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丽江专场发布会在昆明举行。按照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丽江市委、市政府认真谋划实施系列三年行动,大力发展“三大经济”,全力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新进展,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开创丽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统计显示,2022年,丽江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排名全省第四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1.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排名全省第五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3、0.7个百分点,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据丽江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介绍,丽江市围绕资源优势大抓产业发展,按照高原特色农产品创品牌、绿色工业扩增量、文化旅游提质效的思路,全力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县一业”特色凸显。丽江市加快金沙江绿色经济带建设,持续发展壮大古城花卉、玉龙道地中药材、永胜食用菌、华坪芒果、宁蒗马铃薯优质种薯“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推进“丽系”农产品品牌打造,全力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加快丽江鲜花港、金沙江百里芒果长廊、东方希望生猪养殖等农产业聚集项目建设。实施林下可燃物综合利用,推动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发展。上半年,粮食种植面积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蔬菜及食用菌、水果、中药材、鲜切花等特色经济作物产量产销两旺,一产增加值增长4.7%、排名全省第二位。
绿色工业发展壮大。丽江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资源经济,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积极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单晶硅棒年产能达35GW,总装机65.9万千瓦的9座光伏电站并网投产,梨园—阿海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丽江成为全省“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绿色能源基地。积极推进“新能源+绿氢”产业发展,建成全省第一座加氢站,全省第一个绿氢零碳智慧工厂试生产,氢能自行车、氢燃料电池客车、氢能智慧小镇、天然气掺氢等氢能应用示范取得新进展。
文化旅游强劲复苏。出台《丽江市旅游条例》等政策文件,高标准编制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规划,持续开展“不合理低价游”等市场秩序整治,全面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A级景区增加到37个,丽江市被国务院列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督查激励10个地市之一,古城景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旅游业强劲复苏带动消费加速回暖,1月至7月,全市共接待游客44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0亿元,分别增长45.8%、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排名全省第四位。
多措并举护航经济发展
“丽江市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国际化,大力发展‘三大经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丽江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周邦国说,为提振发展信心,丽江市制定出台经济稳进提质23条措施,预算安排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等共计2.7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坚持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推动资源优势“产业化”、产业发展“项目化”。1月至7月,产业投资增长29%,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达38.2%,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
立足生态资源、绿色能源、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丽江市制定《丽江市产业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重点培育发展“文化旅游、绿色工业和现代建筑业”2个千亿级产业、“金沙江绿色农业、数字经济、大健康产业、商贸物流产业”4个百亿级产业。1月至7月,全市引进省外产业到位资金96.1亿元,增长49.6%;文化旅游投资增长72.6%;单晶硅行业增加值增长72.3%,新能源并网投产32.5万千瓦;2个省级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30.8%。
此外,丽江市大力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专项整治,实施营商环境全面提质年行动。落实落细助企纾困政策,新增减税降费4.27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2.88亿元,降低企业失业保险费5577.1万元。设立4000万元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9500万元信贷引导资金。在全省首创成立金融服务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搭建全省首个线上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引入34家金融机构,对接成功授信42亿元,金融助企纾困模式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
来源 云南经济日报(赖蕊 刘金山)
责任编辑 杨麒钰
责任校对 刘兵兵
主编 编委 郭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