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中秋,昆明晋宁“安德”粑粑里的乡愁记忆
开屏新闻2023-09-26 20:30
中秋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这一天,香糯可口的月饼作为团圆的象征,成为每一个中国家庭必备的食物。每逢中秋佳节,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的彝族同胞们也会制作独具特色的“彝族月饼”——安德粑粑。
安德粑粑以其讲究的食材和传承百年的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彝家人对于中秋团圆的乡愁味道。“安德”在彝语中其实本身就是“粑粑”的意思,制作安得粑粑的面团要采用上等的荞面和麦面,加入土鸡蛋搅拌,使面团柔和且富有弹性。
馅料用村民们自家种的花生、苏子、核桃和成馅;制备好馅料后,把和好的面团放进碗里,包上一勺馅,做成圆面团,再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木头模具进行压制,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花纹图案,如寓意“花好月圆”的“囍”字形、寓意吉祥如意的牡丹花形等,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小鱼、小狗等小动物的形状。在压模的同时,也把美好愿望和祝福压了进去。
压模成形后放到农家烤箱中用栗炭火烘烤。只需片刻,混着炭火焦香和浓浓的荞香味的安德粑粑便出炉了,色泽金黄,入口酥脆香甜,馅料甜而不腻,口味香醇,让人回味。2018年“安德”粑粑成功申报为晋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中秋节临近,打黑村的彝族同胞们家家户户都开始制作起了“安德”粑粑,节日的气息逐渐在村子里弥漫。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通讯员 张倍瑞/文 通讯员 韩严 赵贤/摄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罗宗伟
责任校对 张田睿
主编 熊波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