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为爱而来!联合行动多方助力 只为水清鱼儿欢
开屏新闻2023-06-27 17:36

土著鱼类的消失是屈天文最心痛的事,推动民间科学恢复土著鱼是他和公益组织的心愿。自小长在金沙江边的他,对这条江和生活在江里的鱼儿再熟悉不过,数年以后,儿时的伙伴消逝了踪迹,他为此痛心不已。

15年前,一个五人团队为了一个环保梦想从金沙江边的丽江出发,一路前行,将水生态保护的星星之火播种到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它就是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生态),他们用科技的智慧和力量,一直在为重建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努力。

为了同一个生态梦,他们与公益组织携手,开始拯救土著鱼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其中的公益组织之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以下简称西南项目中心)自2015年开始,为了保护野生鱼类,他们联动会员,每年参与金沙江土著鱼类保护,协助专家、协会、企业推动民间科学恢复土著鱼、筹款护鱼、组织公益活动等形成了金沙江土著鱼类保护模式——整合资源、科学方案、公众参与、社区为本。2015年以来,西南项目中心还用SEE基金会的100万种子资金在金沙江参与增殖放流246,700尾土著鱼类,持续推动和协调多方合作、引导公众体验保护。今年全国放鱼日,他们又协手各方,开始关注滇池土著鱼类。

mmexport1557313831613.jpg

为了水清鱼儿欢,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牵头下,更多的企业、民间力量、公益组织加入进来,联合行动,多方助力,让中华大地上的生物物种得以快乐地繁衍子孙,与人类和谐生活。

分割线

珍稀鱼类的繁育

金沙江为长江上游,在云南境内长1560公里,流域面积10.9万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因此,金沙江云南流域的江鱼资源很丰富。“小时候见过金沙江里的很多种鱼,江边还时常有人钓到四、五十斤重的大鱼。”屈天文自幼在金沙江畔的香格里拉市上江乡长大,通过奋斗有了自己的企业。成年后回到家乡,走在河边,一直以为,水还是那样清,鱼儿还是那么多,但他再也看不到儿时的玩伴,他很难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迪庆、丽江旅游的持续升温,江鱼的需求量大幅上升,价格也水涨船高。“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人用电鱼、炸鱼、毒鱼这些方式在金沙江里捕捞。”屈天文说,这种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让金沙江土著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急剧下降。长期的掠夺式捕捞,导致金沙江的渔业资源状况不断恶化,众多独特的土著鱼类面临绝迹。怎样才能让儿时的伙伴重新回到金沙江?这是他一直想努力做的事。

放鱼照片 (7).jpg

“健康的社会、有弹性的经济、繁荣的商业都依赖于大自然。”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理事、SEE西南中心主席、中科生态董事长叶明曾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野生动物的种群和数量不断减少,而对于生活在金沙江里的土著鱼类也一样,他们的减少和消失同样让他心痛。

“保护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因为生物多样性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我们定立的目标是:保护原生物种和资源,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诺亚方舟项目的目标。”西南项目中心秘书长萧今博士有这样的生态既定目标。

或许是同样的目标,就像属于金沙江的土著鱼类总有一天会游回金沙江,金线鲃终归属于滇池。终有一天,即使是殊途同归的人群也会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并相遇。

科学家在2000年初期调查,金沙江是我国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流域有各种鱼类75种左右,其中土著和易危鱼类20多种。自2012年再次调查时,数十种鱼类处于濒危状态,常见的只有17种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态危机?为了再次见到金沙江中的濒危鱼类,屈天文从2012年起开始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中科院武汉水生所退休的研究员合作,进行珍稀濒危土著鱼类的繁育工作。金沙江中的土著鱼有细鳞裂腹鱼、金沙鲈鲤、硬刺松潘裸鲤、短须裂腹鱼、齐口裂腹鱼、四川裂腹鱼、石扁头等10余种,屈天文和科研者们一起在干支流中一次次逆流而上寻找土著鱼类,之后,开始对土著鱼类进行繁育。

生态组 - 诺亚方舟 - 金沙江鱼类保护 - 放鱼照片.JPG

作为一名企业家,他还出资培养民间养鱼人对土著鱼类进行科学孵化。他们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那里学习了金沙江土著鱼类的分布区域、栖息地及生态习性、资源现状以及生物学特征,了解了它们的喜欢吃什么、繁殖季节在什么时候,如何通过放流增加其生物种群基数,让越来越多的鱼儿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数年来,在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合作中,屈天文和他的公司——荣顺毛坡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克服重重困难,突破科学壁垒,终于掌握了金沙江短须裂腹鱼等多种金沙江上游珍稀本土鱼类的增殖技术,培育了数以万计的育苗。

