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青年|缅语医疗翻译
开屏新闻2024-03-21 11:14

瑞丽,中国西南边陲的口岸城市,闻名遐迩的珠宝集散地。缅甸,近在咫尺的邻邦。随着两国民间交流不断深入,缅甸人民与瑞丽市的联系愈发紧密,跨国就医需求不断增长。当语言成为医治的障碍,面对数以万计的外籍患者,如何真正打通沟通的“天堑”,架起交流的桥梁?“专业”翻译、“翻译护士”、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坚持和探索。

缅语医疗翻译何以通“天堑”.png

瑞丽市人民医院新院区

2023年,瑞丽口岸全面恢复通关,姐告区国门、货场、中缅街等三条通道正式恢复了人员、货物的流动,缅甸人进出口岸更加自由。笔者在瑞丽调研时,在大小街道都能看见缅甸人。他们有的过来务工,有的过来做生意,还有的是专程过来看病。

瑞丽市现有的医疗机构共96家。瑞丽市景成医院自2019年开业以来,就大量收治外籍患者(缅籍占大多数),境外就医辐射到缅甸木姐、腊戍、八莫、密支那、曼德勒等城市,约800万人。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景成这样的国际医院,瑞丽市人民医院年门诊量42万余人,住院量2.3万余人。

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外籍患者,语言却成了医治的障碍。在这种困境下,有像拉拉丁这样的陪诊翻译,也有像刀丽英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把自己变成了缅籍患者与中国医护沟通的“独木桥”。

分割线

01

医患之间的“专业”翻译

瑞丽市景成医院五楼妇产科,六人间的病房里住了两户缅甸籍孕妇。住在靠窗边的伊吉,明天就要出院了。她在这里迎接了自己的第三个宝宝,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条件,她和丈夫决定从缅甸来到瑞丽进行生产。她的丈夫坐在陪护病人的躺椅上,手里拿着手机,时而盯着手机,时而望向躺在病床上的伊吉。他总是笑脸盈盈地看着身旁的护士,可就是不说话——他听不懂也不会讲普通话。妻子伊吉是家里唯一能和医生交流的人,但也很困难。医生只有逐字逐句地、慢慢地和她说,她才能听懂。

缅语医疗翻译何以通“天堑”2.png

伊吉与丈夫照看出生不久的孩子

住在斜对面的敏燕情况就好多了,他们能够顺畅地和医生交流并给出相应的答复。他们一家人都住在缅甸,通过亲戚介绍认识了专门作陪诊翻译工作的拉拉丁。一大早,拉拉丁就来到病房,忙前忙后,帮忙照顾刚生产的敏燕。早上9:51,查房护士准时到来,敏燕全家人都看着拉拉丁。她将护士的问题用缅语翻译给敏燕,又将敏燕的回答转述为普通话。

拉拉丁几乎每天早上都会赶在查房护士之前来到病房,坐在凳子上,用流利的缅语和敏燕一家人聊天,她圆润的脸上总挂着甜美的笑容。

她在床边叮嘱了几句便匆忙拿起手机离开了病房。一小时后,她带着另一对年轻的缅甸籍夫妻走进了景成医院一楼导诊台。拉拉丁从那对夫妻手上接过病历本,熟练地和导诊台的护士交谈起来,时不时望向那对夫妻怀里的孩子。大约五分钟后,她拿着一堆单子带着年轻夫妻消失在走廊尽头。他们搭乘电梯来到儿童科,出了电梯后,径直走向医生办公室。年轻女子抱着孩子坐在凳子上,拉拉丁站在旁边用流利的普通话和医生进行交流,然后又用缅语转述给女子。这样一来一回二十多分钟后,他们走出医生办公室。拉拉丁带着他们去缴费、办理住院手续等等,所有事情处理完后已经快到中午一点了。

把年轻夫妻安顿好后,拉拉丁赶忙回家,儿子还在家里等她做中午饭。她的家离景成医院不远,三个红绿灯就到了。20世纪80年代她出生在缅甸一个罗兴亚人家庭,十五岁结婚后便和丈夫一起来到瑞丽做玉石生意,在与客人的交谈中慢慢掌握了与中国人沟通的基本技巧。之后,她和丈夫去了昆明和西双版纳,也是靠卖玉石为生。偶尔有需要的时候,也会给别人充当翻译。但是在昆明,那里缅甸人很少,对缅语翻译的需求并不大。三年前,她和丈夫再次回到瑞丽,丈夫继续经营玉石生意,而她则靠替别人翻译谋生。

拉拉丁缺乏充分的医学专业知识,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语言培训,现在虽然能听懂普通话,但是不会写也看不懂太多汉字。有时遇到一些专业的医学名词,她就犯难了。那怎么办呢?拉拉丁就向专业的人寻求帮助——她经常向景成医院的惠医生(一位会讲缅语和中文的医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理解能力。

拉拉丁说道,现在过来瑞丽看病的缅甸人越来越多了,只能饭点和晚上睡觉的时候回家陪陪孩子。遇到紧急情况,甚至晚上也得在医院陪护,也相当于半个护工。正是因为她对病人耐心负责地照料,以及能够在汉语和缅语间熟练地切换,很多在瑞丽看病的缅甸人都找她翻译。

这些人中,有的是亲戚朋友介绍来的,有的是之前的病人介绍来的,有的甚至是从社交软件上了解到她,并直接与她联系,希望她能帮忙翻译。忙的时候,拉拉丁一天要照顾十几位病人,在景成医院、市人民医院等瑞丽市几所主要的医院奔波。基本每天都能在医院看见她。

分割线

02

身兼数职的“翻译护士”

