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青年丨“弥里有乐”:一座城市公园的“复兴计划”
开屏新闻2023-08-31 18:56


地铁5号线弥勒寺站到了 

老建筑青瓦白墙之下

“弥里有乐”闪亮登场

清晨,阳光穿过树林洒在弥勒寺公园的步道上,小鸟叽叽喳喳,松鼠们在树上追逐打闹,四五只流浪猫沐浴着阳光,伸着懒腰。公园中的广场上,老人们成群结队地练武术、打太极、下棋和闲聊,好不热闹。

午饭时间,老人们逐渐散去。年轻人陆续进入公园,他们约着三五好友到眼镜博物馆逛一圈,或到枫叙咖啡馆点上杯咖啡闲聊,抑或是在欢喜茶馆就着一壶茶展开喜欢的书籍。小朋友们则穿着轮滑鞋、骑着平衡车尽情玩耍,玩累了就到掐丝珐琅传习馆坐下来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画作,或是在手工作坊亲手缝制一个小香包。

一年前,弥勒寺公园还只是市民熟知的一个普通的公园,也是老年群体休闲娱乐的聚集地。一年后,这里萌生了一颗名为“弥里有乐”的新芽,陆续引入各类小而美的新型业态,传统公园完成了一次“全邻健康”的“公园型社区”的城市微更新探索。

分割线

于青瓦白墙间看见未来

提到弥勒寺公园,很多外地人会误以为这是一个地处红河州弥勒市且有着寺庙的公园。

20世纪50年代,这里建立起了A、B、C、D四栋不过三层的小楼,曾经作为云南省委机关办公楼使用。2008年省委机关迁至广福路新址,2016年,经过简单打理的弥勒寺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2021年底,昆明市政府提出改造提升弥勒寺公园的想法,发布《弥勒寺公园公共设施及房屋修缮项目设计施工单位选聘招标公告》,昆明城投房产公司联合云南省旅游协会和云南省民间工艺传承协会最先拿到了弥勒寺的租赁权。但由于资金问题,迟迟没有启动改造。

就在这时,百年老店昆明精益眼镜有限公司面临门店租赁到期,掌舵人李兆君也希望寻找一个新地方开一个更大的眼镜博物馆。在西山区沿途寻找后,她觉得省委老楼和精益眼镜的老字号品牌气质很是相符。于是,她与两家协会协商后得到了B栋的租赁权。

B栋有两层,但眼镜博物馆用不了那么多地方。李兆君找到了从事活动策划的同学佟佳。两人商议一番,都想利用弥勒寺公园地处市中心及历史文化的优势打造一个集商业、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社区空间,希望能让更多人走进公园,哪怕不出市区,也能感受一番别样的风景,让弥勒寺公园变成一个全年龄段的艺术文化公园。

弥里有乐B栋

一个好的名字既是起点,也是未来品牌打造的必然要求。佟佳说:“我们处在弥勒寺公园里,地方也并不大。但想在很mini(英文:小型的)的小空间里给大家带来更大的欢乐”,最终他们将整个项目命名为“弥里有乐”。

名字定好,首先要做的就是园区改造。建筑设计师张子炀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栋建于50年代的青瓦白墙楼。但是,如何改造却给他出了难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老旧工厂、公园改造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昆明也有过许多改造案例,例如昆明创库、金鼎科技园、神犁文创园等。但弥勒寺公园改造与这些又有不同。

由于改造楼栋是具有历史价值,文管所对此格外严格,不允许给墙面刷新漆,不允许拆除原有窗户等。此外,公园内有大片绿地,实际可改面积并不多。考虑到建筑的历史内涵以及未来打造一个全龄段公共社区的需求后,子炀决定在修复改造中主要“做减法”。

在正门口和一楼窗户的外面搭建木平台,给客户提供一个活动的范围区域;把正对大门的墙打通之后就成了一个类似客厅的公共场所,能够给人一定的缓冲感,同时也能作为一个举办小型展览和信息汇聚的空间;把走廊的墙面覆盖上一层粗粒肌理的涂料,又根据空间节奏安装了一些具有现代化的壁灯,增强了与整体建筑适配的氛围感。

小剧场

比起原先就已经规划好的装修决定,二楼小剧场则更像是在改造过程中发现的意外之喜。原本老建筑房顶漏水,需要把原来的吊顶拆除重新安装,使得房子里面原本的木质结构露出来,子炀看到后十分欣喜,这种原始复古的建筑结构别有一番韵味,他当即就决定不再重新安装吊顶,保留原有建筑的味道,并把隔墙打开,改造成一个可以容纳100人左右的空间。