据了解,在SEE西南项目中心的牵手搭桥下,他们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孵化了1100斤约7700条1-2两的短须裂腹鱼。SEE西南项目中心的另外一个合作伙伴——丽江滇江鱼类繁育有限公司,在玉龙县渔业局的指导下,繁育放流了5000尾鱼苗,有硬刺松潘裸鲤,短须裂腹鱼,齐口裂腹鱼,细鳞裂腹鱼,软刺裸裂尻鱼等五种鱼类。

与屈天文相似,也是从2012年开始,叶明带领着他的中科生态进行了护鱼之旅。他们从丽江出发,5个人的团队,由一个站点、一条江拓展到我国七大江河和30多家央企,2016年登录“新三板”,成为全国第一家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公司。

他们专注于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从生态科研规划、珍惜野生水生动物救护、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水生生境修复保护、鱼道和过鱼设施、循环水系统培育、生态监测评价和现代生态产业全过程科技服务,一直在中国的生态事业中付出着努力。

增加珍惜鱼类的生物种群基数需要通过放流。中科生态鱼类科研主管谭刚介绍,增殖放流过程分“养、放、测”三个环节。为了保证物种基因的纯洁性,增殖放流的鱼类必须是野生亲本子一代。大部分河流都有自己的土著物种,寻找野生亲本只能去当地采集。 

裸体异鳔鳅鮀是金沙江中游偶见物种,鱼类资源量非常稀少,“2020年刚接到裸体异鳔鳅鮀课题时,我都没亲眼见过这种鱼。”谭刚回忆。

被放生后,被钓鱼人钓到的金沙江土著鱼苗——短须裂腹鱼.JPG

获得特许捕捞证后,中科生态的科研团队分别在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流域进行了多次专项调查工作,2020年,团队在金沙江流域采集到6尾活体裸体异鳔鳅鮀,“有时候一两个月就采集到1尾亲本,有些河段还要翻山越岭,难度非常大。”团队负责人张运海介绍,珍稀鱼类的繁育需要在定制的“专属套间”里进行,为此他们专门研发了一套小型的循环水系统。

采用传统的循环水车间进行裸体异鳔鳅鮀亲鱼驯养很容易感染小瓜虫病,住的问题解决了,吃的问题同样重要。“以野外鱼虫喂养容易感染病虫害,我们坚持使用人工培育的饵料,不带病菌和寄生虫。”

经过艰难攻关,2021年4月,国内第一批人工繁殖的裸体异鳔鳅鮀诞生。而从2010年开始,中科生态精耕水生生物保护,目前已拥有近10万余尾鱼类亲本。

十余年来,通过与众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中科生态逐步突破、掌握了100余种珍稀鱼类的驯养繁育技术,其中包括重口裂腹鱼、长薄鳅、胭脂鱼等23种国家二级保护鱼类。

分割线

让鱼儿回家

增殖放流,即通过人工方式直接向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涉水工程业主方需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6月6日,世界环境日的次日,以“拯救濒危鱼类 共建生命长江 ”为主题的“长江有鱼 66同步科学放流”活动启幕,人们打开一只只装着小鱼苗的充氧袋,顺着垂直的滑道,将几十万尾珍惜鱼苗送回了江河,土著鱼苗坐着“滑梯”进入江水,开启了它们繁衍子孙的使命。该活动同步在昆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多地同步开启。在长江流域的干支流上,公益组织、企业、爱心人士都加入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放流活动中。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鼓励下、屈天文牵头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以及中科生态驻各地的技术力量都如以往一样,如期加入到了放流的队伍。

IMG_2284.JPG

鱼儿在“专属套房”里养好了,就该是它们回家的时候了。叶明带领下的团队,自2010年以来,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在云南金沙江流域阿海增殖站、梨园增殖站、金安桥增殖站、鲁地拉增殖站、苏洼龙增殖站,中科生态常年设人驻站指导当地增殖放流服务。

据介绍,为最大限度降低拦河建坝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保护好原有水生鱼类种群的数量和生活习性,除了增殖放流,有时候还需要人工进行过鱼。

