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汪宁生——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奠基人
开屏新闻2024-03-25 09:53

昆滇风云.jpg

汪宁生(1930—2014),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国际考古学界知名学者,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奠基人,20世纪云南学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长期从事云南民族历史的考古、田野调查及系统研究,曾获美国卢氏基金及挪威人文科学基金会奖。先后赴30多个国家讲学,著作达400余万字,培养了大批云南本土民族理论历史研究人员,奠定了云南民族人文学科的基础,为提高云南民族历史、考古、人文学科学术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昆滇风云|汪宁生——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奠基人

1954年至1959年,汪宁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考古学,从此确定了其今后的人生道路。1960年,汪宁生参加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持的云南民族调查组,到四川茂汶、凉山,以及黔西北、滇东北调查,从此与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1964年底,汪宁生调到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79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

在云南的工作研究,为其奠定了研究方向,成就了丰硕的民族考古学成果,也使他成为中国民族考古学这一边缘学科的建立者之一。其主要著作有《云南考古》《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等数十种,在《考古学报》《历史研究》《故宫文物月刊》等权威刊物发表了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成果字数达400多万字。

198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考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考古30年进行了完整的研究和总结,为中国西南古代历史及古代民族研究提供了系统丰富的考古资料。1992年,由于各地文物工作的普遍开展及大批新材料的问世,汪宁生对《云南考古》进行了增补再版,增加了“1979—1990年云南考古的新发现”。

《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堪称我国第一本介绍和研究岩画的专门著作,于1985年出版。主要对沧源岩画的发现经过和各岩画地点作了详细介绍,充分研究岩画的内容和题材、岩画的技法与风格、作画目的及社会作用,对岩画的年代与分期,以及岩画作者族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推论。1988年,该书获得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198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民族考古学论集》是汪宁生长期从事民族考古学研究重要成果的汇集。收录了作者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该学科研究的25篇论文,时间从新石器时代直到秦汉时期,空间则从中原到西南,建构了民族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2008年,该书收录进尹绍亭、夏代忠主编之 “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更名为《民族考古学探索》。

《铜鼓与南方民族》是以当代人类学的视角研究铜鼓文化的专著,汪宁生对中国南方地区使用铜鼓的民族做了大量实地调查,并收集掌握了国外铜鼓研究资料及成果。该书着重探索了铜鼓的用途、社会功能及其所反映的宗教信仰、我国南方民族的文化变迁及相互关系等,对铜鼓研究中一些长期争论的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中国西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由多篇论文组成,以文物考古资料为主,引证历史文献,并结合民族学、人类学诸方面的调查资料,立足云南,兼论西南各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科技史,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一书则在借鉴西方人类学观点的基础上,总结评价中国近40年民族调查之成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学科的基本知识,讲授了一套系统的中国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该书被许多大学有关专业指定为教材和指定参考书。

《西南访古卅五年》为汪宁生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调查时所写日记之选辑,时间跨度长达35年。

《古俗新研》是汪宁生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史、文化史论文和短文札记的结集, 所收各篇文章多以民族材料印证古代的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和技术发展。

《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关于母系社会及其他》《事物的起源》《始信昆仑别有山:海外游学日记选辑》……汪宁生教授的研究著作不胜枚举。这些凝聚了理论研究、思想高度的文字,都是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木基元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