按照佟佳的话来说,小剧场可以说是整个园区的心脏和核心,“这里可以举办电影展览、小型音乐会、脱口秀,表演戏剧,开会议等等。”甚至在今年6月,一对新人在这里举办了婚礼。

小剧场的第一次活动是“一织剧团”举办的即兴戏剧,当表演结束,全场聚光灯亮起,建筑师子炀印象深刻:“那一刻,我感觉这个场地又重新得到了利用,它又有了新的使命。这个时候建筑不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成了一个可以变化,具有自主性的对象。”

分割线

小空间重塑商业大逻辑

眼睛博物馆的展柜

如果说小剧场是“弥里有乐”的心脏,那么精益眼镜博物馆就是整个园区的文化基础。主理人李兆君说,她从小在眼镜工厂车间长大,也做过收银员和库管员。大量基层的工作经验,让她看到公司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2019年,她重新调整公司的架构和制度,进行资源的整合,把单一型的零售企业转变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中央运营平台,以品牌延续百年为愿景,开始了她的眼镜博物馆计划。

2022年老楼改造后,她的眼镜博物馆也顺理成章地搬了进来。300余件18世纪以来中外各国生产的镜架、镜片以及相关工具让“三分配镜,七分调教”的匠人精神在古董水晶镜片上驻足。此外,博物馆也设有形象美学工坊和私人定制工坊,将眼镜零售、眼健康服务、眼镜文化和商业运营集为一体。

“希望年轻人能走进老年人的队伍里,锻炼身体;老年人也能走进咖啡馆,不同年龄段的人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擦出新火花。”博物馆之外,想要将“弥里有乐”打造为全龄文化空间还需要更多的商户入驻,由佟佳负责的招商便是头等大事。

弥里有乐主理人佟佳(左)和李兆君(右)

佟佳是山东人,2007年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选择在昆明自主创业,成立了一家活动策划公司。佟佳说自己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曾经做过15年的活动和商管公司,“在我的人生当中我觉得没有什么大坎坷,都特别地顺,我总觉得自己是锦鲤附体,是那个特别特别幸运的人。”

但现实并不像佟佳说的那样一帆风顺。在“弥里有乐”的招商中,佟佳不断碰壁。同时,由于“弥里有乐”原址是省委原办公楼,从消防到经营内容限制等各方面的审批也更加严格。没有招商书,佟佳拿着效果图四处招商,对方觉得佟佳是在天方夜谭,甚至认为她是个骗子。佟佳想与老同学合作,但老同学们不仅不愿意合作,还劝告佟佳赶紧收手。

后来,佟佳想到自己做活动项目时认识的张漾和子云,他们是花艺装置师,在工作之余很喜欢自己研究创新咖啡和茶的喝法。佟佳便苦口婆心地给他们分析如果在“弥里有乐”开设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更方便地做一些自己的花艺装置展,也可以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这让他们感到心动。

枫叙

两人来到弥勒寺之后,张漾觉得不加下午茶在“弥里有乐”会很可惜。看到D栋一楼院子的枫树后,有了“静中听枫叙人生”的想法,于是两人合开了“枫叙”。

作为“弥里有乐”第一家入驻的商户,从去年10月开始营业后,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获得了不少热度。在红枫的加持下,“枫叙”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打卡地。“枫叙”给“弥里有乐”带来的流量和关注,使得后续的招商工作开始变得顺利。

此外,“弥里有乐”还依托西山区“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打造了“文创+老字号”“文创+非遗体验”“文创+新媒体”等综合领域的文创空间,大力引入和培育了文化创意产业。

如今,“弥里有乐”入驻商户和工作室已经有40多家。茶馆、咖啡馆、手工工作室等就像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被“弥里有乐”串联了起来。

分割线

是商户亦是邻里

弥里有乐的客人们

在“弥里有乐”,商户之间更喜欢以“邻居”互称,这里不仅是给游客提供的娱乐场所,也是商户自己休闲放空的空间,不同的店铺都蕴含着主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欢喜茶馆”的主理人倪菲联合昆明著名的独立书店“大观书屋”,把藤椅和古籍搬进了弥勒寺里,将喝茶看书与沐浴阳光融为一体。