国内过鱼主要分为3种形式:鱼道、升鱼机、集鱼船。鱼道像一个水渠,主要运用于低坝。在大坝下游,鱼道进口多布置在水流平稳且有一定水深的岸边。为了保证鱼能游得上去,鱼道的坡度不能太大。“两三米宽的鱼道就像盘山公路一样,有时候坝体高差只有50米,但我们要修500米,甚至1000米的鱼道。”相关技术人员介绍。

“路”修好了,怎么通知鱼儿们呢?除了诱饵引导,鱼道入口处的水下还设置有LED诱鱼灯、拦鱼电栅等,电栅会发出对鱼没有伤害的脉冲信号,引导鱼群。鱼道内则有人工模拟的仿生水流,流速、流量都经过科学计算。怕鱼儿们游得太累,鱼道内还装有隔板供它们休息。

升鱼机则主要运用于高坝。在大坝下游的水下放置一个类似于地笼的集鱼斗,通过引导将鱼集中起来。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通过车辆将鱼运送到水库库尾放流。集鱼船的原理类似,它是通过拖网或人造水流的方式吸引鱼群进入收集装置,再进行转运。在诱鱼效果较好的情况下,这些方式能使鱼群过坝率达到90%以上。

在升鱼机和集运鱼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在收集到的鱼类个体中挑选一些打上标记后再放流。近几年,技术人员们在库区调查时捕到了一些之前标记过的鱼类,也捕到过增殖站放流的标记鱼,这证明鱼类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DSC_4933.JPG

目前,中科生态在全国7大流域、20余省市运营着数十个鱼类增殖站,每年有约2000万尾鱼苗被放流进全国多地的江河湖泊中。至今,他们为全国30多家水电水利央企和20个水生生物增殖站提供长期科研运行服务,共抢救和增殖保护了40多个珍惜水生物种、增殖放流苗种1200万尾。

“当渔业因某些灾难性的事故而受损时,有些可以通过增殖放流的手段来进行修复,因为多种类的增殖放流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群落结构,不同的放流种类不仅可利用天然水域中不同层次的饵料,而且其自身也成为不同鱼类的饵料,从而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萧今介绍,自2015年至今,西南项目中心联合当地政府,与中科生态、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企业,走遍云南大地山川江河,从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到河流生态、濒危鱼类的保护方面,建成社会联动保护网络、推动民间科学恢复土著鱼、筹款护鱼、组织公益活动等,以公益种子资金推动多方的合作行动。

早在2015年国庆大假,西南项目中心牵头,邀请多名会员从全国各的到金沙江上游,与当地保护人士屈天文的公司荣顺的员工和他家乡上江乡的村民一起,在江边共同举行假日公益增殖放流。这次活动3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首次启动了金沙江土著鱼类保护,3万多条濒危短须裂腹鱼回归金沙江。西南项目中心通过会员、与地方企业家、村民与公众、会员机构合作的项目,此次行动获得募捐善款6万。

微信图片_2022091222202511.jpg

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鼓励下,同年12月,屈天文率领员工和沿江村民注册了“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荣顺公司向协会捐助一定资金,支持沿江百姓的护渔行动。阿拉善非常欣喜,看到一个乡土为根的民间机构在保护行动中诞生了。每年夏、秋季放流活动是协会必然组织的活动。从这一年起,金沙江放流活动也成为西南项目中心每年必须参与和支持的工作之一,来自全国的夏令营、生态毅行、考察项目的成员都会参加放流活动。

2016年,西南项目中心与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联合,又在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上江乡举行了“鱼满江·金沙江”活动,此次公益活动若水合投与SEE西南项目中心公益捐赠20万元。

“‘鱼满江’项目在于推动金沙江流域民众、机构、支持政府通过大家的不断关注金沙江地区脆弱的鱼类生存环境,改善鱼类和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真正看到‘鱼满江’。”萧今说,那一年,他们积极联络各方,进行公益筹款,与协会、企业、爱心人士共同协作,在金沙江及溪流放归12700条土著鱼类。800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包括当地金沙江沿岸200公里的村民、村干部、小学毕业生、及来自美国、加拿大及国内北京、上海、昆明、武汉等地的阿拉善会亲和若水合投绿杖行成员等成员。

