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铜鼓:民族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开屏新闻2023-11-27 11:53

昆滇风云.jpg

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馆藏珍品中,有一类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青铜器——铜鼓。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由青铜铸造的打击乐器,主要用来演奏音乐或为舞蹈伴奏,最开始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来演变为打击乐器,用在歌舞、庆典、祭祀等特殊活动中以及古代用来指挥军队进攻之用。

在古老的传说中,敲响铜鼓,不仅可以与天地、神灵沟通,还能保佑乡寨平安,随着考古发掘的开展,铜鼓得以再现于世。每一面传世铜鼓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它们不仅记录着民族生产、生活的过程,更是民族的精神符号,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

出土的铜鼓以铜合金铸造而成,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构成,基本形态是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遍体花纹,两旁附耳,集乐器、礼器、重器功用于一体,堪称反映民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滇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铜鼓,作为滇池地区青铜遗存中最具特色的四大器物(铜鼓、贮贝器、铜俑、青铜扣饰)之一,铜鼓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依据形制和纹饰特点,中国古代铜鼓划分为八大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遵义型、麻江型、西盟型,其中以石寨山型的铜鼓最为精美。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八类铜鼓进行鉴赏:

铜鼓:民族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命名。体型与鼓面较小,鼓胸膨胀,器表粗糙,或通体无纹,或只有简略的花纹。流行年代约为春秋初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濮人与骆越人是这种类型铜鼓的创造者与使用者。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铜鼓就出土于楚雄万家坝古墓葬。

铜鼓:民族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灵山型铜鼓:灵山型铜鼓是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主要流行于公元3世纪东汉末年到10世纪晚唐时期的两广地区。这种铜鼓与北流型铜鼓形制相近,鼓面大于胸,鼓胸较为平直,鼓面花纹精细,多为云雷纹、线纹和鸟纹等纹饰,但鼓面无立体蛙饰,常铸有三只脚蟾蜍六只。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是古代岭南的乌浒、俚人。

铜鼓:民族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西盟型铜鼓:以云南西盟山区佤族使用的铜鼓为代表。其特点是体形高瘦,鼓面宽大,身近直筒形,胸、腰、足无分界标志。此型铜鼓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地区,以及邻近的泰国、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广西的龙州和靖西也有少量发现。其流行时代始于唐代中期至清代末期,历史上使用这类铜鼓的民族,在中国境内是傣族、佤族,在东南亚地区有泰国的泰族,缅甸的克伦族。云南一些民族村寨仍在使用。

铜鼓:民族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石寨山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是以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其特点是鼓面大于鼓腰,鼓胸突出,足部较高。纹饰多为写实性纹样,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同时也表现了铜鼓铸造技艺日臻完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型铜鼓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其流行时代始于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前后延续500多年,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为当时的滇、夜郎和骆越等。

铜鼓:民族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遵义型铜鼓:以贵州遵义永安乡皇坟嘴杨桀墓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其特点是面沿略伸于鼓胸外,面径、胸径、足径几乎相当,腰胸无明显分界线,边沿一般无青蛙塑像,但有蛙趾装饰。纹饰简单,主纹是一种由圆圈和飘带组成的旌旗纹。此型铜鼓发现地主要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其流行时代大约在宋、元时期。铸造和使用民族为古代的僚人。

铜鼓:民族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北流型铜鼓:以广西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其特点是体形厚重硕大,面径最大者达165厘米,最小的也超过50厘米。鼓面大于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鼓胸微凸,最大径偏下,略显斜直;鼓腰呈反弧形,胸腰之际以一浅槽分界,附以耳环两对,少数鼓附偏耳,或在两对大耳环之外另附两个小耳环。其流行年代为西汉至唐代,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和粤西南地区,以北流、信宜一带为中心,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是古代的乌浒、俚人等。

铜鼓:民族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流行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晚期到12世纪的北宋时期的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和左江、右江、郁江、黔江、浔江流域一带。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是同时期居住于上述地区的僚人。此类铜鼓形体瘦高、鼓体较大,花纹密集而趋于图案化,饰有变形翔鹭、变形羽人和变形龙舟纹,重要特征是鼓面四周铸有蛙饰和鸟兽、人物等立体造型,奇异多姿。冷水冲型铜鼓为石寨山型铜鼓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铜鼓铸造工艺进入了成熟阶段。

铜鼓:民族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麻江型铜鼓:以贵州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其特点是体小而扁矮,面径略小于胸径,边沿略伸出胸外,鼓身中部起凸棱而分成上下两节;主晕纹饰多见旌旗纹,有的配以十二生肖等。此型铜鼓分布范围很广,湘西、云南、四川等地都有出现。其流行时代始于南宋,历经元、明、清各朝,直到近代的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在使用。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有我国的壮、布依、侗、水、黎、苗、瑶、彝、白、土家、仡佬等族。

闻其朗声,溯其漫漫。承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密码,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影响力,铜鼓成为一种区域性文化现象和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而今,铜鼓这一古老的青铜器日益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和艺术生命力,与铜鼓相关的传说故事被改编成戏剧、舞蹈和影视作品,获得广泛关注;铜鼓的符号和图案更是广泛用于建筑装饰、服饰和文创产品。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铜鼓不仅是历史和社会变迁的见证,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作者 李松(作者单位: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袁熙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