在经营欢喜茶馆之前,倪菲还做过很多工作:新闻媒体人、城市民宿、珠宝零售、陶瓷工作室……每一段工作都给她带来了不同的人生体验。在时光的打磨下,倪菲更喜欢安静的工作氛围,喜欢喝茶修身养性。在“欢喜茶馆”,从来都是她把茶具、茶叶给客人准备好,任由客人自己冲泡,她不喜欢过于复杂的泡茶手法、工艺,希望将茶融入年轻人的世界中,摒弃人们眼中“品茶”的高不可攀。

记得有一次,一群年轻的小姑娘们来到“欢喜茶馆”,倪菲备好茶具、茶叶便退回一旁。小姑娘们却怯怯地说:“姐姐,我们不会泡茶的手法,您可以教教我们吗?”倪菲听罢莞尔一笑,告诉她们喝茶就是将茶叶放入水中泡就完了,不必讲究那么多复杂的手法。这么一说,小姑娘们才放心大胆地冲泡起来。

在倪菲看来,饮茶之乐,既有藏于庙宇山林间,也有隐于市井巷道旁,可以有汲泉煮水,素手烹茶的雅趣,亦可是随意赋形,畅饮高谈的闲适。

欢喜茶馆的院子

“欢喜茶馆”的隔壁是谢静静的“宜琛max手工工作室”。小小的工作室里,阳光透过树荫洒下来散落到屋内,悠扬的音乐声缓缓飘出窗户,墙上挂满各种手工作品,大到成幅的拼布,小到珠串、发夹,琳琅满目,全都出自谢静静之手。谢静静的手工作品以拼布为主,拼布就是将各种材质的面料进行混合拼接的一种传统纺织工艺,图案设计天马行空,色彩搭配丰富多彩,各种美学概念通过拼布的形式进行着独特的诠释。

最开始,谢静静从事的是财务审计工作,从小一贯听话顺从的她在2010年接触手工后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事实上,她并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财务审计工作的高强度让她厌倦,于是谢静静辞职干起了手工工作室。起初,父母非常反对她,整天和她吵闹,隔三岔五就为她做思想工作,因为在父母眼里比起财务审计工作,做手工实在是算不上稳定。

但这次,谢静静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她报读了很多课程,还观看小红书教学视频,不断自学提升……她获得了拼布证书,如今有了自己的手工工作室,还申请了社交账号在网络上教授手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日子困难点都是快乐的。”

随着事业规模越做越大,她离开了在咖啡厅旁、花店阁楼上几平米的工作室,来到“弥里有乐”构建起十几平米“更大的家”。她时常笑着说喜欢这里的氛围——宁静:大树参天,松鼠和喜鹊穿梭于小径分岔的花园;小桥流水,爬满藤蔓的防空洞隐匿于假山之下;院外竹林,一蓬一蓬如绿云蔽日。

弥里有乐小动物的家

除了环境的因素,谢静静选择长期留在“弥里有乐”还因为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她说这里的邻居非常友好,自己单做手工,没有什么食物,但每次来上班总能被邻居们投喂得饱饱的。谢静静日常空闲时间,常喜欢去“欢喜茶馆”坐坐,她和倪菲总是能畅聊很久。

就在不久前,她们还一起救助了院里还未足月的小奶猫。那天,众多猫猫们慵懒地在院子里晒太阳,倪菲突然发现一只小奶猫一动不动地还流着口水,她把小猫带到医院检查,查出小猫患有贫血、肠道冠状病毒等多种疾病。小奶猫在医院住院输液三天后,倪菲又把它带回“弥里有乐”悉心照料。

谢静静听说小奶猫生病了,内心十分着急,直到看到它平安回来才放下悬着的心,她便和倪菲一同照料小奶猫。“弥里有乐”里有很多流浪猫,平日里谢静静和倪菲会准备好多猫粮去投喂“大毛球们”,还贴心地给它们起了名字,橘色的大黄猫叫“老害怕”,因为它的叫声特别让人害怕;黑白相间的猫猫叫欢欢;大狸花猫叫囍囍……

“弥里有乐”的到来,流浪猫们或许是最大赢家。

分割线

用“心”味道探讨更多可能性

鲁阿姨在煮米线

在“弥里有乐”,“老昆明豆花米线”是个独特的存在,它更接地气,更“昆明”。年近六十的店老板鲁阿姨是老昆明人,退休以后一直在家让她觉得生活没有干劲,她的女儿杨婕提出去完成阿姨年轻时的梦想——开家小吃店。鲁阿姨平时最喜欢做地道的老昆明小吃,鲁阿姨决定开一家自己最拿手的豆花米线小吃店。