此后数年,西南项目中心都会与当地企业、协会合作,在金沙江流域每年定期组织增殖放流活动。在金沙江流域,协会8年时间组织开展了科学放流40多次,共放流200多万尾各种土著鱼,并协助基层政府,组织了由2000多志愿者(90%是沿江村民)共同参与,以村党小组长和村委为骨干的村村联动网络。他们的项目也得到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八年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通过会员、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持续筹款支持增殖放流,每年从3万到30万不等。从2016年开始,西南项目中心共为护鱼协会捐赠或采购鱼苗101万元,共放流26.47万尾鱼苗。

分割线

保护从我做起

云南省位于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地处我国三大阶梯地形的第一、第二阶梯地带,巨大垂直变化的地片构造使云南地形犹如一架天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从云南天梯的深谷沟壑中奔流直下,构成长江、澜沧江、怒江的上游水系。那么,干支流绵延交错数千里,无法建立保护地的江河,又该如何保护?

“根据水生态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鱼类资源的下降非常明显,鱼类个体也趋于小型化和低龄化,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鱼类洄游受阻,渔业资源减少,珍稀的鱼类数量极其濒危。使一部分特有的珍稀鱼类几乎濒临灭绝的的状态。”作为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江水生态保护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的叶明,如今他也是北京市环保企业家基金会理事、SEE西南项目中心主席。

一位生态专家、一位企业家、一位公益人士,叶明的多重身份,告诉我们的是他矢志不渝的生态梦想。

DSC_4978.JPG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全长3000多公里,穿越崇山峻岭,有无数逐水而生的人口、村落。由于江流湍急,携带了巨大的势能,成为水力发电的理想水系。大大小小的水电站沿江建造,创造了占据长江水利资源40%的能源,同时,一道道筑起的水坝也成为鱼类洄游繁殖的巨大阻隔,兼之人为过度捕捞,给江鱼带来了灭顶之灾。

叶明介绍,根据长江水系鱼类历史资料及调查结果来对比,整个金沙江流域包括四大家鱼早期的资源量比上纪80年代减少了90%。部分江边群众开始自发组织护鱼队在江边日夜巡护,同时,一些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每年都组织大大小小的鱼类放生活动。然而,由于前期的不规范放生,使得江水中出现外来物种入侵的负面效应,反而使土著江鱼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2017年,我们采集到的外来鱼种多达25种,因为它是外来物种。所以它的天敌很少,但会构成对土著鱼种的蚕食和破坏,吃它的鱼卵等,甚至还有一些凶猛的外来物种对土著鱼类的生存产生很大的威胁”。叶明介绍,这25种外来物种目前在长江整个鱼类总数里占了5.4%,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组织、科研机构加入到对金沙江土著鱼的保护研究,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护渔行为逐渐发展成为由科研团队带领下的科学培育、规范放生的全民行动,“这是令人欣慰的事”。

这些年来,中科生态除了为鱼儿“造房修路”让他们回家外,还铺设人工鱼巢,他们为鱼儿建“产床”。由于水流、水深的改变,一些鱼类在河流上游原有的栖息地、产卵场发生了变化。中科生态不仅要帮鱼儿过坝,还要给它们构建新的、更适宜的产卵环境。

据了解,鱼类大概有3种产卵方式:漂流卵,如四大家鱼,它们的卵会随着水流漂浮;黏沉性卵,如黄颡鱼,它们的卵会沉到河床上;黏草性卵,如鲤鱼、鲫鱼等,它们的卵会黏在水草或者石头上。产卵方式不同,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帮它们实现资源自然增殖。

“就像是医生看病一样,河道水体健康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去诊断,给出修复方案。”铺设人工鱼巢是修复河道环境、为鱼修复产卵地的重要方式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91222202510.jpg

保护黏草性卵主要用人工鱼巢。工作人员先用碗口大的竹竿搭建一个2米乘2米的正方形框架,框架中再用稍细的竹竿分成小格子,竹竿上挂上棕榈叶并固定,一个漂浮在水面的人工鱼巢就做好了。鱼巢一般铺设在近岸带静缓流区,这种环境不仅利于鱼类产卵,天然饵料也较丰富。棕榈叶片倒挂在水中随波漂荡,就像自然界中的水草一样,鱼儿会将卵产在棕榈叶上。

保护黏沉性卵则是向水中抛石头、旧轮胎等材料,在水底搭建人工鱼礁。水体变得复杂后,鱼卵和小鱼才不容易被捕获。

结果表明,长江上游3个示范水域人工鱼巢黏附鱼卵量分别达11.03亿、5.67亿及9.08亿粒。人工鱼巢布设可分别增殖3750.20万、9675.05万及2460.81万。

