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彩云之南放霞光——《徐霞客游记》中的云南印记
开屏新闻2024-03-04 09:23

昆滇风云.jpg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写就62.8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其中有25万字是记录云南的。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十,徐霞客从云南与贵州交界处的胜境关入滇,之后的1年零9个月,徐霞客足迹遍及云南14个府,相当于现今的曲靖、昆明、玉溪、红河、楚雄、大理、丽江、保山、德宏及临沧等10个州(市)46个县。徐霞客的著作如一道霞光,展现了云南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鸡足山美景 李文海 摄

鸡足山美景 李文海 摄

分割线

千里跋涉为寻友

在徐霞客挚友陈函辉的著作《小寒山子集·合刻纪游诗》中,收录了一首大理浪穹(今洱源县)人何鸣凤赠予的《游台荡诗》,其中一句是:“死愧王紫芝,生愧徐霞客。”诗词大意为,在已逝者中,惭愧不如王紫芝;在生者中,羞愧赶不上徐霞客。徐霞客得知后,在日记中写道:“……余心愧之,亦不能忘。”何鸣凤曾担任浙江盐运判官,与徐霞客家乡江苏江阴距离并不算远,但始终没有见面的机会。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徐霞客开启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壮烈的西南万里遐征。云南大理是行程中必去的地方,原因有若干条,比如,同行的静闻要把刺血抄就的《法华经》呈送鸡足山,而徐霞客要面晤辞官返乡的知己何鸣凤等。

徐霞客是这样描绘二人见面的:“入叩何公巢阿,一见即把臂入林,欣然恨晚,遂留酌及更……”接下来的几天,“拉余同诸郎四人登舟”,何鸣凤带徐霞客畅游洱源,还让他的4个儿子也一起陪同到湖中泛舟。但见“湖心见渔舍两三家,有断埂垂杨环之”,何鸣凤告诉徐霞客,他将要在这里建造楼台亭阁。徐霞客的描述可谓字字珠玑:“结楼缀亭,绾纳湖山之胜。”何鸣凤请徐霞客作对联题匾额,徐霞客连连答应。二人心有灵犀、惺惺相惜的状态跃然纸上。

分割线

未了之兴是苍洱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十一,徐霞客从洱源一路到大理府,在大理停留了9天,游历了蝴蝶泉、古佛洞、清碧溪、波罗岩、感通寺及三塔寺等地,寻访了上关花、十里香奇树、龙女树,体验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徐霞客对大理石有极大的兴趣,在三塔寺南侧的石匠家里观赏大理石,他和何鸣凤各用一百文钱买了一小块方形大理石。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何鸣凤买的“有峰峦点缀之妙”,而他自己买的画面是“黑白明辨”。

徐霞客以他特有的审美眼光品评大理石,在他下榻的三塔寺大空山楼内看到了大概50块大理石,赞曰:“块块皆奇,俱绝妙著色山水,危峰断壑,飞瀑随云,雪崖映水,层叠远近,笔笔灵异,云皆能活,水如有声,不特五色灿然而已。”如今,在很多买卖大理石的市场,都能看到大字横幅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这便是当年徐霞客欣赏大理石后的感慨。

徐霞客也是一位社会环境及百姓生活的观望者,他观察到石匠村落“人户流徙已尽。以取石之役,不堪其累也”。对三塔寺周边的环境作了详细记录,崇圣寺紧邻三塔,“势极雄壮”的钟楼与三塔相对,但如今“四壁已颓,檐瓦半脱,已岌岌矣”。这些文字为后人研究明末时期大理区域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明末社会生活的历史实录,它真实且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后人认识社会最直接的“信使”。在大理期间,他记录了十三省货物无所不至的三月街:“场中诸物,多药,多毡布及铜器木具而已……”下一句让人产生思索:“书乃吾乡所刻村塾中物及时文数种,无旧书也。”大意是,街市上有书摊,都是徐霞客家乡所刻印的乡村私塾用的和几种八股文册,没有旧书。这说明,在明朝末年,江浙地区刻印供乡村私塾的课本,在大理被广泛使用,“时文”即科举考试用书,而“古文”的旧书在书摊上很少见。

徐霞客还记录了村野的龙王庙,感通寺施斋做法事等,写下了苍山感通寺周边采茶盛况:“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可以想见,380多年前,在高大的青松和修长的翠竹中间,种植着很多茶树。正是采茶时节,到处都是架着梯子爬到树上的人。2022年,笔者来到感通寺,寺院内有两棵三四百年前的茶树,有僧人采摘,还有寺院住持带着几位志愿者在铁锅前炒茶。打听后得知,徐霞客记载的大面积茶树已不存在,只在一些地方还有少量茶树存活。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三塔寺前,何鸣凤与徐霞客道别时“约余自金腾东返,仍同尽点苍之胜”。徐霞客还把“重物寄觉宗”处。不承想,重游苍洱之兴至死未了!

2022年,“徐霞客出游里程碑”在大理三塔旁落成,遥想当年徐霞客与何鸣凤在塔下告别情景,丝丝悲戚油然而生,笔者作联为念:

松阴塔影,徘徊其下,不尽人物古往今来,月色依旧;

雪痕钟声,俯仰于中,几多碑铭烟霏雾结,春容悄然。

分割线

一诺千金重情义

在1942年刊印的《徐霞客先生逝世300周年纪念刊》上,有方树梅的一篇题为《大错遗文霞客滇归年之贡献》的文章,其中有大错和尚的评论:

“余修鸡山志,考霞客流寓之事,而为之三叹焉!今人平居交友,虑无不指天矢日,生死为盟,以为断不相负也。才遇小利害,反眼不顾,觌面相卖,虽陷之死不少惜。况其人已死,犹念其生前游山之约,临没之言,徒步万里,亲负骸骨,瘗葬名山,树碑铭识,虽古之范张,何以加焉!今之蒙面负心,转瞬忘义者,宜禽兽之不若,闻霞客之事,亦可以少愧矣!”

静闻是明末江苏江阴迎福寺的僧侣,崇祯九年(1636年),与徐霞客一同“万里遐征”。徐霞客有诗云:“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这是他们交情的写照。静闻和尚矢志鸡足山,刺血抄就《法华经》,许愿供奉云南大理鸡足山,不幸客死广西南宁崇善寺。徐霞客遵嘱,携其遗骨及经书,饱尽艰辛一年,到达鸡足山,将其骨骸入葬,《法华经》供奉在悉檀寺。 静闻与徐霞客的友谊可谓生死不渝。

徐霞客负骨走到昆明,偶遇鸡足山僧人仙陀和纯白,说明情况“即殷然以捶骨事相订”。徐霞客到达鸡足山第四天,将静闻骨骸郑重下葬。他请闪太史为静闻墓作铭,还请晋宁唐州尊(玄鹤)作《瘗静闻骨记》,三易稿而后成,拜托昆明金公趾作《送静闻骨诗》。徐霞客一诺千金,实现了静闻的遗愿,他的崇高品质也被后世传扬。

徐霞客答应丽江土官木增创修《鸡山志》,也可谓是另一个“一诺千金”,虽然写作过程中他已是疾病缠身。徐霞客的《鸡山志》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修志者,包括大错和尚、范成勋及高奣映等人的《鸡足山志》。他两次登鸡足山考察近半年时间,为鸡足山留下了约3.1万字的日记,为后人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有感徐霞客游鸡足山日记,笔者吟咏对联一副颂之:

宾川留客久,篇篇翰墨存青史;

鸡山著书长,字字珠玑见赤心。


作者 刘瑞升(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