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青年|月光下舞动的“嘎斯比”
开屏新闻2023-09-20 19:17

云迹青年丨东巴纸上书画人生

“哪里有阿细跳月,哪里就是欢乐的海洋。”

大地之上,大山怀中,哪里有阿细人,哪里就有快乐;

琴弦之上,舞林丛中,哪里大三弦响,哪里便豪情激荡。

阿细跳月,彝族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的意思,因多在月光下、篝火旁起舞,故名“阿细跳月”,是弥勒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据了解,每年8月弥勒都会举行阿细跳月民族节,作为阿细跳月的故乡,许多人因为阿细跳月而来到弥勒、爱上弥勒。阿细跳月让云南彝族火把节一次又一次地刷屏全网,而屡次“出圈”的阿细跳月背后,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付出,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年复一年地坚持着,在红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分割线

“听到三弦响,脚杆就发痒”

阿细跳月节(李昱廷 摄

作为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细人的浪漫是刻入骨髓的。月光树下欢乐跳,“嘎斯比”;而对于欢乐跳的产生,也流传着众多传说,有狩猎说、爱情说、劳动说、敬火说等说法,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流传。

一种是在刀耕火种生活背景之下,在从事新一轮的农业播种前,首先需要焚烧秸秆获得草木灰以增加土地肥力,而勤劳热情的阿细人没等火星熄灭,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劳作,此时土地还未完全冷却,温度很高,赤脚在土地上劳作,脚掌被火灼烧,便左右横跳,此时便形成早期阿细跳月。

而另一种说法从两头牛开始,从前两头牛在打架,在打斗过程中,牛角互相摩擦产生了火花,火花落在地上,山里便烧起了熊熊大火。此时的阿细男女便组织村民到山里灭火,在山火被扑灭后,女子拍手抖落手里的灰尘,男子拿起还没有完全燃烧的木棍,略加修剪,而山羊也被烧死了,于是把羊皮剥下套在木棍上,就有了最早的小三弦。

“阿细跳月大体就是‘哆米索米哆’这几个音,很容易感动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频繁地走出弥勒。”而在阿细跳月的表演中,段正荣的技艺最为娴熟,也因此让他在阿细村寨中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在彝族群众中公认的“阿细跳月”代表性传承人。

段正荣

段正荣出生在音乐世家,父亲是毕摩(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祭司),会唱阿细人的史诗——阿细先基。彝族阿细人的乐器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会,段正荣接触阿细跳月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到他这里已是第四代。段正荣从小多才多艺,阿细跳月伴随了他的成长。

“阿细跳月主要分为青年舞和老人舞,早期的阿细跳月以老人舞为主,后来青年人跳得多了之后,也就演变出了动作更为活跃,节奏更为欢快的青年舞。”段正荣介绍道。老年舞节奏舒缓,步伐稳健;青年舞跳跃动作较多,节奏欢快,更有青春活力,队形变化也更为复杂,彰显出年轻阿细人的青春活力,也为阿细跳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阿细人有四大精神支柱,阿细跳月、阿细摔跤、阿细祭火、阿细先基。相对来说阿细跳月最能够代表阿细人,阿细跳月始终伴随在阿细人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了阿细人的精神象征,能具体到什么地步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听到三弦响,脚杆就发痒”。正是这样,形成了是阿细人就一定会跳阿细跳月的火热局面。

阿细跳月节李昱廷 摄

正是这样的火热氛围,让阿细跳月有机会走进大众的视野。1945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闻一多先生带领着一众学生来到弥勒西山,晚间目睹了欢乐跳后,一名叫梁伦的学生触景生情,提出了“阿细跳月”的概念,月光下舞动的浪漫,感动着众人,于是,浪漫民族的舞蹈拥有了浪漫的名称。回到昆明后,阿细跳月迅速“出圈”,火爆昆明。

此后,人们对于浪漫的向往,造就了阿细跳月的“高光时刻”。1950年10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刚火爆昆明的阿细跳月,作为此时西南文工团的重点节目,阿细跳月跳到了北京,跳进了中南海怀仁堂。

三年后,阿细跳月的命名者梁伦,带领阿细跳月参加了于波兰华沙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且获得金奖,将阿细跳月推上了国际舞台,从此阿细跳月走出国门,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国际友人。

阿细人穷也乐,苦也乐的豁达,感染着弥勒青年男女。带有阿细跳月元素的文创产品销售火爆;阿细民族主题的主题餐厅和酒店日渐丰富;改编之后的阿细元素的音乐也遍地开花,深受年轻人的喜欢。民族文化不再是单一民族的“独乐乐”,而是全民的“众乐乐”。

分割线

铿锵的舞步,燃烧的快乐

阿细跳月展示

“这个舞蹈的参与性强,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这是阿细跳月带给段正荣最大的感受。有一次,镇上组织他们到弥勒市跳舞,他穿着常服用彝族话和正在跳舞的一个女孩说话,女孩听不懂他说的,就单顾着自己跳舞了,可见弥勒居民对于阿细跳月的喜爱。

“平常我们就在跳的,到处跳,像我们这个民族从小都会跳的,两三岁就会跳,男孩女孩都会,它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东西,同时也因为喜欢。”说到这里,段正荣很激动,顺势抬起了手。