“金沙江土著鱼,这种留在江边人童年记忆中的美味菜肴,现在已部分列入国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于江边人来讲,江鱼既是小时候对于炊烟的向往,也是如今对于江中无鱼的痛心,而每次增殖放流活动对于两岸群众来说,都是一次有关科学放生的自然教育。”萧今说,也正是基于此,数年来,西南项目中心对于当地群众的培训和自然教育从未放松,他们与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企业以及科研工作者做了不少有培训教育、放流活动,决心将此活动做成长期的、广泛的、科学的、有效的生态保护活动。同时,西南项目中心推动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的成立后,该协会建立了1200金沙江沿岸巡护和增殖放流、28条支流2000平方公里流域保护的社区保护模式。

由于电鱼、违法捕捞等行为在金沙江上游流域盛行,有的鱼类可能已经消失,是导致珍稀鱼类濒危的重要原因。2015年,屈天文牵头成立民间公益组织——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后,屈天文出资雇人在金沙江边巡逻,但收效甚微。“人长时间在江边守着,容易懈怠;其次我们属于公益组织,也没有执法权。”

1.1 夏令营活动中孩子们为金沙江放归土著鱼类.JPG

第二年,协会开始尝试通过奖励举报违法捕捞的方式进行护鱼。为此,协会专门设立了两部举报电话,并对举报者给予3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奖励。协会的“护鱼行动”渐渐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随后,协会与迪庆、丽江两州市的渔政、公安部门和乡村组织展开联动,共同在金沙江两岸进行巡逻,开展土著鱼类保护宣传教育等活动。

2018年5月29日,迪庆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尼西分会正式成立,到目前为止,公益群成员有324人,他们每天乐此不疲的发着一元的红包,日复一日,靠着一元钱的力量,已经成功的组织了5场金沙江土著鱼类增值放流活动,是名不其实的民间公益团体的一股清流。

经过各方努力,迪庆、丽江的金沙江流域,已基本杜绝电鱼、拖网等非法捕捞方式。“现在,金沙江里的江鱼种类和数量都较前几年增加了不少。”屈天文说,目前,加入协会的志愿者超过千人,协会的护鱼宣传已经开展到云南省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市,四川省的甘孜州等地。屈天文下一步筹划着把护鱼理念推广到金沙江穿行而过的川、藏、滇三省区。

自2018年的秋冬,沿江的护渔对和老乡惊喜地发现,江滩上出现了向南迁飞的候鸟落滩补食。萧今把老乡发来的照片转给专家辨认,发现有赤麻鸭、斑头雁、灰鹤、灰雁、赤颈鸭等等大型迁飞鸟类。“可能是经过连续5年的保护和增殖放流,江水中的鱼繁育多了,鸟儿也回来,生态链在恢复。” 北京镜朗生态机构的责任人闻丞博士欣喜地告诉萧今。

萧今博士作为一名社会教育工作专家,跟进金沙江的护鱼行动数年,开心地看到在当地多方持续不懈的恢复和保护下,土著鱼在增加。虽然鱼儿摆着尾巴消失在浩渺的江水中,离开了人们视野。但鸟儿自2018年每年落滩在水中补食已成为一个生态指标告示天下,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的的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这些是多方协同合作的成效。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组织在上千公里的江段、28条支流域的保护,带动了当地的政府、村镇河长、渔政、公安等多地方力量,让土著鱼儿们安全回家后还能一直在母亲的怀抱中安全、幸福地生活。

作为西南项目中国中心的会员企业——中科生态,专注于科学保护和监测,促进沿江大型企业对生态系统的环境社会责任,建立企业对长江土著鱼保护系统、制度和必要的环境投入,他们一直在中国的生态事业中付出着努力。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则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种子资金,不断推动多方的合作协调,引导来访的公众体验保护和学习保护。

江中的鱼多了,鸟儿也回来,生态链在恢复。金沙江段沿江的老百姓,每年在秋冬春季,在江滩边欢迎来访的鸟儿,成为一个迎来送往的快乐节日。“基于自然的保护方式初见成效,人人参与的全面保护行动,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保障,也有效落实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原则。”萧今说。

(相关资料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提供,特此致谢!)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审 邓建华

责任编辑  胡巍

责任校对  吴龙贵

主编  邓建华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唱响新时代幸福之歌奋斗的人民 奋进的中国“十四五”新征程开屏新闻原创产品
电子报更多>
img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