。公元1517年,中央政府在临安府蒙自的新安所(旧时称补瓦寨)布置军队驻防、筑城和屯田。此后,江南的生产技艺和饮食文化随之传入蒙自。米线便随之在蒙自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起来。

文明开远绽芳华 | 一碗菊花过桥米线解乡愁

据丰子恺、陆文夫、汪曾祺等人研究,“过桥”一词,在苏州的饮食文化中,指的就是吃面条时,先将“浇头”盛在小碟中,另用一只汤碗盛汤,然后将“浇头”和面条放入汤碗中食用的方法。将“浇头”放入汤碗中的动作即“过浇”,所谓“过桥”实为“过浇”的苏州俚音,久而久之当地人读其谐音为“过桥”米线。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整理

内容源自云南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红河发布、红河文旅等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