西三镇凤凰村有1700多位村民,其中大多都是阿细人。村子里有四支文艺队,总人数达到两三百人。村文艺队的队员们干完农活才能到村文化站排练,有时为了外出表演“阿细跳月”,队员们常常到晚上才开始排练,一跳就要跳到凌晨两三点,而队员们却对此毫无怨言,这都是源于从小培养起的兴趣,同时也是在老前辈的殷殷教导之下,在村子里形成了一股传承保护阿细跳月的“潮流”,也真正做到了人人学会、人人喜欢、人人传承。

“阿细跳月不是他们西一西二西三的,是彝族阿细人的,是弥勒的,是云南的,是我们祖国的。”段正荣坚信,只要坚持传承创新,阿细跳月一定能够“出圈”,让人们了解这一段奇幻的故事,让人们知道这一个勤劳的民族。

阿细跳月展示

“我跳阿细跳月40多年了,参加大大小小的演出比赛太多,具体的我已经不太能记得了,但是这40多年间,有几次演出深深震撼了我,让我记忆犹新,其中一次就是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博会演出。”

此时的段正荣正值壮年,承担了在广场迎宾的任务,同行的两三百青壮年,整齐排列两行,前奏笛子一响,两三百个大三弦同时奏响,巨大的声势震动着昆明的上空,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而在场的1000多名记者同时记录着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快门发出声响,闪光灯不停地闪烁,声势浩大,场面震撼,在段正荣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一段经历,也坚定了段正荣将阿细跳月保护传承下去的决心。回到弥勒之后,他便组织了村里的青年男女,在农闲时节学习阿细跳月,而后来,市里将可邑村进行改造,打造“可邑小镇”景点品牌,段正荣培养的年轻人们,现在正是可邑小镇阿细跳月传承演出展示的中坚力量。

有阿细人的每一片土地,都是阿细跳月光彩熠熠的舞台,铿锵的舞步、燃烧的快乐,奔放成一片沸腾的星辰大海。对于阿细人来说,阿细跳月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他们生命的音符,同时它也正缓慢地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

分割线

大三弦的交替,阿细跳月的传承

段正荣和徒弟张凤寿正在共同演奏

“年轻的族人们忘记了老祖先留下的舞步,丢弃了打动过世界的民族文化。”许多阿细人都和段正荣有同样的担忧。

令段正荣欣慰的是,在徒弟们的身上,他渐渐看到了阿细跳月传承的明天。传承人终将老去,传承这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落在了段正荣的徒弟们肩上。在段正荣的影响下,他的许多徒弟们怀着传承阿细跳月的情怀理想,在这一方热土上高唱出一首首“红土地之歌”。在其中,徒弟张凤寿就是一个代表。

“小的时候,到了黄昏,师傅都会在村里的广场跳舞。起初只是因为儿时觉得师傅跳舞有趣,但是随着更深入的学习,我发现阿细跳月不仅只是一个舞蹈,它是阿细人的精神支柱。”对阿细跳月含义理解逐渐加深的张凤寿,长大后也毅然决然走上了师傅段正荣的传承之路。

“听见师傅时常轻叹,在说如何将阿细跳月传承下去,如何传给下一代。”此时年纪尚小的张凤寿,在心里下定了学好阿细跳月的决心。舞蹈之路的艰辛,掌握不好技巧,他也经常受伤,有时候会出现挫败感。但师傅对他的鼓励和耐心,让他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段正荣获得称号的奖杯

每天,他们从清晨开始练习,除了吃饭能够短暂休息,需要一直练习到深夜。不仅要掌握舞步的技巧,还要理解每个动作背后的含义和情感。一天一天的训练中,张凤寿学会了专注、耐心,这些品质也使他变得更加坚韧。

“师傅把他肩上的大三弦交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感觉就是终于有人传承我们民族的东西了。看着他很开心,我意识到要把他传递给我的东西练好,做好,还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师傅段正荣的这一举动,深深触动着张凤寿的内心。

但渐渐的张凤寿意识到,年轻人逐渐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转向喜爱现代的娱乐方式。“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多次想放弃,觉得跳舞已经没有意义。”这让他感到沮丧和孤独。但每次想到师傅辛勤传承的心血和世代相传的意义,他的信念又重新燃起,势必要对阿细跳月进行创新,让阿细跳月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传承阿细跳月。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他又重新回到了舞蹈的训练当中。积极参与村庄的文化活动,与其他年轻人分享自己的舞蹈经验,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他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重新唤起大家心中对传承意义的认识。

阿细跳月节李昱廷 摄

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下,张凤寿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他的舞蹈表演在各种庆典活动中成为一大亮点,人们惊叹于他精湛的阿细跳月技艺。

在一阵阵掌声中,他意识到,在这个现代化的世界,传统文化有可能逐渐被遗忘。传承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就和满足,更是一种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只有通过坚持和传承,才能让文化变得有活力、有意义。他决心将阿细跳月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一精彩的艺术。

抱着这样的信念,张凤寿在弥勒市文化馆积极投身阿细跳月的传承传播工作,现如今,在各大场合都能够看到他的舞姿,而阿细跳月,也在这一场场演出与教学中得到了传承。

月亮之下,三弦响,月光小镇,尽情乐。热烈的阿细人,用他们的热情感染了一座城,影响着一代人。相信在新一代“跳月人”的带领下,阿细跳月能够持续影响,走向更高更远的舞台。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出品

作者 贺凯 郑程 周庆 冯家宝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