求救电话响了,刀丽英从床上弹起,裹了件外套出门了。她匆匆踏进市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可今天并不是她当值。

缅语医疗翻译何以通“天堑”3.png

瑞丽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

这个月,刀丽英已经第三次在睡梦中被求救电话吵醒了。刀丽英是瑞丽市人民医院的一名资深护士,同时掌握汉语、傣语、缅甸语三种语言,也算是市医院少见的半个外语人才了。她拿着护士的工资,又得同时兼顾翻译的工作。一旦门诊有病人不懂中文,身边也没有翻译陪同,刀丽英就得随叫随到。除了市人民医院的患者,她也还负责为一些中缅双边医学会议做翻译。

会议翻译的工作往往来得随机,这让刀丽英缺乏充分的准备时间,只能根据经验进行翻译。最让人犯难的是会议上出现的专业医学名词,这让护士出身的刀丽英无可奈何。她只能向对方传达一个大致的意思,至于双方的专家能否理解,无从知晓。

瑞丽地处西南,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窗口。在这座边境小城里,不仅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还有大量缅族人员。缺乏相同的语言环境给沟通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尤为突出。

缅语医疗翻译何以通“天堑”4.png

瑞丽市人民医院门口立牌

沟通受阻便难以施救,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有人想到了刀丽英。从卫校毕业后,她进入了市医院工作。2021年具备医疗背景和翻译经验的她表示决心为医患搭建沟通桥梁,即刻奔赴瑞丽市中医傣医医院,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始奋战。从3月到8月,她在中医傣医医院足足待了150多天。

这期间摆在她面前的不止翻译这一项工作,她还要负责一个楼层患者的输液、打水、发饭以及病区的消毒、收集、处理医疗垃圾等任务。透过憋闷的防护服,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庞杂的工作,空前的疲累在小憩时一遍又一遍袭来。她自己打趣:“好歹我也是半个翻译官了。”

医院也曾尝试借力于科技,比如2021年在方舱内用政府配备的翻译仪器辅助沟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很简单,并非每个人都会说普通话或标准缅语,各类方言的夹杂让仪器沦为摆设。

在瑞丽做医疗翻译,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医疗知识背景、熟练掌握中缅两种语言体系、能灵活进行双语的互译,同时达到以上三点要求的人屈指可数。“我们到现在都还没见过这种人。”刀丽英迫切希望医院尽快引入这类人才,打通瑞缅医疗交流的壁垒。

分割线

03

人才+科技=出路?

资料显示,瑞丽市人民医院(国门医院)境外门诊就医患者约占医院年门诊业务的20%左右,境外患者覆盖缅甸木姐、南坎、九谷、腊戍、八莫等县市地区,辐射人口100余万人。大部分选择来这里就医的缅甸患者都不会讲普通话,要依靠会普通话的亲友才能顺利就医,其他都得依靠像刀丽英这样的翻译人才,或者是专门的陪诊翻译。

笔者调研时,瑞丽市专门的陪诊翻译的只有5位,像刀丽英这样有医学背景的会缅语的医生,市医院有2位,景成医院有3位。

缅语医疗翻译何以通“天堑”5.png

景成医院国际接诊中心

2021年昆明的一些高校派遣了本校小语种专业的师生,尤其是缅甸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来支援当地医疗翻译,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跨境民族。由于在边境长大,这些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缅语,在政策支持下,也得以更加顺利地考进大学。抵达瑞丽后,学生们被分配到不同岗位。语言水平较高的被派到一线处理复杂的现场翻译工作,而语言能力较弱但能够进行简单沟通的,则被分配到维护秩序、检测和电话跟踪等领域。

吴伟(化名)是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缅甸学生,他攻读的是缅甸语专业学位,却更精通景颇语。疫情期间,他曾到瑞丽做抗疫志愿者,被分配去维持秩序、检测核酸与查验边民证。在口岸,当他用缅甸语向边民讲话时,他们往往只是安静听讲,从不提出任何质疑。而当他看到对方身份证上的景颇族信息,用景颇语与其交流,对方立刻变得健谈。

“作为一个大国公民,与来自相对弱势的国家且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交流时,如果你使用对方的母语,他们会感到安慰。他们非常需要这样的语言选择权。”相关学者这样谈道。

笔者调研时,曾让刀丽英失望的翻译科技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款由云南本土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线上翻译工具——“云岭翻译”,成为云南首家针对南亚东南亚语言的专业翻译工具。“云岭翻译”是小语智能信息科技(云南)有限公司与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机器翻译引擎,采用了最新的神经机器翻译技术。这种技术利用大规模双语平行语料进行训练,使得翻译工具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并生成准确的译文。在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双语语料库,对模型进行反复训练和优化,最终实现了中文到越南语、泰语、缅甸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等108个语种的双向机器翻译。

缅语医疗翻译何以通“天堑”6.png

景成医院一楼的药房

“云岭翻译”初步研发成功后,小语智能信息科技(云南)有限公司决定将其免费向公众开放使用,这让许多受到小语种跨语言沟通困扰的人感到惊喜和期待,也将有助于跨语言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然而,尽管“云岭翻译”已经在小语种翻译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尚待解决。研发公司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共同探索更有效的翻译算法和模型优化方法。此外,他们还积极与各领域的专家和机构合作,收集和整理专业领域的术语库和语料库,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同时,他们也在研究如何提高翻译工具的处理速度和效率,以便更快地完成大规模的翻译任务。

技术支持下的缅语医疗翻译工作虽有改善,但仍面临着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如何才能架起一座“桥”,真正打通医疗壁障,让中缅两语天堑变通途?是各方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来源 云南大学(刘馨玥 施妤)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