鲁阿姨对豆花米线的食材要求极为严格,在选材阶段,她买了七八家的米线,全家人跟着她试吃了大半个月的米线,最终才确定选择其中的一家。鲁阿姨说豆花米线的米线必须筋道,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

豆花米线的绝佳搭配——豆面汤圆,鲁阿姨也制作。豆面是这道菜的灵魂,市场上有许多现成的豆面,但鲁阿姨还是要亲手制作,她每次都是把豌豆买回来,自己炒制然后现磨,只有这样她才觉得心里踏实。

来吃过鲁阿姨家米线的很多老顾客,都说吃到了自己小时候豆花米线的味道。鲁阿姨的女儿杨婕说,“本来我们只是觉得自己做的味道比较好,但没有想到很多老人吃了之后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味道,这是让我们感到惊喜的地方。可能因为妈妈在家是怎么做给我们吃的,她就怎么做给客人吃,让大家觉得有家的味道。”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鲁阿姨还进行了创新。对于小朋友来说豆花米线显得辛辣,于是鲁阿姨特别做了“儿童版的豆花米线”,少辣多甜,吃过的小朋友几乎都爱上了这个口味。而老版本的豆面汤圆对于当下的人来说过于甜腻,鲁阿姨便不在汤圆里裹心,减少了甜腻感迎合青年群体,小吃店实现了老少皆宜。

由于“弥里有乐”是老建筑,不能使用明火、带有油烟的厨具,这对于需要炒制酱料的豆花米线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为此,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去菜市场买食材,在家炒制好酱料再带到店里,很多时候,吃第一碗豆花米线的顾客,碗里的酱料还是热的。

城市公园艺术节市集

随着“弥里有乐”的出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甚至有很多热爱老昆明味道的食客专程来“老昆明豆花米线”,就为了那一口地道的昆明味道。

“弥里有乐”的店铺商家每周都可以有一天歇业休息,但鲁阿姨的“老昆明豆花米线”从来没有休息过,因为鲁阿姨总觉得不能让慕名而来的食客跑空。

如果经常来“弥里有乐”,你就会发现,“欢喜茶馆”的竹制客桌上时不时会摆着一碗老昆明米线,“老昆明豆花米线”店里的客人也会在白色小桌上的豆花米线旁放着一杯咖啡。米线与茶和咖啡的结合就像是中与西、老与新的结合,造就了这里的丰富多彩。

在商业之外“几样建筑工作室”“绝对昆明”“十二橡树”等各种类别的工作室也长期入驻,园区也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给青年创业者提供一个平台,来孵化创业青年,已经有很多昆明高校的学生在各个工作室实习。

暑假期间,“弥里有乐”也成了许多中小学生,甚至是大学生的游学之地。在亲子市集上,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手绘团扇、DIY风筝、售卖水果冻。

随着“弥里有乐”发展壮大,两位主理人也意识到传统园区转型需要持续性的活动赋能,才能让园区被更多人看到。佟佳时常会带着商户们走出去,今年的“五百里音乐节”就有“弥里有乐”的身影。

公园里的老年合唱团

除此之外,在不同的节日,“弥里有乐”也会举办不同的节庆活动,开办自己的小型市集活动。在端午节的“东方美学周”上,游客们制香囊、捏陶泥、练太极;在新衍生的“520”网络情人节时,小剧场里不同年龄段的女生穿上婚纱诉说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前不久,这里还筹办了“城市公园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个商家和品牌参与了这次的发酵市集,端出变幻万千的云南风味。

近年来,昆明市盘活各类公共文旅资源,连接起设计者、建设者、运营者、使用者,打造了一批集跨界融合、资源共享、模式创新于一体的“小而美”地盘。来自市文旅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昆明市共建成107个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弥里有乐”以空间布局差异化、文化活动多元化、管理模式数字化和运营形式品牌化的四大特点成为其中翘楚。

随着弥勒寺公园的“蜕变”,昆明许多与其类似的传统老公园也正在等待焕发新生机,让这座城市更具有活力和温度。正如佟佳所说:“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完整的、可复制的生态系统,这才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新零售时代的来临,能让消费者走进一家店铺消费的理由,不仅是产品本身,更包括店铺营造的氛围和产品所带来的体验。作为昆明首个公园式非标商业,“弥里有乐”无疑是一个成功样本。

弥里有乐的客人们

这里,历史和潮流在午后的树荫中约会,个性品牌与广域地标在鸟鸣中邂逅。

这里,兜得住最美夕阳红,也迎得来青春无敌。


来源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朱丽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