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吐出致富新“丝”路!大理祥云桑蚕喜获丰收
开屏新闻2023-11-02 16:55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10月31日,走进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松梅村,在村委会大门正对着的篮球场上,近20吨蚕茧一袋挨着一袋,占据了大半个篮球场。

(采访传编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大理祥云桑蚕丰收,20吨蚕茧堆满大半个篮球场 (5).jpg

一些三轮车、摩托车、微型车、货车拉着又大又白的蚕茧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称茧处、结账处的蚕农们笑得合不拢嘴,宛如一幅秋收的绝美蚕景图。

(采访传编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大理祥云桑蚕丰收,20吨蚕茧堆满大半个篮球场 (4).jpg

在篮球场的一角,松梅三组的农户秦自辉数着红彤彤的百元大钞,晒得微黑的脸上露出了抑制不住的笑容。今年39岁的秦自辉,原来在浙江打工,如今父母岁数大了,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选择扎根乡村,继承父母的种养技术,开始深耕经济作物种植,具有“短、平、快”优势的蚕桑当仁不让成了他种植清单里的“宠儿”。

(采访传编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大理祥云桑蚕丰收,20吨蚕茧堆满大半个篮球场 (3).jpg

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指导下,秦自辉一上手就养出了高品质的蚕茧。“以前父母养的时候,最高就是四五十元一公斤,今年我回来接手养殖,茧价一季比一季高,这一季晚秋蚕60元一公斤,每公斤比其他家的高出两三块钱。”秦自辉兴奋地说,“我家共承包了20多亩桑园,这季晚秋蚕养了16张,全部采完能够卖到38400元,全年养了60多张,预计能够卖到近15万元。在家门前干活,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

像秦自辉这样的栽桑养蚕“接班人”,在祥云还有很多。近年来,祥云县锚定建设农业强县的目标,聚焦人才振兴、产业振兴,通过政策引导、服务对接、乡情感召等方式,鼓励青年群体“鸿雁人才”回故乡、建家乡,以人才回乡带动资金回流、信息回传、技术回哺,有力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采访传编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大理祥云桑蚕丰收,20吨蚕茧堆满大半个篮球场 (2).jpg

据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站长王加辉介绍,祥云县围绕人才振兴的要求,以“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建基地、强基础、壮支柱”的指导思想,本着“栽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不断加大蚕桑生产技术指导,积极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塑料大棚养蚕等蚕桑生产技术,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0个乡(镇)、97个村栽桑养蚕,累计桑园面积达93975亩。其中,桑园面积达1万亩以上的有5个村,桑园面积达1000亩的有31个村,从事蚕桑产业的农户达16000多户,涌现出一大批蚕桑专业户和养蚕大户。

(采访传编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大理祥云桑蚕丰收,20吨蚕茧堆满大半个篮球场 (1).jpg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桑园,曾经是石漠化严重、深度贫瘠的山地。随着“鸿雁人才”回故乡、建家乡,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山绿、民富、产业兴的宏伟目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以前只有在古诗中才能领略到的这种恬静舒适、富足美好的农家景象,如今在祥云县栽桑养蚕的97个村已成为一种常态。蚕桑产业已成为祥云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王利绚 通讯员 杨丽芳 摄影报道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