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满载欢喜。9月20日,在美丽的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贵宾云集、高朋满座,共同欢庆那洒镇第一届“魅力非遗 活力那洒”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非遗+传承”,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壮族铜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劳作技艺,动作古朴,语汇丰富。龙汪洞村彝族葫芦笙舞融入种棉、收棉、纺棉、织布等生产劳动内容,节奏沉缓,动作简朴,被誉为“东方迪斯科”。2006年5月,《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那洒镇将“非遗”人才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康续者,积极选树“非遗”传承人组建“非遗”传承队伍,鼓励和支持国家、省州县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进一步加强中青年传承人发现和培育力度,实行师徒传承、群体传承、校园传承等多样性传承模式,将铜鼓舞融入小学课间操、幼儿园活动节目,确保“非遗”人才代际传承,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活动现场,由贵马村小学学生一同与参会嘉宾、群众千人共跳铜鼓手巾舞,拉开了非遗文化节序幕。
“非遗+文旅”,让非遗文化“秀”起来
活动中,《石洞弄娅歪》《长箐三月祭龙冲粑粑》《贵马青蛙舞》《石洞洞经礼乐》《贵马采粑舞》《贵马壮族织锦表演》《龙汪洞彝族葫芦笙舞》等46个优秀民间文艺节目接连上演,为在场嘉宾朋友献上了一场非遗文旅盛宴,参演人员中国家级、省级、县级非遗传承人纷纷上台参与演出;观众席上高朋满座,接踵摩肩、热闹非凡,欢声雀跃氛围浓厚、掌声不断反响热烈;到场的媒体记者、宾朋好友以及群众纷纷拿起手机、相机拍摄、直播,向广大网友分享那洒镇非遗文化节的绚丽多彩,展现了壮族、彝族等人民群众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把满满的祝福送给到场的观众朋友。
“我们广南好多乡镇都有好玩的地方,逐渐实现了全域旅游的愿景,国庆旅游不必去远方,广南就是好地方。这次来到那洒镇贵马村,既看到了山水美景,又参与丰富精彩的非遗文化节,这趟来得值了。”一名游客说道。
“非遗+经济”,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为让非遗文化DNA与经济GDP同频共振,活动现场还专门设置非遗展示区及小集市,由工作人员进行非遗相关知识讲解,突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各展位上精美的非遗工艺品让嘉宾、群众感受非遗之美,享受文化滋养,汲取文化力量,同时也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坊架起了展示、交流和推介的桥梁,把那洒镇的壮锦、竹编、民族服饰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精湛技艺真实地展现给嘉宾、群众,进一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沉浸式”体验非遗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花糯米、粽粑、本地野生蜂蜜等美食文化。充分展现了那洒镇浓厚的非遗文化,为嘉宾、群众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据悉,此次非遗文化节通过统一招募、摊位统一管理,在破解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难题的同时,也让更多来宾朋友知晓了贵马村非遗名片,进一步带动了贵马村街天经济的发展。
本次活动聚集1000余名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感受“非遗文化节”的无限魅力,激发了广大群众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弘扬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那洒镇各族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共同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赓续守护民族精神根脉,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助力广南县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县、世界的世外桃源。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通讯员 王振才 邓跃樊
广南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张田睿
责任校对 杨质高
主编 熊波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