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云南享誉海内的三位楹联大家
开屏新闻2024-06-11 09:13

昆滇风云.jpg

在祖国璀璨辉煌的传统文化门类中,楹联作为独特的艺术之花,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独领风骚别具风采。云南虽然地处祖国边疆,却也不乏作为楹联大家的文人雅士。生活于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布衣孙髯翁、道光年间任江西道御史等职的窦垿,与清末民初称誉川蜀云南的赵藩等名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分割线

孙髯翁:布衣写就“海内第一长联”

坐落于昆明西郊滇池之滨的大观公园,其中园林初辟于明代,因孙髯翁所题长联而名扬天下的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楼。原楼前悬挂的孙髯翁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年)所建,而今悬挂的长联则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云南剑川白族名士赵藩先生重书。

夏日的大观楼前,碧波荡漾、荷叶田田。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苏宇箫 摄

夏日的大观楼前,碧波荡漾、荷叶田田。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苏宇箫 摄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气势雄阔、多达180字且对仗工整,是清乾隆年间云南名士孙髯翁大约在1765年登大观楼所作。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意境开阔,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这副楹联挂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的大观楼两百多年,盛名远播、名满天下。

分割线

窦垿:栋梁增光岳阳名楼

湖南省岳阳楼,是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的名楼。岳阳楼中,有闻名遐迩的范仲淹《岳阳楼记》,而在其两侧的《岳阳楼长联》,可以说与《岳阳楼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副楹联的作者窦垿也来自云南。窦垿(1804—1865年),字于坫,又字子州,号兰泉,清嘉庆九年(1804年)生,祖籍江南泰川,明代迁居云南。原罗平州西区淑基村(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淑基村)人。淑基窦氏,为清代滇东望族。窦垿出身书香门第,受祖、父辈影响,少怀壮志,发奋读书,主攻经济治世之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22岁时中解元,其家享有“祖孙解元”之殊荣。道光九年(1829年),窦垿26岁时,考中己丑科进士。此后,历任吏部主事、考功司行走、文选主事、员外郎郎中、学验封司、记名道府,以后又擢升江西道御史,钦差办理云南团课。清同治四年(1865年)逝于贵州任上,享年62岁。窦垿一生著作颇丰,有《示儿录》《续小学铢寸录》《多识录》《四余录》《游艺录》等,统名《晚闻斋稿》,尤以岳阳楼长联名誉天下。“窦联”后由道州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悬挂岳阳楼上。后人把杜诗、范记、孟诗、窦联、何书合称“岳阳楼五绝”。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102字长联的显著特点有三:其一是用问答手法指点江山,写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其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诗文名句、传说逸事等,描情绘景,抚今追昔,将作者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内涵十分丰富;其三是运用了颇富表现力的排比法,上下联用了两组排比句,从各个角度有层次地反映岳阳楼的传说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雄伟奇特的缘由。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登岳阳楼》等名篇佳作一样,为岳阳名楼增光添色不少。

分割线

赵藩:名士缜思伟人赞许

无独有偶,而今悬挂于昆明大观楼孙髯翁长联的重书者赵藩先生,同样也是一位楹联大家、诗人。他历任四川酉阳知州、盐茶道、永宁道、按察使等官职。清末,赵藩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曾担任过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总长,并悉心规划、提出西南铁路方案,力促南北议和,后因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未能达成协议,他遂辞职回滇,执掌云南图书馆。赵藩一生著述颇丰,晚年花费4年精力,付出极大辛劳编辑的《云南丛书》205种1402卷,集云南文献之大成,是一部价值很高的文学遗产。成都武侯祠内的名联就是赵藩先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四川盐茶使时撰写的。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联赞扬诸葛亮用兵时注意“攻心”,使对手心悦诚服;下联写他能根据历史条件和客观实际决定施政的方针政策。史称其“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可见诸葛亮在蜀汉施行法治是比较成功的。但也有人认为,下联是批评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虽然执法严明,但由于对当时的形势预判评估不够充分,欲以一蜀之地抗衡天下,才导致最终的失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足见此联文思缜密功力之深。

据说1958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武侯祠看到这副对联时,曾凝视良久,并加以赞许。后来又曾嘱咐即将赴四川就任的同志一定要去看看这副对联。一时间,这副对联轰动了西南三省,人们辗转传抄,传为佳话。


作者 魏向阳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携手南博,遇见美好——第8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党纪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宁静山城 蒗漫彝乡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